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农牧生态协调发展的经验
控制农牧生态协调发展的经验
近代世界重大奇迹之一是中国的农业成就。这个百年深受贫困和饥荒困扰的国家, 不但使13 亿人口摆脱了饥饿,而且发展成为世界粮食、肉食、禽蛋、棉花等农产品产量最多的大国。应当说, 成就卓著, 经验丰富。但中国农业发展的“经验” 和今后采取的“战略”, 是各种角度的专家、政要, 都想从自己的职能、专长、经验分析, 研究结论。我们畜牧工作者当然也关注这个命题。应当承认, 我国畜牧成就巨大, 经验丰富, 但缺乏从农业整体, 研究生态地位, 对粮食安全、人民营养、人口增长、生态平衡做出的贡献。中国的经验正是“天、地、人、畜协调发展” 的典范。这篇论文企图从农业整体出发, 提供我们的论据和意见。
1 研究方法
以数据为基础, 量化信息作根据, 尽量提出明确的论据。发达国家有上百年统计建设的历史, 大学都有规模宏大的统计学院或系, 有共用的大型计算中心, 有统一的国家数据库联网。计算中心还备有专职统计专家值班, 帮助员工和学生使用软件工具, 免费提供数据和指导。我国机构分散,机关和大学内部也各自为政。数据使用普遍收费, 需要自己寻找软件。我国数据的收集、使用和分析困难, 计算方法也各有千秋。例如, 我国“人、畜到底消费了多少粮食?” 我们和农业专家、粮食专家争论了三十多年, 到现在也统一了。缺少如此重要的数据, 如何分析、决策, 论据如何统一。我们只好采用“模糊数学” 方法, 绕过困难, 不避讳矛盾, 力求准确。
2 中国农业经验的世界地位
我国农业经验可贵, 但科学总结不够, 现在还拿不出系统理论。发达国家虽然解决了自己的农业问题和发展理论,但他们的农业条件, 包括: 资源、气候、市场、智力、资金等, 过于优越。世界气候、土壤、水资源优越的地方都是他们占有。这是几百年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成。因此, 他们看问题, 提供经验、农业理论, 缺乏全球代表性。中国人五十年来的农业实践, 创造的经验, 内容十分丰富, 解决了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 营养问题, 饥荒问题, 对于人类解决农业问题有代表性。即使农业技术不算先进, 但很有研究总结的价值。特别是农牧业生态系统的经验和理论。
当然, 我们的理论研究还很落后, 试验数据也很不完善。发达国家累积百年实验, 从大象到小鼠, 从繁殖、生长、发育到饲料效率, 都进行过生理、生化的详细试验。例如饲养标准每四年刷新一次。我们还是先吃饭, 后算账, 先粗放, 后精细, 以后再填平补齐。这也是我国争论多, 理论总结少, 科普也不够。社会公开宣传什么“ 牛奶西瓜” 、“家猪野猪化” 等奇谈怪论, 争论也不容易统一的原因。
3 农牧生态的基本元素和生态平衡的内涵
3.1 农牧生态的基本元素
我们研究农牧生态目标是人口、土地、粮食、畜牧、转化效率的平衡。虽然基本元素很多, 但比农业生态少, 如气候、水资源就不包括。影响我国农牧生态的要素是土地资源, 人口增长, 粮食产量, 人均粮占有, 肉蛋产量, 营养平衡, 畜牧效率。
3.2 农牧生态系统平衡的标志
人口保持低生育, 控制增长, 减少压力; 粮食是维持人畜营养和生产转化的基础, 也是生态系统中的能源, 当然需要稳定增加; 人均粮占有量是衡量系统水平标志, 尽量保持稳定或提高; 畜牧技术是提高系统效率的手段。我们追求的不是自然生态, 应随社会发展, 功能、效率不断提高的系统, 以满足社会物质、文化需求; 营养水平反映了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 畜产品转化效率反映家畜的生产水平, 当然,肉蛋生产消耗的粮食越少越好。系统功能的标志是肉蛋产量持续增长, 人民的营养水平不断提高, 摄入的能量稳定下降, 蛋白质水平, 特别动物蛋白质不断提高。
4 农牧生态基本数据计算表格
