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谎言百出 如何传承美德?
小学语文教材谎言百出 如何传承美德?
核心提示:据《钱江晚报》报道,浙江的三位语文老师最近给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挑出了不少毛病。” 《钱江晚报》援引当事人之一的杭州语文教师郭初阳的话,道出了他们给语文教材“挑毛病”的真正用意。
据《钱江晚报》报道,浙江的三位语文老师最近给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挑出了不少毛病。
他们发现内容随意“改编”、事实模棱两可、杜撰“名人故事”的课文在当下通用的小学语文教科书里时有出现,比如爱迪生小时候用反光镜提供“照明”帮助医生为母亲实施阑尾炎手术。
忽略真实性,有意塑造出“一张张脸谱”,这违背了教人求善求真的教育初衷。“或许这些故事的本意是好的,但孩子们不需要善意的谎言。”三位老师之一的郭初阳老师说得有道理。
“孩子们不需要善意的谎言”
“这些课文有赞美母亲的、提倡发明的、歌颂伟人的,却极少有富有童趣、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课文。有的价值观陈旧,用美德‘绑架’孩子,已经不能让时下的孩子们信服。”
“我并不想找茬,只是希望大家从人文的视角,时代的角度,重新审视那些我们的孩子必须认真学习的课文。”
《钱江晚报》援引当事人之一的杭州语文教师郭初阳的话,道出了他们给语文教材“挑毛病”的真正用意。
郭初阳认为,“主要问题有四类:一是内容不符合历史与常识,如人教版的《爱迪生救妈妈》;二是缺少童心,如苏教版的《蘑菇该奖给谁》;三是思想不符合现代观念,如人教版的《妈妈的账单》;四是随意改编经典,如苏教版《少年王冕》、北师大版的《不愿长大的小姑娘》等……”
苏教版的《蘑菇该奖给谁》中,兔子妈妈把蘑菇奖给了和骏马赛跑的小白兔,而把和乌龟赛跑的小黑兔冷落在了一边;在北师大出版社的《儿子们》中,老爷爷无视唱歌跳舞的两个儿子,眼里只有正在劳动的儿子……
最为突出的是“爱迪生救妈妈”的例子。《新民晚报》的评论指出:据查,世界上对阑尾炎手术最早的论述是1886年。而爱迪生生于1847年。1886年,爱迪生已经是一个中年男人了。
“或许这些故事的本意是好的,但孩子们不需要善意的谎言。”郭初阳说。
教材一定要“真实、真诚”
空洞说教、刻意拔高、灌输成人化的价值观,其实早就不是某几部教材的个别问题。正如《南方日报》所说,我们的教材似乎添加了过多的美化与加工,使得学生必须遵循教育者的假想方向、道德观乃至标准答案思考,甚至于教育者不惜为了“崇高形象”而造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名人轶事、好人好事勉励学生不断向善向上,出发点固然很好。然而,为此而忽略真实性,有意塑造出“一张张脸谱”,这违背了教人求善求真的教育初衷。
《潇湘晨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被杜撰的故事当然是出于善意的“美德”,但如果美德的教育是建立在谎言之上,又叫孩子们长大以后如何去相信美德?
