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清平定“三藩”叛乱之战

向下

清平定“三藩”叛乱之战 Empty 清平定“三藩”叛乱之战

帖子  王虎 周二 1 十二月 2009 - 18:22

清平定“三藩”叛乱之战

  运筹帷幄,为统一而战 平定“三藩”

  叛乱之战是清康熙时消除南方“三藩”割据势力、实现国家统一的战 争。

  “三藩”指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孙), 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 他们本为明朝辽东边将,后来降清,或开关迎接清军进入山海关,或为清廷南征北 战,镇压人民的反抗和抗清势力,立有战功。清在北京建立中央政权之后,他们以功被 封为王,享受高官厚禄,作为清朝控制南方边远地区的藩篱。他们利用这一机会,保存 并扩大自己的实力。他们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恣意妄为,对下鱼肉百姓,对上与中央 政府抗衡。

  吴三桂割据云南,大肆圈占民田,把耕种这些土地的各族农民变为自己的佃户,恢 复明末各种繁重的赋役,强迫农民纳租纳税。抢掠人口,“勒平民为余丁,不从者指为 ‘逃人’”。放高利贷“诱人称贷责重息”。广征关市,榷税盐井、金矿、铜山之利。 其部属更是无恶不作,杀人夺货,无所畏忌。尚之信在广东则是一个酗酒杀人的恶魔, 以杀人为乐。令其部属私充盐商,姿意盘剥。耿精忠在福建也是横征盐课,勒索银米。

  他们还夺人田庐,掠人子女,莫敢谁何,十分猖狂。 吴三桂在云贵,掌管一切文武官员兵民事务,总督、巡抚均“听王节制”。他专横 跋扈,“用人,吏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为了达到世守云南割据一方的 目的,他公然将清廷命官“指为外人”。大量招揽宾客及有才望者,蓄为私人,遍置于 水陆要冲,严密控制。甚至还向全国选派官吏,称为“西选”,一时出现了“西选之官 几满天下”的情况。 吴三桂除同另两藩互通声息外,又“岁遣人至藏熬茶”,通使***喇嘛,“奏互市 茶马于北胜州(今云南永胜)”,力争西藏上层分子的支持。耿、尚二人也是尾大不掉, 没把皇帝放在眼里。

  “三藩”各拥有雄厚兵力。吴三桂有旗兵53佐领,绿旗兵10营,耿、尚各有兵马15 佐领和六七千绿旗兵,总共10余万人。巨额的军费开支,全由国库支付,造成天下财赋 半耗于“三藩”的局面,清财政面临巨大的困难。“三藩”割据势力的膨胀,严重威胁 清朝政府的国家统一,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康熙初年,清中央政府逐渐对“三藩” 采取了限制的政策,着重限制“三藩”中实力最强大的吴三桂,如命令他缴还大将军印, 同意他辞去云贵总管,罢其除吏之权等。这些措施除了加深了双方矛盾外,并没有从根 本上解决问题。玄烨亲政之后,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大事,对飞扬跋扈的“三藩” 割据势力,夙夜忧心。除掉鳌拜后,决计清除“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尚可喜请求告老归辽东,以其子尚之信承袭爵位继续 坐镇广东。玄烨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同意他告老,但不允许其子袭爵,命令其尽撤藩兵 回籍。这道命令触动了吴、耿二藩,他们也不得不请求撤藩,一方面试探清廷的态度, 一方面积极准备叛乱。当时朝廷大臣意见不一,大多数人认为一撤藩,势必引起反抗, 反对撤藩。只有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等少数人主张撤藩。康 熙玄烨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现在撤也反,不撤也反,不如先发制之。于是 将计就计,同意吴三桂和耿精忠所请,毅然下令撤藩。 撤藩令一下,吴三桂即于十一月间在云南发动叛乱,发出檄文指斥清廷“窃我先朝 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声称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蓄发易衣冠, 旗帜皆白色,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打起“复明”的旗号,以欺骗人民。叛 军很快攻进湖南。不久,广西将军孙延龄、提督主雄等据广西叛,四川巡抚罗森、提督 郑蛟麟等据四川叛。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精忠据福建叛。不到半年,清廷的滇、黔、湘、川、 桂、闽六省全部失掉。康熙十五年二月,尚之信据广东叛。接着,战乱扩大到赣、陕、 甘等省。 吴三桂等人的反叛消息传到北京,举朝震动。大学士索额图提出杀掉主张撤藩者的 头,取消撤藩令。***喇嘛也暗助吴三桂,提出“裂土罢兵”。康熙力排众议,对其他 叛乱分子采取招抚拉笼的手法,暂时停撤耿、尚二藩,集中主要力量打击元凶吴三桂。