4.1 农牧生态数据收集计算
我们收集农业30 年数据, 列表如下: 为简化系统内容,有些较远数据, 没有全面列出。例如, 土地资源数、畜牧业、渔业产量等。数据以统计局公布的为准, 计算中如有不一致的部分。例如, 居民口粮、家畜饲料的使用量。采取模糊计算, 绕过分歧的数据, 论述内容还是能够反映为读者提供的决策中。
4.2 生态系统计算解读
系统决策的核心数据是肉蛋粮比, 它反映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率。只要肉蛋生产消耗的粮食, 达到系统容许的范围, 只要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生态系统就能够稳定平衡。肉粮比也说明人口增长、粮食产量、人的口粮、肉蛋生产、饲料消耗, 都有保障, 达到系统容许的范围。说明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循环。
任何生产都是资源的转化, 我国是个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 特别是粮食。因为粮食短缺, 传统养殖业长期低效。表中(肉总产量不包括草食动物: 牛羊肉) 1980 年每单位肉蛋耗粮23.22。经济改革以后, 畜牧业理顺产权关系, 加强良种推广, 创建饲料工业, 发展规模饲养, 控制畜禽疫病, 肉蛋产量逐年提高。人民的畜产品消费和食物结构逐年改善,摄入的动物蛋白更趋合理, 膳食营养更趋平衡, 从而减少了城乡居民的口粮消费, 又节约了粮食。节余的粮食, 再转入饲料, 使养殖效率进一步提高。如此往复循环, 形成“粮转料, 料增效, 猪增肉, 肉节粮” 的良性循环。这就形成我国农牧资源优化配置的生态系统, 使有限的资源发挥了更大效益。从图表看, 我国农牧生态系统26 年保持良性循环, 实现资源优化, 效率逐年提高。现在进入肉粮比5.1~5.8 的高效阶段, 已延续了6 年。
5 继续发展和协优化的系统,需要关注下列六大要素
5.1 要素一坚持低生育政策, 减少口粮消费, 是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
5.1.1 我国低生育政策, 成绩卓著
80 年代每年人口增长1400~1700 万(平均1562 万); 90年代每年少生240~300 万(平均1273 万); 2000 年后, 每年增加957~692 万(平均809 万); 与三十年前相比, 每年少生753 万。这是人类的奇迹, 从80 年代累计少生育12051万人, 每年节省的粮食285 万吨、肉46 万吨、蛋17 万吨、奶19 万吨, 减少了社会和政府巨大压力。每年少消费的肉食品, 超过世界97 个国家, 任何一国的年产量, 接近的国家如, 叙利亚、芬兰、瑞士或全非洲各国; 与发达国家比也不可小视, 是德国、法国的1/15, 俄罗斯的1/10, 英国或日本的1/7。坚持控制人口的政策, 对经济发展无比重要, 需要坚持宣传人民和官员。
西方少数政客认为, 政府不应干预“应由上帝安排的生育”。“人口论” 所表达的规律, 第一次有了新理论。“计划生育” 是邓小平为人类发展奠定的正确道路。希望人口多的东南亚、非洲国家重视中国的经验。
5.1.2 传统“多子多福” 观念非破除不可
随着经济发展, 生活提高, 收入增加, 控制人口的难度反而增大。“社会老龄化”、“放宽二胎” 的呼声越来越高。控制生育的经济手段, 越来越不管用。领导说“五十年后,中国真正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有可能, 但条件必须是控制人口。不然根本做不到。只有控制人口, 先达到“人口零增长”。然后, 在“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子女” 下, 人口逐年下降, 实现大国适宜的人口。
5.1.3 “社会老龄化” 怎么办?
