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抗战中的歌声》教学设计与反思

向下

《抗战中的歌声》教学设计与反思 Empty 《抗战中的歌声》教学设计与反思

帖子  冥月 周四 26 十一月 2009 - 1:24

《抗战中的歌声》教学设计与反思







成都市第三十六中学校 刘惠莉





【教材分析】

《抗日救亡歌曲演唱比赛》是川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主题活动。

《伟大的抗日战争》单元共有四课时。第一课时《抗日救亡运动》,已使学生了解了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及救亡歌曲《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课时《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学生已了解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和日军的暴行,能理解《黄河大合唱》、《长城谣》对日寇暴行的揭露。第三课时《国共合作抗日》,初步掌握了《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长城谣》、《游击队之歌》等抗日歌曲的出处及历史作用;第四课时《抗日战争的胜利》,使学生有了理解《南泥湾》《团结就是力量》的基础,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这样基础上,《抗日救亡歌曲演唱比赛》创设情境地地学习历史,有助于拓宽知识面和提高多方位、多角度理解历史的能力,有助于强化对时代特点的把握,提高主动参与社会的意识,有助于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

【学情分析】

学生特别喜欢唱歌,但他们所喜欢和接触的多是流行歌曲,对三四十年代的革命歌曲了解甚少,很多歌曲他们很少甚至根本没听过。这一单元正好刚刚学完抗战历史,让他们利用歌声来体会当时的时代心声和风貌,既可以重温历史,又可以感受到革命歌曲所具有的鼓舞人心的力量,这也正是学生所喜欢的一种寓教于乐的历史学习方法。

【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知识与能力:通过听、学、唱优秀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抗日救亡歌曲,重温历史,感受和加深对“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理解;从《抗日救亡歌曲》的词曲、内容、创作背景中获取丰富的历史信息,提高学生从艺术的角度了解历史和感知历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学唱抗日救亡歌曲,以及交流听后、唱后的感受,培养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合唱救亡歌曲,培养互相帮助、集体协作精神,培养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与态度:在学唱抗日救亡歌曲的过程中,真切体会抗日战争时期亿万民众奔赴战场、捍卫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和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高昂斗志。

【活动重点】

学唱爱国歌曲,感受民族精神。培养合作学习,掌握探究方法。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和深化,对教材、教学环境、学生学情及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分析,确定教师在本节课中以策划和点播为主,充分利用可开发的资源,通过多媒体辅助课堂活动,使学生思维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理解、感知到感受、升华。学生通过听、学、唱、谈来感受,通过“歌名和歌曲背景竞猜,歌曲演唱,歌曲欣赏,歌曲感悟”等多种形式完成。

【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把抗日救亡歌曲的歌曲作者、内容、写作背景等资料印发给学生,并制作课件及课件所需自制视频资料。

学生:1、学生通过查阅书籍、影像资料或借助互联网技术或采访相关人士,收集有关音乐作品的影像资料。

2、学唱1-2首抗日救亡歌曲。

3、推举10名同学合作完成歌曲背景介绍。

〖教学过程〗

整个活动结合“歌名和歌曲背景竞猜,歌曲演唱,歌曲欣赏,歌曲感悟”进行。

〖导入〗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生死不离》(教师使用PPT动画展示抗震救灾图片,增强艺术感染力。)

教师提问:这首歌,这些画面让你想起了什么?你是否也被深深地打动?

学生回答:……

教师:这首歌之所以感动你我他,是因为它是现实的歌唱,它反映了2008年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时代面貌!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她自己的歌。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最具有时代特色的就是抗战的歌声。

抗战的歌声是伟大的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呐喊与呼唤,是华夏九州慷慨悲壮的救亡曲、正气歌、民族魂;也是一部反映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战争,并最后取得胜利的绚丽的历史画卷。

今天就让我们在抗战的歌声中去“纪念一二九运动”,去感受那血与泪写成的历史吧!(课件出示课题《抗战中的歌声》)

〖正题〗

教师讲述: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三千万同胞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之下(同时用课件图示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及后果),抗战歌曲应运而生,对日寇的侵略行径进行了血泪的控诉。(课件出示第一乐章:血泪的控诉。)