  下令剥夺吴三桂的王爵,杀其子吴梦熊于北京。军事上迅速制定了一套作战计划,下令 讨伐。急命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统率八旗劲旅前往荆州,与吴军隔江对 峙。又命西安将军瓦尔喀率骑兵赴蜀,大学士莫洛经略陕西。命康王杰书等率师讨伐耿 精忠。又命副都统马哈达领兵驻兖州、扩尔坤领兵驻太原,以备调遣。

  战争开始后,清朝方面暴露了严重弱点。首先是调兵遣将,着着落后;其次是八旗 兵斗志不强。湖南守将慑于吴军的来势凶猛,丢掉了许多城池。派到武昌、荆州的八旗 兵不敢渡江前进。与之相反,叛军方面却屡屡得手。吴三桂多年来养精蓄锐,兵强马壮, 先声夺人。但叛军内部也有致命的不可克服的矛盾。首先,人民群众渴望统一,与人民 为敌的吴三桂显然得不到更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援;其次,叛军内部无法形成整体, 不相统属,心志不齐,难以持久。康熙玄烨依据时局,运筹帷幄,以湖南为主战场,坚 决打击湖南的叛军,辅以陕、甘、川线和江西、浙东东线,三个战场相互配合,把叛军 分割开。江西地位重要,水陆皆与闽楚接壤,决计固守。当耿精忠叛乱时,清军就有效 地割断了耿、吴叛军的会合。对西北则采取稳定策略。陕西提督王辅臣,态度暧昧,叛 而附,附而又叛,甚至杀害了陕西经略莫洛。康熙以极大的耐心争取他,表示“往事一 概不究”,极力安抚,终于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把王辅臣争取过来,保住了陕西, 使吴三桂打通西北的阴谋未能得逞,清军得以腾出兵力增援南方。又利用耿精忠同郑经 的矛盾,多方招抚耿精忠。不久耿归附清廷,清收复福建。尚之信也于康熙十六年五月 降服,稳住了广东。由于康熙处置得当,吴三桂失去了外援,军事上完全陷于孤立。这 样,从康熙十五年起,战争的优势逐渐转到清军方面来了。

  清朝将陕西、福建、广东局势稳住后,便命令诸将重点进攻湖南。清军从荆州江北 和江西两方面展开进攻。尤其是从江西方面迂回间道破袁州,又自醴陵攻萍乡,乘胜直 指长沙,震动了湖南。吴三桂急忙率领松滋等长江湖口前线驻军回援长沙,全力拒守。 此时,康熙乘吴军全力固守长沙而湖口各路守备空虚之机,命清军自荆州渡江进攻,吴 军溃败。

  康熙十七年,战势对叛军更加不利。势穷力竭的吴三桂为了鼓舞士气,于三月在衡 州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改衡州为定天府。但这一招并未起什么作用,他坐 困衡州,一筹莫展,八月病死。部将迎其孙吴世璠即帝位,改元洪化,退居贵阳。 清军乘势发动攻击,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军平岳州、常德、长沙、衡州等地 后,恢复了湖南全省,同时收复广西。

  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军克汉中,定成都,取重庆,收复四川。同时,康熙处 分了奉命攻打重庆而中道退返荆州的宁南靖寇大将军勒尔锦,命令彰泰为定远平寇大将 军接替指挥,率师由湖南进攻云贵。

  康熙二十年(1681)正月,清军收复贵州,彰泰开始进入云南。二月,赖塔率师由 广西抵云南。九月,清将赵良栋率师由四川至云南,与另二路先期抵达的军队会合,加 紧围攻昆明。此时,被清军俘获后发给银粮返还原籍的苗族兵将,纷纷帮助清军。十月, 昆明城中,粮尽援绝,南门守将开门迎降,吴世璠服毒自杀,云贵悉平。平定“三藩” 叛乱战争至此结束。

  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清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避免了一次国家大分裂,有利于多民 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同时中央集权制力量得到加强,提高了抗御外敌的能力。康 熙在平叛战争结束后,没收藩产入官充当军饷,撤藩回京师。除吴三桂部调往边区站、 台服役外,其余各部重新编入八旗。福州、广州、荆州派八旗兵驻防,广西、云南派绿 营兵镇守,彻底消除了藩镇制。此外,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意味着受“三藩”割据之 害的人民的解放,给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有利于 边疆和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平定“三藩”叛乱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说是正义力量的胜利。吴三桂等人发动的 叛乱,目的在于搞分裂割据,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失败是必然的。而清朝平叛则是 维护国家的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能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支持。

  在这次战争中,康熙玄烨表现出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他指挥有方,处置得当, 临危不躁,谨慎地对待战局的变化,不急于求成,也不放过良好的进攻时机。对待将领, 不论亲疏贵贱,一律赏罚严明,因而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王虎

帖子数 : 263
注册日期 : 09-12-01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