人类社会有两个弱势群体———“婴幼儿和老年人”。自古来, 他们由家庭抚养、保护。随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婴幼儿抚育“社会化” 了, 成为社会的事业, 甚至于产业。现代人认识到, 由社会养育婴幼儿比家庭更好。过去西方标榜“高学历夫人, 作专职太太, 利于子女教育”。现在越来越失去“优越感”。太太们回归社会大有人在, 而且很有成就。西方“社会老龄化” 比我们严重。他们参照“婴幼儿抚育社会化” 的办法, 解决了老年化问题, 现已经成为社会的新兴事业, 取得不少成绩。许多中国人都学习考察过。
少数人强调“为保障老人, 需多生孩子”。吓虎青年人“将来要抚养八个老人”。其实, 现已经可以看清未来的“家庭结构” 了。多子女的老年人, 真的生活更幸福吗? 随经济发展, 人类有许多共同规律。“社会老龄化” 只能靠“社会化” 解决。困难在于克服传统“生育文化”。老百姓“糊涂”不可怕, 可怕的是公众人物或领导“糊涂”。
5.2 要素二保住耕地,才能优化生态系统,但十分不易
5.2.1 我国耕地短缺
人均只有1.63 亩, 本来就不多。“地大物博, 资源丰富” 是历代“假大空” 的骗人谎话。发达国家人均耕地6.85亩, 是我国的4.20 倍, 他们又是粮食高产国, 从殖民时代就积累了优势资源; 地势、面积、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条件非常好。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 使粮食单产、总产都达到极高水平, 人均占有粮食740 千克, 是世界平均的2.07 倍。我国才378 千克, 人家是我们的两倍。而且发达国家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的11%。可见, 开发的潜力还很大, 相当大的草地可以调节。
5.2.2 我国确有广大牧区
草原面积60 亿亩。部分人有个错误认识, “中国耕地少、粮食缺, 应发展草食动物”, 不应依靠耗粮的猪禽。这给牧区很大压力, 牛羊存栏越来越多, 草地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现在应当认识, 草地的第一作用是保护生态和生存环境, 不是提供肉食。草地产肉十分有限。最多的1987 年,牧区和半牧区生产牛肉23 万吨、羊肉24 万吨, 只占当年肉总产量2215 万吨的0.95%和1.10%, 依靠60 亿亩是个虚构的神话。农、牧区的肉产量差别越来越大。依靠广大草原容纳人口, 反对控制生育, 更是荒谬。
5.2.3 许多国家农业潜力在于耕地面积大
澳大利亚人均耕地36 亩, 是我们的22 倍; 加拿大21亩、俄罗斯13 亩、阿根廷11 亩、美国9 亩、新西兰6 亩、巴西5 亩, 耕地用不完, 只能轮作或用作放牧草场。发达国家普遍是粮食生产大国。上述国家和许多非洲国家, 耕地是有富余的, 如苏丹、赞比亚、蒙古、中非共和国, 人均耕地5 亩以上, 推广农业技术, 开展农业合作, 租地种粮或增产分成, 是两利的合作。
中国伪“科学家”, 为标榜“地大物博”, 用我国耕地虽然不多, 但“人口密度不大”, 掩盖资源短缺的真相, 将戈壁沙漠也算作农用, 真是可鄙、可恨。
5.2.4 坚决保住耕地
温总理多次要求“保住18 亿亩耕地的底线”, 说明底线一再突破。困难是: (1) 与畜牧、林业不同, 土地的产权十分复杂, 还没有理出头绪; (2) 土地价值是个变数, 从无价到每亩超千万元, 这对地方政府、官员、机关、单位太重要了, 改变耕地用途, 就可能改变地方或个人财富, 动心的人太多, 防不胜防; (3) 缺乏耕地使用向“规模化、能人化” 集中的办法。农村土地已到改革的时机, 资金、技术、市场将能发挥更大效应, 粮食增产的潜力仍然很大。
5.3 要素三粮食政策由“以粮为纲”转变为“两个平衡”
