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跃进中的失衡——09江苏高考卷的客观分析
在跃进中的失衡——09江苏高考卷的客观分析
在跃进中的失衡
——评09江苏高考历史卷
吴湖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江苏 靖江 214500)
论文提要:今年的江苏高考卷再次加大难度,通过引用大量的文字、图片和表格材料增强能力立意,凸显新课程理念,从根本上颠覆了江苏历史高考自主命题的传统套路。但在大跃进的同时又在高考命题应该坚持的稳中求变、信度、效度、区分度等基本原则方面存在明显的缺失。首次,在考查覆盖面上,知识点分布不平衡。其次,在得分难度上,试题呈现两极分化的格局,中档题明显偏少,区分度较低。第三,在命题的选材立意以及设问作答方面,今年高考卷的操作水平明显逊色于08年高考卷。个别题目历史学科特点不明显,试题的选材立意新颖性和创新性不足,反热点猜题意识淡薄,个别试题的设问作答缺少高考题应有的严谨度和清晰度。
今年的江苏高考卷在划等级、不记分的高考政策框架下希望进一步突破旧高考方案中各选修学科得分难度平衡的限制,试图在08年试题的基础上再次加大难度、明晰试题区分度、增强能力立意、凸显新课程理念。但是,今年的试题在突破江苏命题传统、进行大跃进的同时又在高考命题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方面存在明显的缺失。下文将就这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希望历史教学界能对高考命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反思和优化。
今年的命题是一次跃进。试卷总体强调能力立意,单纯考查基础知识再现的题目所占比例达到历史低点。试卷引用大量的文字、图片和表格材料,对考生来说耳目一新,要求考生超越教材和所学知识根据材料概括、辨识历史观点和现象,深刻理解和论证历史观点,如第1、4、5、21、22、26等。即使是对教材知识的考查,试题也是独辟蹊径,需要考生依据当前流行的史观和社会常识进行全新的再分析和再认识,如第3、6、7、8、20题等。这些特点体现了命题组的大家风范,从根本上颠覆了江苏历史高考自主命题的传统套路:简单,重视考查知识再现,理解层次低,命题视角大众化,简单概括和说明问题等。这种命题趋向对中学历史教学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要求历史教学要进一步强化学科能力培养,提高难度要求,突出思辨性和发散性。
遗憾的是,今年的试题在跃进的同时又造成了明显的失衡,违背了稳中求变、信度、效度、区分度等基本原则,将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首先在考查覆盖面上,知识点分布不平衡,与08年试卷有明显差距。此份试卷对必修3的考查明显偏少,涉及必修3内容的只有四个选择题,总分值是12分,占必修内容的12%,而上年试卷的比例至少是27%。然而在一些传统知识点和新增考点上命题又过于集中,甚至有重复考查的现象:第1、4、21、22题都涉及了中国古代经济史,第6、7、9、22题都涉及了中国近代经济史,第5、8、9都考查了中国近代革命史,第11、12题重复考查了中国现代外交,第12、20、24题都有世界经济格局的内容,主观题中的第23、25-A题都直接考查了一线教师重点关注的09年考试说明新增考点。以上试卷格局的不平衡势必会影响试卷的区分度,为部分学生侥幸投机创造了机会,并将进一步加剧高中历史教学重必修1和必修2、轻必修3的弊病。此外个别知识点有超考试说明范围的嫌疑:第5题考查了英国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尽管人教版必修1教材的第3单元第1课的“学思之窗”栏目里有这个知识点,但在09年考试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的子目中没有依托;第19题考查了赫鲁晓夫的对外战略和美苏争霸,在考试说明冷战的子目中缺少依托。如果从扩大命题空间这个角度来说,我想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完全可以通过增加或删除考试说明中相关子目的办法来避免超范围的现象发生,以维护考试说明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其次在得分难度上,试题呈现两极分化的格局,中档题明显偏少,区分度较低。个别试题很容易,如第1、9、12、16、17题,以及第23、24题的部分得分点,这些题目几乎没有区分度。部分试题由于知识点考查过细、理解难度大、组合式选择精度要求高、选项设置刁钻和试题表述模糊容易产生歧义、设问指向不明确等因素,难度很大,如第3、5、7、8、18、19、20、22(3)、25-A(2)、25-B(3)题,已经超出了优秀考生的能力范围,第2、6、11、14、15、题难度也不可小觑。这些题目对考生心理构成严重挑战,甚至超出了其心理承受能力,不利于其正常发挥。根据笔者对选择题有关题目的得分统计情况来看,综合水平较好的考生得分率反而不理想,平时成绩很差、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做题如盲人摸象的部分考生得分却很高。另外,从公布的学生等级情况来看,今年的高考历史成绩在A、B等级差别上与语、数、外三门学科高考成绩以及平时学生综合水平的相关性比较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不正常现象,我想是因为命题人员可能没有综合考虑试题的题型、命制方式、难度与各层次考生得分率之间的关系,忽视了考生的心理状态,盲目提高试题难度。依据本人近年来的命题实践和总结统计,试题难度、考生水平与得分率之间呈现如下图的曲线关系,在实际情形中可能出现如下图中综合水平高的B区间的得分率却低于综合水平低的A区间的倒置情况。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选拔性考试必须合理恰当地控制试题难度区间,严格控制区分度、效度很低的容易题和高难题的比例(理想的比例应该分别是5%左右)。
