假途灭虢之战
假途灭虢之战
假途灭虢之战
“必胜之兵必隐”
假途灭虢之战,是春秋初年晋国诱骗虞国借道,一石双鸟,先后攻灭虢、虞两个小 国的一次作战。这次战争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却揭示了军事斗争的一些重要规律,给 后世留下重要的启示和教益。
春秋初期,诸侯并立,兼并无已。位处中原地带的晋国,在这场弱肉强食的大混战 中不断兼并征服小国,势力迅速崛起。晋献公在位期间,又把其南面的两个小国——虢 国和虞国预定为吞并的目标。
可是,晋国要顺利实现这一目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虢、虞两国虽然地狭人稀,国 力弱小,但却是同姓毗邻,结有同盟。晋国同其中任何一国开启战端,都意味着要同时 和两国之师相抗衡。如何拆散虢、虞两国的同盟关系,使自己避免陷于两线作战,这乃 是晋国在吞并两国军事行动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终于,晋国大夫荀息想出了一条一箭双雕的妙计:即用厚礼重宝贿赂收买虞公,拆 散虢、虞之间的同盟,向虞国假道攻打虢国,待虞国中计、虢国败亡后再图后举。晋献 公听了荀息这一献计后,认为计谋很好,但是还存在有一定的顾虑,一是有些舍不得自 己的珍宝,二是忌惮虞国那位贤臣宫之奇会揭穿晋国的用心。针对晋献公的犹豫,荀息 一一予以妥善的解释,指出送珍宝给虞国,等于是将它暂时存放在那里,迟早还将收回; 至于宫之奇,虽有些能耐,但他的意见虞公不一定会采纳,未足为惧。一番话打消了献 公的最后顾虑,他决定依照荀息的计谋展开行动。
不久,荀息携带着良马、美玉等奇珍异宝出使虞国。到了那里后,即晋见虞公,献 上珍宝,并向虞公正式提出借道攻虢的要求。虞公既贪利收下了良马、美玉,又不敢轻 易开罪于晋国,于是便应允晋国军队通过虞国土地去征伐虢国,并表示愿意出兵协助晋 国作战。宫之奇认为此事大为不妥,在一旁加以谏阻,但虞公根本听不进去,只是一意 孤行,硬朝着晋人的圈套里钻去。 公元前658年夏,晋大夫里克、荀息统率晋国军队通过虞国的土地去攻打虢国,虞 公践约派出军队同晋军会师,然后协同晋军展开军事行动。晋军在虞军的积极配合下, 进展顺利,很快攻占了虢国的下阳(今山西平陆境),一举控制了虢、虞之间的战略要 地,并通过此事进一步摸清了虢、虞两国的虚实,为下一步行动创造了条件。
时隔3年,晋献公又一次向虞国提出了借道伐虢的要求。 这时虞国大夫宫之奇更透彻地看清了“假道”背后所包藏的险恶用心。指出“虢国 如果灭亡,虞国必然跟着完蛋”。警告虞公“晋不可启,寇不可玩”。力图以虢、虞两 国“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劝阻虞国假道于晋。可是虞公利欲熏心,根本不 采纳宫之奇的建议,反而以晋为自己的同姓国,必不会害己作理由,又答应了晋国借道 的要求。宫之奇见虞国灭亡近在旦夕,为避祸计,便率领族人逃离了虞国。
这次晋献公亲自统军借道虞国攻打虢国,声势远较前一次为大,可见其志在必得。 晋军进展迅速,很快兵临虢都上阳(今河南陕县境)城下,加以团团围困。虢国弱小无 援,数个月后即为晋军所灭,虢公丑仓皇逃奔京师(今洛阳)。晋军随即凯旋回师,行 经虞地驻扎时,即乘其不备发动突然袭击,生俘虞公,轻而易举地灭亡了虞国,最终达 到了吞并两国的目的。
晋军的胜利,在于它能够做到“必胜之兵必隐”这一点,以借道的假象巧妙掩盖自 己各个攻灭虢、虞的真实企图。“兵不厌诈”,晋国君臣深谙此中奥秘,故能确保自己 以强击弱、以大攻小战略意图的实现。在行施“借道”这一计谋过程中,晋国君臣还能 针对虞公贪利爱财的弱点,诱之以利,迷惑其心智,使敌人始终由自己牵着鼻子走,无 所作为。
虞国的失败,首先是国力、军力远不逮人,故成为晋国敢于觊觎的对象。其次是其 最高统治者虞公昏聩庸劣,贪图眼前小利,破坏与虢国的战略同盟关系;又文过饰非, 拒纳谏言,终于引狼入室,自取咎殃。第三,与上两点相联系的是,虞国对晋国灭虢后 的战略新动向毫无察觉,放松警惕,不作戒备,以至晋军发动突然袭击之时,无暇抵抗, 束手就擒。 假道灭虢之战体现了相当丰富深刻的军事斗争艺术,因此受到历代兵家的广泛重视。
著名兵书《三十六计》还曾将它立为一计,以概括军事斗争中这样一条重要规律:战争 指导者有意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利用敌人贪利、畏怯等弱点,借攻击第三者为由,顺 势渗透自己的势力,控制对方。一俟时机成熟,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攻击,一举 消灭或制服对手,达到一石两鸟的目的。
在历史上,假道伐虢也经常为一些人所仿效,而成为强兼弱、大吞小过程中所惯用 的策略手段。比如公元963年,北宋赵匡胤“假道荆湖”,袭占荆、湖,并灭南平、武 平两地割据势力,就是显著一例。当然,此战中所反映的唇亡齿寒的另一层道理,也为 后世弱国联合以抗击强国的斗争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必胜之兵必隐”