5.3.1 中国人对“以粮为纲” 十分理解, 群众都能接受刺激中国“以粮为纲” 有两大因素: 第一是旧中国的饥荒, 中国人经历过的饥荒比现在非洲还严重。但青年人不了解。过去说“殍尸遍野” 是真的事实, 即使京津大城市, 冬季也有专门“收尸掩埋” 的慈善团体。老年中国人是饿怕了。第二是西方的“舆论激励”。1949 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发表“中国两世纪人口增加一倍, 土地不堪重负,没有政府能解决吃饭问题”。“中国***解决不了社会经济问题, 政权早晚会垮台” 。
1994 年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莱斯特·布朗所长发表《未来谁来养活中国人?》。指出“如果中国人不能养活自己, 他们将使世界挨饿。” 反映了世界担心中国“人口增长过快, 粮食短缺”。担心“经济全球化, 中国使世界粮食市场出现危机”。
文章引起中国政府和学者警觉。为此, 发表了“农业白皮书”。我国农业成就巨大, 农业结构已发生了根本变化, 畜牧、渔业已世界领先; 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国际贸易已相当规模。“以粮为纲” 失去了实际意义。粮食的任务已不单是口粮。中国农业问题已不是“粮食问题”。
5.3.2 两个平衡“人民膳食平衡” 和“家畜的营养平衡”已是粮食的主要任务
由于养殖业高速发展, 动物性食物不断增加, 膳食结构明显改善, 营养进一步平衡, 每天供给的热量2727 大卡,蛋白质和脂肪分别达到70 克和52 克, 动物蛋白高于同等富裕国家, 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营养平衡的“水桶效应”,使城乡居民的口粮消费持续下降, 统计1980 年人均145 千克和257 千克, 分别降到2005 年的77 千克和209 千克。这是统计数据, 估计实际还低。由此证明, 缓解了我国粮食压力, 基本满足了人畜消耗, 26 年没有显示突出的短缺。
5.3.3 两个平衡, 优化了资源配置, 也促进了畜牧资源、生产、市场的良性循环
在“两个平衡” 政策指导下。为提高养殖效率, 改革饲养制度、创建饲料工业, 引进世界优良品种, 大量进口植物蛋白(老实说, 我国目前尚无法解决这个短缺), 改进经营体制。从图形“红色区” 看, 畜牧生产效率从很低, 1980 年肉粮比是23 比1, 以后逐年下降, 到2001 年以后, 进入稳定的新阶段, 保持到5.8~5.1。说明我国畜牧业取得巨大成就, 畜牧科学取得巨大进步。今后坚持两个平衡的粮食政策, 对稳定农牧生态系统, 将取得重大作用。
1 研究方法
以数据为基础, 量化信息作根据, 尽量提出明确的论据。发达国家有上百年统计建设的历史, 大学都有规模宏大的统计学院或系, 有共用的大型计算中心, 有统一的国家数据库联网。计算中心还备有专职统计专家值班, 帮助员工和学生使用软件工具, 免费提供数据和指导。我国机构分散,机关和大学内部也各自为政。数据使用普遍收费, 需要自己寻找软件。我国数据的收集、使用和分析困难, 计算方法也各有千秋。例如, 我国“人、畜到底消费了多少粮食?” 我们和农业专家、粮食专家争论了三十多年, 到现在也统一了。缺少如此重要的数据, 如何分析、决策, 论据如何统一。我们只好采用“模糊数学” 方法, 绕过困难, 不避讳矛盾, 力求准确。
2 中国农业经验的世界地位
我国农业经验可贵, 但科学总结不够, 现在还拿不出系统理论。发达国家虽然解决了自己的农业问题和发展理论,但他们的农业条件, 包括: 资源、气候、市场、智力、资金等, 过于优越。世界气候、土壤、水资源优越的地方都是他们占有。这是几百年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成。因此, 他们看问题, 提供经验、农业理论, 缺乏全球代表性。中国人五十年来的农业实践, 创造的经验, 内容十分丰富, 解决了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 营养问题, 饥荒问题, 对于人类解决农业问题有代表性。即使农业技术不算先进, 但很有研究总结的价值。特别是农牧业生态系统的经验和理论。