第三,在命题的选材立意以及设问作答方面,今年高考卷的操作水平明显逊色于08年高考卷。首先个别题目历史学科特点不明显,如同在考政治,对非政史组合的考生明显不公平,如第18、20题。其次,试题的选材立意新颖性和创新性不足,反热点猜题意识淡薄。第22题考查了社会生活中的婚姻观念,借鉴了07年广东卷第26题有关明朝妇女婚姻观的命题思路,这也是一线教师考前备考的重点。第18、24题直接回应了时事热点——金融危机,命题角度也是普通教师所重视的。另外,个别试题的设问作答缺少高考题应有的严谨度和清晰度,也会影响区分度。第7题主要考查蒋廷黻先生得出中国近代的根本问题是追求近代化这一观点的立足点或依据。其中,选项B是“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此选项拗口难懂,不够简洁,完全可以直接表述为“关注(或者重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第21(3)题论证明代江南士大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者的答案是:“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此答案角度不清晰,答案中“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完全是一个角度,可以合并。第24(3)题要求分析欧洲经济一体化对世界货币格局的影响,答案是“欧元区(欧盟)已成为与美国实力相当的经济体;欧元对美元的国际地位将构成强有力的挑战”,其中前半句有答非所问之嫌,我认为更好的答案应该是“欧元产生和地位提高,挑战美元的国际地位,推进了世界货币格局的多元化趋势”。第25-B(2)题分析甘地为什么要“诅咒西方文明”,答案是:“西方文明诸多弊端(物质进步而道德沦丧);英国的侵略使印度变成它的商品市场;破坏了印度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然而根据材料“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恰尔卡(纺车)是自治的象征”,再联系所学知识,我认为此答案还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西方文明威胁了印度的独立,给印度带来贫困和灾难。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各位专家和同仁不吝赐教。
——评09江苏高考历史卷
吴湖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江苏 靖江 214500)
论文提要:今年的江苏高考卷再次加大难度,通过引用大量的文字、图片和表格材料增强能力立意,凸显新课程理念,从根本上颠覆了江苏历史高考自主命题的传统套路。但在大跃进的同时又在高考命题应该坚持的稳中求变、信度、效度、区分度等基本原则方面存在明显的缺失。首次,在考查覆盖面上,知识点分布不平衡。其次,在得分难度上,试题呈现两极分化的格局,中档题明显偏少,区分度较低。第三,在命题的选材立意以及设问作答方面,今年高考卷的操作水平明显逊色于08年高考卷。个别题目历史学科特点不明显,试题的选材立意新颖性和创新性不足,反热点猜题意识淡薄,个别试题的设问作答缺少高考题应有的严谨度和清晰度。
今年的江苏高考卷在划等级、不记分的高考政策框架下希望进一步突破旧高考方案中各选修学科得分难度平衡的限制,试图在08年试题的基础上再次加大难度、明晰试题区分度、增强能力立意、凸显新课程理念。但是,今年的试题在突破江苏命题传统、进行大跃进的同时又在高考命题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方面存在明显的缺失。下文将就这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希望历史教学界能对高考命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反思和优化。
今年的命题是一次跃进。试卷总体强调能力立意,单纯考查基础知识再现的题目所占比例达到历史低点。试卷引用大量的文字、图片和表格材料,对考生来说耳目一新,要求考生超越教材和所学知识根据材料概括、辨识历史观点和现象,深刻理解和论证历史观点,如第1、4、5、21、22、26等。即使是对教材知识的考查,试题也是独辟蹊径,需要考生依据当前流行的史观和社会常识进行全新的再分析和再认识,如第3、6、7、8、20题等。这些特点体现了命题组的大家风范,从根本上颠覆了江苏历史高考自主命题的传统套路:简单,重视考查知识再现,理解层次低,命题视角大众化,简单概括和说明问题等。这种命题趋向对中学历史教学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要求历史教学要进一步强化学科能力培养,提高难度要求,突出思辨性和发散性。
