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三维达成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三维达成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三维达成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哪些?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上完一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已达成?教学目标达成的标志是什么?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应从三个维度来认识,这三个维度是课程目标、目标要求和目标性质。课程目标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层次;目标要求包括认知性、技能性和体验性三要素;目标性质有传承性、探究性和生成性三种属性。其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对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完整认识是指导我们深刻领会课程,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石。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般比较关注课程目标的三个层次,从“教学大纲”到“新课程标准”都有相同或相似的表述,但易忽视另两个维度。对目标要求的忽视将会导致我们对学生学习某一知识应达成目标的模糊定位,即课堂教学中学习重点的把握是否合理;对目标性质的忽视将会导致我们对怎样指导学生学习缺乏认识,即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新。
在进行每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时,都需要从三个维度来考察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任一维度的任一层次,都有相对应的另两个维度三个层次可供选择。以“知识与技能”这一课程目标为例,根据教学实际,在目标要求上可有认知性、技能性和体验性三个要素的取向,在目标性质上可有传承性、探究性和生成性三种属性的取向。因此,即使是以同一个知识作为载体来实现相同的课程目标,也会有许多不同的要求和性质来制约。这就是同样的课堂内容却有不同的上法,学生获得的能力发展各不相同,达成的教学目标各有千秋的根本原因。
那么,我们怎样理解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呢?以“氯气”为例,其课程目标的三层次都应得到体现,即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应获得哪些知识与技能,是通过怎样的过程和方法来实现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获得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形成什么样的态度与价值观。从目标要求的维度看,我们还应明确三个目标要求所应达到的水平,即氯气的哪些性质应达到“知道”或“应用”的水平,哪些技能应达到“模仿”或“学会”的水平,哪些体验应达到“感受”或“形成”的水平,达到这些要求的标志是什么,在教学中是如何检测的。从目标性质的维度看,我们既不能把所有的目标都定位为传承性,如果这样,课堂就会成为教师的“一言堂”,也不能把所有的目标都定位为探究性,因为,探究教学需要的时间和场所要求都比较高,且探究也需要知识基础,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接受式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两者不能相互替代而应是相互补充。我们还应注意到目标的生成性,需要预留时间和空间,创设氛围,让师生在完成预设任务的过程中也能产生思维火花,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书本没有的“新”认识新体验。
无论是老大纲还是新课标,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化学知识的传承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是其他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传承性特点是知识可传授,是明确的,学生掌握程度是可检测的,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有预测的。比如,“电解氯化铜溶液”教学时,教师必须保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有关“电解氯化铜溶液”的知识和技能:电解原理、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方法。要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有多种选择,其中“填鸭式”教学也能实现。但为了让学生在继承这一知识与技能时获得过程与方法这一无法用语言来传承的目标,以及让学生在继承这一知识与技能时有积极的体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不能忽略“电解氯化铜溶液”中的探究性目标: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分析实验结果,获取电解的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从而理解电解原理。
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过程中,有学生发现电解液变黑的异常现象,并由此提出变黑原因的多种推测:有的认为是氧化铜,有的认为是铜单质,经实验研究得出是铜。有的学生还提出试用不同的铜盐,不同浓度的溶液进行电解实验,发现电解液变黑与阴离子、溶液浓度都有关系。学生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些认识和体验的获得是学习本节课时的意外收获却又是极其宝贵的,是教学目标生成性的体现。
如果没有考虑教学目标的三维体系,就会制约具体教学手段的选择,从而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由此可见,只有对教学目标的全面理解,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参考文献:
吴永军:《再论新课程教学核心理念及其有效性》《课程教材教法》 2005年第1期
陈献忠:《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编制》《教学与管理》 2004年第7期
陈献忠:《新课标下教学目标的检测》《教学与管理》 2005年第4期