第一乐章 血泪的控诉

※(学生介绍歌曲,课件动态展示九一八事变的精选图片,并使用《松花江上》前奏音乐作背景)1936年,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官兵拖老携幼,布满西安的街头。被迫背井离乡、到处流浪的东北人,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却要为***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人人心头悲苦郁闷,他们要倾诉,他们要爆发……当时正在西安教书的张寒晖,天天见到东北人那种流浪彷徨的惨景,耳鼓充满着他们嗟叹悲苦的呼声,于是便用血和泪谱写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艺术杰作,这是一部不朽的战斗性的悲歌。这首歌当时在东北军中广为传唱。……

教师:这首歌是? 学生回答:……

教师:这就是唱尽东北血泪史的《松花江上》。

师生:欣赏《松花江上》(自制歌曲视频)

教师:同学们,从这首歌里,你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引导和处理。(作者自述,是把东北妇女哭丈夫,哭儿子的腔调用上了。)

教师归纳:全曲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倾诉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催人泪下。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抗争的力量。它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中国人民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怒。

※教师讲述:1935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华北告急。(同时用课件图示“敌人铁蹄越过长城”)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12月9日,一群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学生,为了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中,面对反动派的屠刀,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地冲上街头,发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正义呼声。(同时用课件图示一二九运动时间、地点及运动的图片)

学生朗诵诗歌(背景课件展示诗歌及背景音乐《长城谣》):

“十二月九日 一个普通但不平凡的日子 时间倒流 回溯到一九三五年 阳光依然懒懒散散 冬日依旧寒冷凄清 但空气却急速的流动



因为 在北平 ——历史的故都 发生了惊天动地的事件—— 为反对投降和压迫掀起了学生总运动



到处是挂满的标语 到处是飘舞的纸单 到处是舞动的小旗 到处是怒吼的口号 到处是浴血沸腾的青年



这一天 白云为之翻涌 大海为之咆哮 黄河长江为之怒吼 中华大地为之震颤



因为 一个顽强不屈的民族 在苏醒 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在抗争”



※教师转接: “一二·九”运动的发展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控诉侵略者的罪恶,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成为了时代的呐喊。

(以《五月的鲜花》的音乐节选和一二九运动的图片做背景)

(学生介绍歌曲)这首歌曲由光未然作词,阎述诗作曲。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遮盖着志士的鲜血。”歌曲抒发了对抗日志士的悼念,控诉了敌人的侵略,揭露了不抵抗主义者的嘴脸,表达了人民要斗争的决心。

教师:这首歌是? 学生回答:……

教师:这就是《五月的鲜花》。根据歌词,你能指出这首歌的创作年代吗?(作于 “一二·九”学生运动中的北平)

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处理。

※教师串连: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借助长城,倾诉满腔悲愤,依托梦境,流露深沉乡思……教师带动学生一起唱,唱完后提问:这是哪首歌?

学生回答:…… 教师:这就是《长城谣》

(学生介绍歌曲,课件展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四处流浪的图片作背景)这是一首作于1937年,潘孑农词,刘雪庵曲,流行于大后方的抗战歌曲。歌曲音乐苍凉悲壮,质朴自然,唱起来既口语化,又有民族特色,给人以亲切感,能拨动人们的心弦,激发起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历史(采用课件提示,学生填空的方式进行):1937年7月,七七事变,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8月——11月,凇沪会战; 12月——1938年1月,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1938年4月,***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1940年8月-12月八路军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

教师衔接:这一时期,抗日斗争全面展开,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形成了全民性的热潮。一首首唤醒民众抗日救亡的歌曲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融进了人们的血脉,成为抗日救亡的号角。

铿锵战歌,鲜血谱就,这是冲锋的号角,这是奋战的鼓声,激励着中华儿女与日寇血战到底!(课件出示第二乐章:战斗的号角)

第二乐章 战斗的号角

※(学生介绍歌曲)这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它号召中华民族用自己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这首歌诞生后,立即就像插上了翅膀,在祖国的大地上传唱开来。伴随着“一二·九”运动的学潮,救亡运动的巨浪,抗日战争的烽火,解放战争的硝烟,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首革命歌曲甚至享誉海外,在全世界传播。在当时的反法西斯战线上,它是代表了中国人民最强音的一支战歌。新中国成立时,它被确定为国歌。