说到底,教育要还原事物最朴素的原始性,教材一定要“真实、真诚”。强硬灌输、任意拔高、盲目“添砖加瓦”,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恐怕比不教育还要来得恶劣。
如此“挑刺儿”越多越好
美德本身没有错,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来界定美德的内容,以及用何种方式去传承美德。
《中国青年报》的评论指出,时下的小学语文课文中很多观念、价值已经显得抽象、陈旧,很多时候都缺乏吸引孩子们好奇心与注意力的具体化、形象化的教学内容。
《武汉晚报》进一步指出,作为语文教育的载体,教材内容,尤其是它承载的价值观,确实应该做新的思考,应当有新的表达方式。当然,这种更新,并非以网络文字代替古汉语,以电子游戏内容代替诗歌为标志,恰恰相反,应当是以一种“生命力最长久”的“常识式”的生动活泼的内容。
从这个角度来说,浙江的三位语文老师给小学教材“挑刺儿”,其实是一件好事。正是因为有了争议、有了批评,才有了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进步。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样的“挑刺儿”,其实越多越好。
小学语文教改还在摸索,问题当然还会继续被发现,因此我们更需要这样“挑刺儿”的人们的出现。(王小舒)
据新华网
据《钱江晚报》报道,浙江的三位语文老师最近给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挑出了不少毛病。
他们发现内容随意“改编”、事实模棱两可、杜撰“名人故事”的课文在当下通用的小学语文教科书里时有出现,比如爱迪生小时候用反光镜提供“照明”帮助医生为母亲实施阑尾炎手术。
忽略真实性,有意塑造出“一张张脸谱”,这违背了教人求善求真的教育初衷。“或许这些故事的本意是好的,但孩子们不需要善意的谎言。”三位老师之一的郭初阳老师说得有道理。
“孩子们不需要善意的谎言”
“这些课文有赞美母亲的、提倡发明的、歌颂伟人的,却极少有富有童趣、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课文。有的价值观陈旧,用美德‘绑架’孩子,已经不能让时下的孩子们信服。”
“我并不想找茬,只是希望大家从人文的视角,时代的角度,重新审视那些我们的孩子必须认真学习的课文。”
《钱江晚报》援引当事人之一的杭州语文教师郭初阳的话,道出了他们给语文教材“挑毛病”的真正用意。
郭初阳认为,“主要问题有四类:一是内容不符合历史与常识,如人教版的《爱迪生救妈妈》;二是缺少童心,如苏教版的《蘑菇该奖给谁》;三是思想不符合现代观念,如人教版的《妈妈的账单》;四是随意改编经典,如苏教版《少年王冕》、北师大版的《不愿长大的小姑娘》等……”
苏教版的《蘑菇该奖给谁》中,兔子妈妈把蘑菇奖给了和骏马赛跑的小白兔,而把和乌龟赛跑的小黑兔冷落在了一边;在北师大出版社的《儿子们》中,老爷爷无视唱歌跳舞的两个儿子,眼里只有正在劳动的儿子……
最为突出的是“爱迪生救妈妈”的例子。《新民晚报》的评论指出:据查,世界上对阑尾炎手术最早的论述是1886年。而爱迪生生于1847年。1886年,爱迪生已经是一个中年男人了。
“或许这些故事的本意是好的,但孩子们不需要善意的谎言。”郭初阳说。
教材一定要“真实、真诚”
空洞说教、刻意拔高、灌输成人化的价值观,其实早就不是某几部教材的个别问题。正如《南方日报》所说,我们的教材似乎添加了过多的美化与加工,使得学生必须遵循教育者的假想方向、道德观乃至标准答案思考,甚至于教育者不惜为了“崇高形象”而造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名人轶事、好人好事勉励学生不断向善向上,出发点固然很好。然而,为此而忽略真实性,有意塑造出“一张张脸谱”,这违背了教人求善求真的教育初衷。
《潇湘晨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被杜撰的故事当然是出于善意的“美德”,但如果美德的教育是建立在谎言之上,又叫孩子们长大以后如何去相信美德?
说到底,教育要还原事物最朴素的原始性,教材一定要“真实、真诚”。强硬灌输、任意拔高、盲目“添砖加瓦”,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恐怕比不教育还要来得恶劣。
如此“挑刺儿”越多越好
美德本身没有错,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来界定美德的内容,以及用何种方式去传承美德。
《中国青年报》的评论指出,时下的小学语文课文中很多观念、价值已经显得抽象、陈旧,很多时候都缺乏吸引孩子们好奇心与注意力的具体化、形象化的教学内容。
《武汉晚报》进一步指出,作为语文教育的载体,教材内容,尤其是它承载的价值观,确实应该做新的思考,应当有新的表达方式。当然,这种更新,并非以网络文字代替古汉语,以电子游戏内容代替诗歌为标志,恰恰相反,应当是以一种“生命力最长久”的“常识式”的生动活泼的内容。
从这个角度来说,浙江的三位语文老师给小学教材“挑刺儿”,其实是一件好事。正是因为有了争议、有了批评,才有了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进步。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样的“挑刺儿”,其实越多越好。
小学语文教改还在摸索,问题当然还会继续被发现,因此我们更需要这样“挑刺儿”的人们的出现。(王小舒)
据新华网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