当然, 我们的理论研究还很落后, 试验数据也很不完善。发达国家累积百年实验, 从大象到小鼠, 从繁殖、生长、发育到饲料效率, 都进行过生理、生化的详细试验。例如饲养标准每四年刷新一次。我们还是先吃饭, 后算账, 先粗放, 后精细, 以后再填平补齐。这也是我国争论多, 理论总结少, 科普也不够。社会公开宣传什么“ 牛奶西瓜” 、“家猪野猪化” 等奇谈怪论, 争论也不容易统一的原因。
3 农牧生态的基本元素和生态平衡的内涵
3.1 农牧生态的基本元素
我们研究农牧生态目标是人口、土地、粮食、畜牧、转化效率的平衡。虽然基本元素很多, 但比农业生态少, 如气候、水资源就不包括。影响我国农牧生态的要素是土地资源, 人口增长, 粮食产量, 人均粮占有, 肉蛋产量, 营养平衡, 畜牧效率。
3.2 农牧生态系统平衡的标志
人口保持低生育, 控制增长, 减少压力; 粮食是维持人畜营养和生产转化的基础, 也是生态系统中的能源, 当然需要稳定增加; 人均粮占有量是衡量系统水平标志, 尽量保持稳定或提高; 畜牧技术是提高系统效率的手段。我们追求的不是自然生态, 应随社会发展, 功能、效率不断提高的系统, 以满足社会物质、文化需求; 营养水平反映了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 畜产品转化效率反映家畜的生产水平, 当然,肉蛋生产消耗的粮食越少越好。系统功能的标志是肉蛋产量持续增长, 人民的营养水平不断提高, 摄入的能量稳定下降, 蛋白质水平, 特别动物蛋白质不断提高。
4 农牧生态基本数据计算表格
4.1 农牧生态数据收集计算
我们收集农业30 年数据, 列表如下: 为简化系统内容,有些较远数据, 没有全面列出。例如, 土地资源数、畜牧业、渔业产量等。数据以统计局公布的为准, 计算中如有不一致的部分。例如, 居民口粮、家畜饲料的使用量。采取模糊计算, 绕过分歧的数据, 论述内容还是能够反映为读者提供的决策中。
4.2 生态系统计算解读
系统决策的核心数据是肉蛋粮比, 它反映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率。只要肉蛋生产消耗的粮食, 达到系统容许的范围, 只要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生态系统就能够稳定平衡。肉粮比也说明人口增长、粮食产量、人的口粮、肉蛋生产、饲料消耗, 都有保障, 达到系统容许的范围。说明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循环。
任何生产都是资源的转化, 我国是个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 特别是粮食。因为粮食短缺, 传统养殖业长期低效。表中(肉总产量不包括草食动物: 牛羊肉) 1980 年每单位肉蛋耗粮23.22。经济改革以后, 畜牧业理顺产权关系, 加强良种推广, 创建饲料工业, 发展规模饲养, 控制畜禽疫病, 肉蛋产量逐年提高。人民的畜产品消费和食物结构逐年改善,摄入的动物蛋白更趋合理, 膳食营养更趋平衡, 从而减少了城乡居民的口粮消费, 又节约了粮食。节余的粮食, 再转入饲料, 使养殖效率进一步提高。如此往复循环, 形成“粮转料, 料增效, 猪增肉, 肉节粮” 的良性循环。这就形成我国农牧资源优化配置的生态系统, 使有限的资源发挥了更大效益。从图表看, 我国农牧生态系统26 年保持良性循环, 实现资源优化, 效率逐年提高。现在进入肉粮比5.1~5.8 的高效阶段, 已延续了6 年。
5 继续发展和协优化的系统,需要关注下列六大要素
5.1 要素一坚持低生育政策, 减少口粮消费, 是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
5.1.1 我国低生育政策, 成绩卓著