教师:这首歌是? 学生回答:……

教师:它就是《义勇军进行曲》。它的词、曲作者分别是谁?它应该创作于哪一年?(田汉词,聂耳曲,创作于1935年)

学生回答:…… 师生:齐声高唱

教师:唱歌时有什么感受? 学生议论并回答:(略)

教师归纳:歌曲富有动感,它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刚强性格,显示了祖国尊严、充满了同仇敌忾、团结御敌的豪迈气概,曾长时间激励着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志。

教师点拨:1949年9月,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有人提议《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但有人对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提出疑问:保留这样的歌词是否过时?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讨论并回答:……大约2分钟

教师归纳:当时,大多数代表认为,这首歌雄壮豪迈,节奏鲜明,深受群众喜爱,在历史上起过巨大的鼓舞作用,在今后的建设中,我们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采用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的国歌而不加修改”,可以“唤起人民回想祖国创造过程中的艰难忧患,鼓舞人民发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把革命进行到底。”

因此,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我们都需要这支歌,它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即使今天仍不过时,它能让我们居安思危,它提醒我们要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

教师提问:“你知道国歌经历了几度沧桑吗?”

(1949年9月底,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新中国成立之际, 《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响起。

十年动乱期间,正式场合只是演奏国歌的曲谱。

1978年,曾经修改国歌歌词。

1982年12月, 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全体代表审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赋予国歌以宪法地位。 )

教师:那么,每当国歌响起的时候,你都有怎样的行为表现呢?

学生回想:……

教师:每当国歌响起的时候,都有人表现得很随意,缺乏对国歌应有的尊重。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国歌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又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我们应该向他们(课件展示奥运健儿在升旗仪式上的仪态)这样:态度严肃,尊重国歌,尊重历史。

※教师串接: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我们的青年学生勇敢地站了起来,为国家为民族献出了自己微薄的力量。

(学生介绍歌曲)它是电影《桃李劫》的主题歌。该片描写了“九一八事变” 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歌曲号召青年学生“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唱出了当时青年学生的共同愿望和心声,因此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许多有志青年就是唱着这支歌奔赴抗日救亡战场,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

教师:这首歌是? 学生回答:……

教师:就让我们也来唱一唱这首《毕业歌》吧! 学生:演唱

※教师转接:卢沟桥的烽火,吹响了全国抗战的号角,面对着用飞机大炮武装起来的日本侵略者,英勇的中国军队,奋起反抗,浴血苦战。

(学生介绍歌曲)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处在前线的***第二十九军的大刀队英勇杀敌,大显神威,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当时在上海工作的进步青年孙培元(化名麦新)以满腔的爱国热情创作了一首歌曲,歌曲一开始便爆发出火山般的强大力量,是抗日救亡歌曲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歌词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教师:这首歌是? 学生回答:……

教师:这就是那首最解恨的抗战曲——《大刀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最初发表时有个副题:“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歌词的第二句原为“二十九军的弟兄们”,后因已唱遍全国,遂改为“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师生:欣赏

※教师转承:这首歌听起来像大刀一样锋利,像冲锋号一样响亮,曾鼓舞了千千万万抗日英雄冲锋陷阵。***军队在正面战场拼死抵抗,***则充分发动群众,发出了“到敌人后方去,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号召。

(学生介绍歌曲)这首歌由赵启海词,冼星海曲。作于1938年9月。歌曲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展现了人民战争的壮观景象,十分形象地描绘了抗日游击健儿的英雄形象,随着歌声,我们仿佛看到无数革命青年在民族危亡关头,为拯救中华民族,拿起武器,精神抖擞地到“敌人后方去”,为“把鬼子赶出境”而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

教师:这首歌是? 学生回答:……

教师:这便是《到敌人后方去》

师生:欣赏

※教师转接:为“把鬼子赶出境”,从大江南北到黄河两岸,中华民族的儿女啊,用自己的血肉和不屈的脊梁,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

(学生介绍歌曲)这是民族精神的史诗《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该曲以我们的母亲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整个作品自始至终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

教师:这就是《保卫黄河》

师生:欣赏

※教师转接:黄河的咆哮,是万众齐心发出的怒吼声。从这吼声里,我们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课件出示第三乐章:胜利的曙光)

第三乐章 胜利的曙光

教师:这是一首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游击健儿逞英豪的群众歌曲。反映了活跃在敌后的游击战士的生活和精神风貌。这首歌是?

