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放飞了的思绪——一堂没上完的历史课

向下

放飞了的思绪——一堂没上完的历史课 Empty 放飞了的思绪——一堂没上完的历史课

帖子  冥月 周四 26 十一月 2009 - 1:22

课程改革倡导开放式、民主式的课堂教学,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平等的探讨问题,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个人见解。这种教学新模式,可以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避免“闷课”,老师讲的神采飞扬,学生听的昏昏欲睡情况的出现,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的兴趣。可是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使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时间控制不好,任务完成不了的尴尬。

让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最能体现出开放式、民主式的课堂教学。我在讲《秦末农民起义》这一课时,准备在讲完秦的暴政时简要评价秦始皇。由于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于是在课前除了让学生预习和复习《秦的统一》这一课有关秦始皇的内容外,还要求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的历史资料。我在备课时打算在课堂上给学生5分钟时间讨论,10分钟时间发表意见是足够的。

在上课时当我讲完“秦的暴政”这一内容时,学生就开始讨论,然后发表讨论的结果。一切都按我上课的思路在进行,同学们按照课本的提示,普遍存在三种观点,一种认为秦始皇是个伟人,一种认为秦始皇是个暴君,另一种是较客观的观点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皇帝,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学生能客观的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评价历史人物已是达到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了。

本来一切在按我的教学进度进行,当三种观点的意见发表完后,“还有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吗?”我以为这句话是多余的,问完后马上可以进入到其他问题的学习。谁知这时丁飞同学举手说:“我不完全同意他们的看法。”他还没讲完,其他同学就笑了起来,因为在之前我已经肯定了前面同学的回答。面对笑声我马上肯定了丁杰同学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并示意他讲下去。全班马上静了下来,都想听听丁飞同学有何高见。

丁飞同学说“我认为秦始皇不是个暴君,而是个心的善良的人。”他的话音刚落,全班又是一阵大笑,一位同学站起来说:“秦始皇修陵墓,建阿房宫,制定残酷的刑罚,这些事实如果能说明他是善良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抢劫犯、盗窃贼算不算救世主呢?”“对呀!”很多同学异口同声地说。

这个观点一提出来也使我一惊,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新颖”的观点,这时有部分同学说:“老师,不用理他,他经常这样,我们继续学习新课吧。”我的目光集中到丁飞同学的身上,他一脸的不服气,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我说:“你能讲讲原因吗?”他马上站起来说:“当然可以,你们听好,你们知道秦始皇兵马俑吗?”

“知道。”同学们大声回答。

“那你们知道兵马俑是用来干什么的嘛?”

“用来陪葬呗。”个别同学说。

“对,我还有一个问题,你们知道秦之前那些君主或贵族在死了之后,用什么陪葬吗?”丁飞问。

这时全班同学小声议论着。

“用金银珠宝。”一个同学小声说。

“还有呢?”丁飞又问。

“还有人,在商朝时叫人殉,对吧?”一位同学得意的说。

“对,我上网浏览过秦始皇陵兵马俑,太壮观了,那些俑都是用泥做成的假人,秦始皇用假人而不用活人来陪葬,从这一点就能说明秦始皇心地善良。”这是全班都为他鼓起了掌。

丁飞同学的解释很有道理,我及时的表扬了他的这种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精神。

但是由于丁飞同学对评价秦始皇提出了新的观点,我预备的课堂计划被打乱了,剩下的问题没时间讲,任务完成不了了。



这节课学生的思绪像被放飞了的风筝,越飞越高,致使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对于这堂没完成的历史课,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一、 学生变强了

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虽然没有完成,但是学生的积极性却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新课程的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了体现。

从本课中可以看出,和以往的课堂相比,学生确实变了。(1)学生变得爱学习了。对学生来说当学习来自外在要求、强制时,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压力,学生的体验是痛苦的、苦涩的,苦学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学习行为。现在的学习是来自内心的,是学生自己精神的需要,它变成了一种愉悦的活动,学生在学习中就是幸福的,其乐融融的。乐学才是一种可持续的学习行为。

(2)学生搜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在本课中围绕对秦始皇的评价,学生能从各个方面搜集到各种各样的资料,学习已不再只局限于一本书中,而是拓展延伸到了现实生活,科技领域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学生也不再只是听讲者,他们学会了搜集各种资料,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

(3)、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提高了。在这节课上,学生争相表达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体验,他们已经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话和心里话了,“说”的能力真是大大提高了。

(4)、学生质疑创新的能力提高了。在自由、自主的学习氛围中,在探究发现的活动过程中,学习成为学生思考、质疑、批判、发现、求证的过程,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得到了培养。丁飞同学的不同见解,正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难怪现在很多老师说:“现在课堂上经常被学生难住,学生真了不起!”

学生的这些变化,也正是新课程改革的成功所在。

二、 老师变难了

通过这一堂没上完的历史课,也使我深刻地认识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一些问题开始逐渐摆在我们面前:一是时间把握很难;二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本无法把握;三是这种教学方式的新鲜感消失后,学生还能否保持住这种积极性,特别是到了九年级,他们还有一个升学压力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难题,我们教师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1)、备课难。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观念。这种“目中有人”的教育要想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我们在备课中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应该对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有个预见,并做好应答的准备。

(2)、课堂引导难。在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资料,会了解到各种不同观点的知识,在课堂上他们所提的问题可能会五花八门,当与课堂主题不同的时候,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听其自然,课堂将会陷入到“无味”的讨论之中,浪费了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如漠然处之或避而不谈,又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进行顺利的引导,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具有很强的临时应变能力,充分的发挥个人机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3)、知识储备要丰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已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知识的化身,这是因为学生在自主学习下,知识面已日益宽广,而我们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就必须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否则将难以应对学生们课堂上的质疑。

(4)、教学要永远创新。“好奇才会好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好的教学方式一旦新鲜感消失,学生便会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历史课程标准》鼓励教师“要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永远创新,运用丰富多彩的方法,保持住学生兴奋的势头,引出多样的新方式,让学生永远感到新鲜。

三、表扬的问题。

经过深入的思考,我发现在这堂历史课中,我几乎犯下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那就是对丁飞同学的质疑我一味的进行表扬。

对于丁飞同学的不凡见解,我首先进行了肯定,并对他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精神进行了赞扬,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但丁飞同学的“秦始皇是善良人”结论,很显然是不正确的。作为七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往往是直线的、简单的,片面的。他们还不懂得完全占有历史资料,结合历史史实得出历史结论,才是正确的认识。

可能是我过于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对课堂教学预见不充分或是急于想进行新课,我对于丁飞同学的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没有进行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反思自己的论点。这致使他们陷入到为自己“逻辑的胜利”而陶醉,而欢呼之中。这无疑会使学生们在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建构起一个错误的知识,这甚至可能会对他们影响深远。所以,教学中不可随意使用表扬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表扬有可能成为推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杠杆,反之,学生也有可能在一个错误的结论面前止步不前。

所以这节没上完的历史课还要延续,直到引导出学生得出正确结论为止。这样虽然失去了“进度”,但同学们却提高了能力,掌握了方法。

所以在今天开放式的教学中,教学计划被打乱已是常事,期待总能把课上的四平八稳,顺顺当当,已越来越不现实,不如“该出手时就出手”让我们的思绪和学生的思绪一起飞起来吧!

冥月

帖子数 : 50
注册日期 : 09-11-26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