陈献忠:《电解液变黑探析》《中学化学》 2004年第9期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哪些?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上完一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已达成?教学目标达成的标志是什么?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应从三个维度来认识,这三个维度是课程目标、目标要求和目标性质。课程目标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层次;目标要求包括认知性、技能性和体验性三要素;目标性质有传承性、探究性和生成性三种属性。其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对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完整认识是指导我们深刻领会课程,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石。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般比较关注课程目标的三个层次,从“教学大纲”到“新课程标准”都有相同或相似的表述,但易忽视另两个维度。对目标要求的忽视将会导致我们对学生学习某一知识应达成目标的模糊定位,即课堂教学中学习重点的把握是否合理;对目标性质的忽视将会导致我们对怎样指导学生学习缺乏认识,即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新。
在进行每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时,都需要从三个维度来考察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任一维度的任一层次,都有相对应的另两个维度三个层次可供选择。以“知识与技能”这一课程目标为例,根据教学实际,在目标要求上可有认知性、技能性和体验性三个要素的取向,在目标性质上可有传承性、探究性和生成性三种属性的取向。因此,即使是以同一个知识作为载体来实现相同的课程目标,也会有许多不同的要求和性质来制约。这就是同样的课堂内容却有不同的上法,学生获得的能力发展各不相同,达成的教学目标各有千秋的根本原因。
那么,我们怎样理解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呢?以“氯气”为例,其课程目标的三层次都应得到体现,即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应获得哪些知识与技能,是通过怎样的过程和方法来实现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获得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形成什么样的态度与价值观。从目标要求的维度看,我们还应明确三个目标要求所应达到的水平,即氯气的哪些性质应达到“知道”或“应用”的水平,哪些技能应达到“模仿”或“学会”的水平,哪些体验应达到“感受”或“形成”的水平,达到这些要求的标志是什么,在教学中是如何检测的。从目标性质的维度看,我们既不能把所有的目标都定位为传承性,如果这样,课堂就会成为教师的“一言堂”,也不能把所有的目标都定位为探究性,因为,探究教学需要的时间和场所要求都比较高,且探究也需要知识基础,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接受式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两者不能相互替代而应是相互补充。我们还应注意到目标的生成性,需要预留时间和空间,创设氛围,让师生在完成预设任务的过程中也能产生思维火花,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书本没有的“新”认识新体验。
无论是老大纲还是新课标,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化学知识的传承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是其他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传承性特点是知识可传授,是明确的,学生掌握程度是可检测的,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有预测的。比如,“电解氯化铜溶液”教学时,教师必须保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有关“电解氯化铜溶液”的知识和技能:电解原理、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方法。要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有多种选择,其中“填鸭式”教学也能实现。但为了让学生在继承这一知识与技能时获得过程与方法这一无法用语言来传承的目标,以及让学生在继承这一知识与技能时有积极的体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不能忽略“电解氯化铜溶液”中的探究性目标: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分析实验结果,获取电解的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从而理解电解原理。
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过程中,有学生发现电解液变黑的异常现象,并由此提出变黑原因的多种推测:有的认为是氧化铜,有的认为是铜单质,经实验研究得出是铜。有的学生还提出试用不同的铜盐,不同浓度的溶液进行电解实验,发现电解液变黑与阴离子、溶液浓度都有关系。学生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些认识和体验的获得是学习本节课时的意外收获却又是极其宝贵的,是教学目标生成性的体现。
如果没有考虑教学目标的三维体系,就会制约具体教学手段的选择,从而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由此可见,只有对教学目标的全面理解,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参考文献:
吴永军:《再论新课程教学核心理念及其有效性》《课程教材教法》 2005年第1期
陈献忠:《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编制》《教学与管理》 2004年第7期
陈献忠:《新课标下教学目标的检测》《教学与管理》 2005年第4期
陈献忠:《电解液变黑探析》《中学化学》 2004年第9期
wenhua- 帖子数 : 53
注册日期 : 09-11-27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