学生回答:……

教师:这就是《游击队之歌》。请欣赏同学们演唱的这首歌。

学生演唱……

教师:同学们从这首歌里听出了游击健儿们怎样的生活和精神风貌呢?

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有风餐露宿的艰苦生活,有灵活机智的行军战斗,有对敌人的蔑视嘲笑,也有誓死卫国的雄心壮志。

※教师:《游击队之歌》唱出了敌后游击战士的生活和精神风貌。人民的武装更具有一往无前的战斗风格和催枯拉朽的强大力量。这是《八路军大合唱》的一个组成部分。解放战争时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它集中表现了人们军队豪迈雄壮的军威。建国后,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在今天仍激励着人民子弟兵去建功立业。这就是《八路军进行曲》。作为少年军校的学生,我们应该学会唱这首歌。

学生演唱:……

※教师:抗日救亡歌曲是抗战时期的最强音,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让抗战的歌曲传唱下去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视学生讨论的情况做适当的点拨。

教师强调:将抗战的歌声传唱下去,最重要的是要传承歌曲反映和折射出的抗战精神: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对我们青年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同学们在少年军校年会上呼喊的那句——“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

〖结束〗

教师: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下面的诗歌来结束今天这节课吧!

青年的觉醒就是中国的觉醒,青年的团结就是中国的团结,

不愿丧失家园的人们 醒来,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 起来,

告别血与火的历史,让我们秉承一二.九的精神,

以巨人的姿态站在二十一世纪的前沿,

世界为我们喝彩!世界为中国喝彩!!”

【教学反思】

设计这节课的意图:纪念一二九运动,传承抗战精神;展示36中教师和学生状态。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这是听课老师们的评价)

本节课以艺术形式来表现历史,老师不仅从历史学习的角度引导学生,还予以学生艺术的指导,注意“创设情境,激发情意”,指导学生从抗日救亡歌曲的词曲内容、创作背景中获取丰富的历史信息,让学生在“听、唱”中从艺术的角度感知这段历史,并在歌声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

本节课整体设计形式新颖,全课以歌曲为线,完整地展现抗日战争全貌,图片与歌曲内涵有机结合,资料丰富、画面精美,学生活动设计比较充分;整个教学过程重难点突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将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情感教育三者自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歌曲背景和歌词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把握并训练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色并与学生的实际巧妙融合。

本节课教学内容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既考虑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又有提高与升华。既有复习,又有拓展延伸。以纪念一二·九运动为切入点,以抗日歌曲为载体,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一首歌诉说着一段历史,给人视觉的冲击和历史的沉思,能引起情感的共鸣!

本节课课件制作精美,将音乐和历史有机结合在一起创设新的历史情景,恰到好处的配合了教学,通过精美的画面,优美的歌声,老师和学生的介绍,让人仿佛又回到了***澎湃的抗战时代,把历史知识传授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对音乐美的享受中.迁移默化中学生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完成了一次道德上的升华。实现了知识能力及情感教育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本节课整堂课设计科学合理,内容丰富有序,师生互动良好,该课生动形象,老师讲解热情洋溢,情绪高昂,富有***,语言流畅,讲述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学生活动准备充分,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不仅培养了学生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不足之处(结合听课老师的意见进行的自我反思):

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前几首歌曲的衔接不那么自然,没有承上启下的效果;从上课效果的角度来看,因为比较紧张,初次使用遥控指挥幻灯片放映,有些地方设计好的背景图片、音乐没有能及时反映出来,显得有些脱节。由于身体还没有康复,因而带领学生跟唱歌曲来调动学生情绪的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由于学校的特殊情况(举办全国少年军校年会),选择了九年级学生来完成此次研究课,学生已经将这段历史遗忘了很多,因而在知识的串讲和思考中,耗时较多,学生错误较多。

学生因为刚刚体训结束,又面对那么多的听课老师,显得比较紧张,没能充分活动起来,气氛就有点差强人意。

在与《义勇军进行曲》相关的活动和提问中,还应该多花点时间,引导学生尊重国旗,敬畏国旗,使学生在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中,举止得体,也能感受到这个仪式的深刻内涵.

冥月

帖子数 : 50
注册日期 : 09-11-26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