假途灭虢之战,是春秋初年晋国诱骗虞国借道,一石双鸟,先后攻灭虢、虞两个小 国的一次作战。这次战争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却揭示了军事斗争的一些重要规律,给 后世留下重要的启示和教益。
春秋初期,诸侯并立,兼并无已。位处中原地带的晋国,在这场弱肉强食的大混战 中不断兼并征服小国,势力迅速崛起。晋献公在位期间,又把其南面的两个小国——虢 国和虞国预定为吞并的目标。
可是,晋国要顺利实现这一目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虢、虞两国虽然地狭人稀,国 力弱小,但却是同姓毗邻,结有同盟。晋国同其中任何一国开启战端,都意味着要同时 和两国之师相抗衡。如何拆散虢、虞两国的同盟关系,使自己避免陷于两线作战,这乃 是晋国在吞并两国军事行动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终于,晋国大夫荀息想出了一条一箭双雕的妙计:即用厚礼重宝贿赂收买虞公,拆 散虢、虞之间的同盟,向虞国假道攻打虢国,待虞国中计、虢国败亡后再图后举。晋献 公听了荀息这一献计后,认为计谋很好,但是还存在有一定的顾虑,一是有些舍不得自 己的珍宝,二是忌惮虞国那位贤臣宫之奇会揭穿晋国的用心。针对晋献公的犹豫,荀息 一一予以妥善的解释,指出送珍宝给虞国,等于是将它暂时存放在那里,迟早还将收回; 至于宫之奇,虽有些能耐,但他的意见虞公不一定会采纳,未足为惧。一番话打消了献 公的最后顾虑,他决定依照荀息的计谋展开行动。
不久,荀息携带着良马、美玉等奇珍异宝出使虞国。到了那里后,即晋见虞公,献 上珍宝,并向虞公正式提出借道攻虢的要求。虞公既贪利收下了良马、美玉,又不敢轻 易开罪于晋国,于是便应允晋国军队通过虞国土地去征伐虢国,并表示愿意出兵协助晋 国作战。宫之奇认为此事大为不妥,在一旁加以谏阻,但虞公根本听不进去,只是一意 孤行,硬朝着晋人的圈套里钻去。 公元前658年夏,晋大夫里克、荀息统率晋国军队通过虞国的土地去攻打虢国,虞 公践约派出军队同晋军会师,然后协同晋军展开军事行动。晋军在虞军的积极配合下, 进展顺利,很快攻占了虢国的下阳(今山西平陆境),一举控制了虢、虞之间的战略要 地,并通过此事进一步摸清了虢、虞两国的虚实,为下一步行动创造了条件。
时隔3年,晋献公又一次向虞国提出了借道伐虢的要求。 这时虞国大夫宫之奇更透彻地看清了“假道”背后所包藏的险恶用心。指出“虢国 如果灭亡,虞国必然跟着完蛋”。警告虞公“晋不可启,寇不可玩”。力图以虢、虞两 国“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劝阻虞国假道于晋。可是虞公利欲熏心,根本不 采纳宫之奇的建议,反而以晋为自己的同姓国,必不会害己作理由,又答应了晋国借道 的要求。宫之奇见虞国灭亡近在旦夕,为避祸计,便率领族人逃离了虞国。
这次晋献公亲自统军借道虞国攻打虢国,声势远较前一次为大,可见其志在必得。 晋军进展迅速,很快兵临虢都上阳(今河南陕县境)城下,加以团团围困。虢国弱小无 援,数个月后即为晋军所灭,虢公丑仓皇逃奔京师(今洛阳)。晋军随即凯旋回师,行 经虞地驻扎时,即乘其不备发动突然袭击,生俘虞公,轻而易举地灭亡了虞国,最终达 到了吞并两国的目的。
晋军的胜利,在于它能够做到“必胜之兵必隐”这一点,以借道的假象巧妙掩盖自 己各个攻灭虢、虞的真实企图。“兵不厌诈”,晋国君臣深谙此中奥秘,故能确保自己 以强击弱、以大攻小战略意图的实现。在行施“借道”这一计谋过程中,晋国君臣还能 针对虞公贪利爱财的弱点,诱之以利,迷惑其心智,使敌人始终由自己牵着鼻子走,无 所作为。
虞国的失败,首先是国力、军力远不逮人,故成为晋国敢于觊觎的对象。其次是其 最高统治者虞公昏聩庸劣,贪图眼前小利,破坏与虢国的战略同盟关系;又文过饰非, 拒纳谏言,终于引狼入室,自取咎殃。第三,与上两点相联系的是,虞国对晋国灭虢后 的战略新动向毫无察觉,放松警惕,不作戒备,以至晋军发动突然袭击之时,无暇抵抗, 束手就擒。 假道灭虢之战体现了相当丰富深刻的军事斗争艺术,因此受到历代兵家的广泛重视。
著名兵书《三十六计》还曾将它立为一计,以概括军事斗争中这样一条重要规律:战争 指导者有意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利用敌人贪利、畏怯等弱点,借攻击第三者为由,顺 势渗透自己的势力,控制对方。一俟时机成熟,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攻击,一举 消灭或制服对手,达到一石两鸟的目的。
在历史上,假道伐虢也经常为一些人所仿效,而成为强兼弱、大吞小过程中所惯用 的策略手段。比如公元963年,北宋赵匡胤“假道荆湖”,袭占荆、湖,并灭南平、武 平两地割据势力,就是显著一例。当然,此战中所反映的唇亡齿寒的另一层道理,也为 后世弱国联合以抗击强国的斗争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王虎- 帖子数 : 263
注册日期 : 09-12-01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