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汉唐盛世”的研究
加强对“汉唐盛世”的研究
选择“汉唐盛世”作为这次学术研讨的主题,很有意义。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有治世,有乱世;有盛世,也有衰世和末世。不论是治世、盛世,还是乱世、衰世,都会从不同的方面,给我们提供极为丰富的历史借鉴。
鲁迅曾经把历史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另一种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应该怎样来理解鲁迅的这句名言呢?我以为,对这句话,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事实上,鲁迅是从更高的社会追求,也就是从“人应该像人一样尊严地生活”的标准作出这样的历史判断的。这同恩格斯说过的一句话的意思十分相近。恩格斯说:当大多数人不能摆脱少数人的专制统治的时候,当人们还不能摆脱对物的盲目依赖的时候,人就不能真正地像人一样生活,大多数人只能沦为社会的奴仆,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就是不可能的(大意)。毫无疑问,从历史发展的总体规律来看,从宏观来看,这个历史判断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从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来看,对历史进程作微观的考察,那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治世和乱世,盛世和衰世,不论在经济的发展增长还是停滞破坏,文化的活跃繁荣还是萎缩凋零,社会的稳定和顺还是混乱动荡,以及老百姓生活的相对安定还是水深火热,都有着巨大的差别。事实上,鲁迅也从来没有把盛世和乱世看做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他不仅曾经引用民间的谚语,发出过“离乱人不如太平犬”的感叹,而且在《看镜有感》这篇著名杂文中,用明确的语言,称赞汉唐盛世的“豁达闳放之风”,认为由于汉唐国力的强盛,所以在文化上能够充满自信,“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他说:“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
回顾过去的历史研究,我们也许会发现,以往的研究视野,往往较多地放在社会矛盾冲突尖锐、社会秩序剧烈动荡的历史时期,相对来说,对太平盛世的研究比较薄弱。认真研究社会的矛盾冲突和深刻变革,不能说不对;但忽略或轻视太平盛世的研究,却不能说不是一个缺点。因为盛世无疑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在很多方面更加具有切实的现实借鉴作用。
我一向认为,简单化是历史研究的大敌。相对忽视太平盛世的研究,也可以说是简单化的一种表现,主要大概是害怕有美化封建主义的嫌疑。当然简单化还有许多另外的种种表现。事实上,即使是最反动、最腐朽、最昏庸的政权统治下的社会,如鲁迅所说的代表“中国的脊梁”的那部分社会力量,也从来不会停止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斗争。因此,即使是那样的时代,历史也不会是“漆黑一团”的。历史的发展有如长江大河的奔流,它会有曲折,有迂回,甚至会有倒流,但永远不会停滞自己前进的脚步。乱世并不只是“漆黑一团”,同样,太平盛世也并非是“一片光明”,在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同时,自然也还是有许多消极的方面,黑暗的方面。历史永远在社会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开辟自己的道路,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都是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
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包括历史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社会大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仅发出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重要文件,而且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的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就有两次是专门讨论有关哲学社会科学问题的。一次是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问题,另一次专门邀请了两位历史学家,讲解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的历史。在那次会上,***同志强调:“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传统。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既是提高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的现实要求,也是培养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人文社会科学的战略地位得到了加强,发展所需要的软环境和硬环境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优化。在这种情况下,史学工作者就有更大的责任,在学术上多出精品,以满足社会对史学研究的迫切要求。
鲁迅曾经把历史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另一种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应该怎样来理解鲁迅的这句名言呢?我以为,对这句话,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事实上,鲁迅是从更高的社会追求,也就是从“人应该像人一样尊严地生活”的标准作出这样的历史判断的。这同恩格斯说过的一句话的意思十分相近。恩格斯说:当大多数人不能摆脱少数人的专制统治的时候,当人们还不能摆脱对物的盲目依赖的时候,人就不能真正地像人一样生活,大多数人只能沦为社会的奴仆,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就是不可能的(大意)。毫无疑问,从历史发展的总体规律来看,从宏观来看,这个历史判断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从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来看,对历史进程作微观的考察,那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治世和乱世,盛世和衰世,不论在经济的发展增长还是停滞破坏,文化的活跃繁荣还是萎缩凋零,社会的稳定和顺还是混乱动荡,以及老百姓生活的相对安定还是水深火热,都有着巨大的差别。事实上,鲁迅也从来没有把盛世和乱世看做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他不仅曾经引用民间的谚语,发出过“离乱人不如太平犬”的感叹,而且在《看镜有感》这篇著名杂文中,用明确的语言,称赞汉唐盛世的“豁达闳放之风”,认为由于汉唐国力的强盛,所以在文化上能够充满自信,“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他说:“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
回顾过去的历史研究,我们也许会发现,以往的研究视野,往往较多地放在社会矛盾冲突尖锐、社会秩序剧烈动荡的历史时期,相对来说,对太平盛世的研究比较薄弱。认真研究社会的矛盾冲突和深刻变革,不能说不对;但忽略或轻视太平盛世的研究,却不能说不是一个缺点。因为盛世无疑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在很多方面更加具有切实的现实借鉴作用。
我一向认为,简单化是历史研究的大敌。相对忽视太平盛世的研究,也可以说是简单化的一种表现,主要大概是害怕有美化封建主义的嫌疑。当然简单化还有许多另外的种种表现。事实上,即使是最反动、最腐朽、最昏庸的政权统治下的社会,如鲁迅所说的代表“中国的脊梁”的那部分社会力量,也从来不会停止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斗争。因此,即使是那样的时代,历史也不会是“漆黑一团”的。历史的发展有如长江大河的奔流,它会有曲折,有迂回,甚至会有倒流,但永远不会停滞自己前进的脚步。乱世并不只是“漆黑一团”,同样,太平盛世也并非是“一片光明”,在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同时,自然也还是有许多消极的方面,黑暗的方面。历史永远在社会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开辟自己的道路,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都是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
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包括历史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社会大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仅发出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重要文件,而且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的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就有两次是专门讨论有关哲学社会科学问题的。一次是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问题,另一次专门邀请了两位历史学家,讲解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的历史。在那次会上,***同志强调:“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传统。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既是提高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的现实要求,也是培养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人文社会科学的战略地位得到了加强,发展所需要的软环境和硬环境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优化。在这种情况下,史学工作者就有更大的责任,在学术上多出精品,以满足社会对史学研究的迫切要求。
微笑- 帖子数 : 139
注册日期 : 09-11-29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