80 年代每年人口增长1400~1700 万(平均1562 万); 90年代每年少生240~300 万(平均1273 万); 2000 年后, 每年增加957~692 万(平均809 万); 与三十年前相比, 每年少生753 万。这是人类的奇迹, 从80 年代累计少生育12051万人, 每年节省的粮食285 万吨、肉46 万吨、蛋17 万吨、奶19 万吨, 减少了社会和政府巨大压力。每年少消费的肉食品, 超过世界97 个国家, 任何一国的年产量, 接近的国家如, 叙利亚、芬兰、瑞士或全非洲各国; 与发达国家比也不可小视, 是德国、法国的1/15, 俄罗斯的1/10, 英国或日本的1/7。坚持控制人口的政策, 对经济发展无比重要, 需要坚持宣传人民和官员。
西方少数政客认为, 政府不应干预“应由上帝安排的生育”。“人口论” 所表达的规律, 第一次有了新理论。“计划生育” 是邓小平为人类发展奠定的正确道路。希望人口多的东南亚、非洲国家重视中国的经验。
5.1.2 传统“多子多福” 观念非破除不可
随着经济发展, 生活提高, 收入增加, 控制人口的难度反而增大。“社会老龄化”、“放宽二胎” 的呼声越来越高。控制生育的经济手段, 越来越不管用。领导说“五十年后,中国真正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有可能, 但条件必须是控制人口。不然根本做不到。只有控制人口, 先达到“人口零增长”。然后, 在“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子女” 下, 人口逐年下降, 实现大国适宜的人口。
5.1.3 “社会老龄化” 怎么办?
人类社会有两个弱势群体———“婴幼儿和老年人”。自古来, 他们由家庭抚养、保护。随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婴幼儿抚育“社会化” 了, 成为社会的事业, 甚至于产业。现代人认识到, 由社会养育婴幼儿比家庭更好。过去西方标榜“高学历夫人, 作专职太太, 利于子女教育”。现在越来越失去“优越感”。太太们回归社会大有人在, 而且很有成就。西方“社会老龄化” 比我们严重。他们参照“婴幼儿抚育社会化” 的办法, 解决了老年化问题, 现已经成为社会的新兴事业, 取得不少成绩。许多中国人都学习考察过。
少数人强调“为保障老人, 需多生孩子”。吓虎青年人“将来要抚养八个老人”。其实, 现已经可以看清未来的“家庭结构” 了。多子女的老年人, 真的生活更幸福吗? 随经济发展, 人类有许多共同规律。“社会老龄化” 只能靠“社会化” 解决。困难在于克服传统“生育文化”。老百姓“糊涂”不可怕, 可怕的是公众人物或领导“糊涂”。
5.2 要素二保住耕地,才能优化生态系统,但十分不易
5.2.1 我国耕地短缺
人均只有1.63 亩, 本来就不多。“地大物博, 资源丰富” 是历代“假大空” 的骗人谎话。发达国家人均耕地6.85亩, 是我国的4.20 倍, 他们又是粮食高产国, 从殖民时代就积累了优势资源; 地势、面积、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条件非常好。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 使粮食单产、总产都达到极高水平, 人均占有粮食740 千克, 是世界平均的2.07 倍。我国才378 千克, 人家是我们的两倍。而且发达国家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的11%。可见, 开发的潜力还很大, 相当大的草地可以调节。
5.2.2 我国确有广大牧区
草原面积60 亿亩。部分人有个错误认识, “中国耕地少、粮食缺, 应发展草食动物”, 不应依靠耗粮的猪禽。这给牧区很大压力, 牛羊存栏越来越多, 草地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现在应当认识, 草地的第一作用是保护生态和生存环境, 不是提供肉食。草地产肉十分有限。最多的1987 年,牧区和半牧区生产牛肉23 万吨、羊肉24 万吨, 只占当年肉总产量2215 万吨的0.95%和1.10%, 依靠60 亿亩是个虚构的神话。农、牧区的肉产量差别越来越大。依靠广大草原容纳人口, 反对控制生育, 更是荒谬。
5.2.3 许多国家农业潜力在于耕地面积大
澳大利亚人均耕地36 亩, 是我们的22 倍; 加拿大21亩、俄罗斯13 亩、阿根廷11 亩、美国9 亩、新西兰6 亩、巴西5 亩, 耕地用不完, 只能轮作或用作放牧草场。发达国家普遍是粮食生产大国。上述国家和许多非洲国家, 耕地是有富余的, 如苏丹、赞比亚、蒙古、中非共和国, 人均耕地5 亩以上, 推广农业技术, 开展农业合作, 租地种粮或增产分成, 是两利的合作。
中国伪“科学家”, 为标榜“地大物博”, 用我国耕地虽然不多, 但“人口密度不大”, 掩盖资源短缺的真相, 将戈壁沙漠也算作农用, 真是可鄙、可恨。
5.2.4 坚决保住耕地
温总理多次要求“保住18 亿亩耕地的底线”, 说明底线一再突破。困难是: (1) 与畜牧、林业不同, 土地的产权十分复杂, 还没有理出头绪; (2) 土地价值是个变数, 从无价到每亩超千万元, 这对地方政府、官员、机关、单位太重要了, 改变耕地用途, 就可能改变地方或个人财富, 动心的人太多, 防不胜防; (3) 缺乏耕地使用向“规模化、能人化” 集中的办法。农村土地已到改革的时机, 资金、技术、市场将能发挥更大效应, 粮食增产的潜力仍然很大。
5.3 要素三粮食政策由“以粮为纲”转变为“两个平衡”
5.3.1 中国人对“以粮为纲” 十分理解, 群众都能接受刺激中国“以粮为纲” 有两大因素: 第一是旧中国的饥荒, 中国人经历过的饥荒比现在非洲还严重。但青年人不了解。过去说“殍尸遍野” 是真的事实, 即使京津大城市, 冬季也有专门“收尸掩埋” 的慈善团体。老年中国人是饿怕了。第二是西方的“舆论激励”。1949 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发表“中国两世纪人口增加一倍, 土地不堪重负,没有政府能解决吃饭问题”。“中国***解决不了社会经济问题, 政权早晚会垮台” 。
1994 年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莱斯特·布朗所长发表《未来谁来养活中国人?》。指出“如果中国人不能养活自己, 他们将使世界挨饿。” 反映了世界担心中国“人口增长过快, 粮食短缺”。担心“经济全球化, 中国使世界粮食市场出现危机”。
文章引起中国政府和学者警觉。为此, 发表了“农业白皮书”。我国农业成就巨大, 农业结构已发生了根本变化, 畜牧、渔业已世界领先; 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国际贸易已相当规模。“以粮为纲” 失去了实际意义。粮食的任务已不单是口粮。中国农业问题已不是“粮食问题”。
5.3.2 两个平衡“人民膳食平衡” 和“家畜的营养平衡”已是粮食的主要任务
由于养殖业高速发展, 动物性食物不断增加, 膳食结构明显改善, 营养进一步平衡, 每天供给的热量2727 大卡,蛋白质和脂肪分别达到70 克和52 克, 动物蛋白高于同等富裕国家, 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营养平衡的“水桶效应”,使城乡居民的口粮消费持续下降, 统计1980 年人均145 千克和257 千克, 分别降到2005 年的77 千克和209 千克。这是统计数据, 估计实际还低。由此证明, 缓解了我国粮食压力, 基本满足了人畜消耗, 26 年没有显示突出的短缺。
5.3.3 两个平衡, 优化了资源配置, 也促进了畜牧资源、生产、市场的良性循环
在“两个平衡” 政策指导下。为提高养殖效率, 改革饲养制度、创建饲料工业, 引进世界优良品种, 大量进口植物蛋白(老实说, 我国目前尚无法解决这个短缺), 改进经营体制。从图形“红色区” 看, 畜牧生产效率从很低, 1980 年肉粮比是23 比1, 以后逐年下降, 到2001 年以后, 进入稳定的新阶段, 保持到5.8~5.1。说明我国畜牧业取得巨大成就, 畜牧科学取得巨大进步。今后坚持两个平衡的粮食政策, 对稳定农牧生态系统, 将取得重大作用。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