遗憾的是,今年的试题在跃进的同时又造成了明显的失衡,违背了稳中求变、信度、效度、区分度等基本原则,将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首先在考查覆盖面上,知识点分布不平衡,与08年试卷有明显差距。此份试卷对必修3的考查明显偏少,涉及必修3内容的只有四个选择题,总分值是12分,占必修内容的12%,而上年试卷的比例至少是27%。然而在一些传统知识点和新增考点上命题又过于集中,甚至有重复考查的现象:第1、4、21、22题都涉及了中国古代经济史,第6、7、9、22题都涉及了中国近代经济史,第5、8、9都考查了中国近代革命史,第11、12题重复考查了中国现代外交,第12、20、24题都有世界经济格局的内容,主观题中的第23、25-A题都直接考查了一线教师重点关注的09年考试说明新增考点。以上试卷格局的不平衡势必会影响试卷的区分度,为部分学生侥幸投机创造了机会,并将进一步加剧高中历史教学重必修1和必修2、轻必修3的弊病。此外个别知识点有超考试说明范围的嫌疑:第5题考查了英国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尽管人教版必修1教材的第3单元第1课的“学思之窗”栏目里有这个知识点,但在09年考试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的子目中没有依托;第19题考查了赫鲁晓夫的对外战略和美苏争霸,在考试说明冷战的子目中缺少依托。如果从扩大命题空间这个角度来说,我想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完全可以通过增加或删除考试说明中相关子目的办法来避免超范围的现象发生,以维护考试说明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其次在得分难度上,试题呈现两极分化的格局,中档题明显偏少,区分度较低。个别试题很容易,如第1、9、12、16、17题,以及第23、24题的部分得分点,这些题目几乎没有区分度。部分试题由于知识点考查过细、理解难度大、组合式选择精度要求高、选项设置刁钻和试题表述模糊容易产生歧义、设问指向不明确等因素,难度很大,如第3、5、7、8、18、19、20、22(3)、25-A(2)、25-B(3)题,已经超出了优秀考生的能力范围,第2、6、11、14、15、题难度也不可小觑。这些题目对考生心理构成严重挑战,甚至超出了其心理承受能力,不利于其正常发挥。根据笔者对选择题有关题目的得分统计情况来看,综合水平较好的考生得分率反而不理想,平时成绩很差、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做题如盲人摸象的部分考生得分却很高。另外,从公布的学生等级情况来看,今年的高考历史成绩在A、B等级差别上与语、数、外三门学科高考成绩以及平时学生综合水平的相关性比较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不正常现象,我想是因为命题人员可能没有综合考虑试题的题型、命制方式、难度与各层次考生得分率之间的关系,忽视了考生的心理状态,盲目提高试题难度。依据本人近年来的命题实践和总结统计,试题难度、考生水平与得分率之间呈现如下图的曲线关系,在实际情形中可能出现如下图中综合水平高的B区间的得分率却低于综合水平低的A区间的倒置情况。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选拔性考试必须合理恰当地控制试题难度区间,严格控制区分度、效度很低的容易题和高难题的比例(理想的比例应该分别是5%左右)。
第三,在命题的选材立意以及设问作答方面,今年高考卷的操作水平明显逊色于08年高考卷。首先个别题目历史学科特点不明显,如同在考政治,对非政史组合的考生明显不公平,如第18、20题。其次,试题的选材立意新颖性和创新性不足,反热点猜题意识淡薄。第22题考查了社会生活中的婚姻观念,借鉴了07年广东卷第26题有关明朝妇女婚姻观的命题思路,这也是一线教师考前备考的重点。第18、24题直接回应了时事热点——金融危机,命题角度也是普通教师所重视的。另外,个别试题的设问作答缺少高考题应有的严谨度和清晰度,也会影响区分度。第7题主要考查蒋廷黻先生得出中国近代的根本问题是追求近代化这一观点的立足点或依据。其中,选项B是“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此选项拗口难懂,不够简洁,完全可以直接表述为“关注(或者重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第21(3)题论证明代江南士大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者的答案是:“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此答案角度不清晰,答案中“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完全是一个角度,可以合并。第24(3)题要求分析欧洲经济一体化对世界货币格局的影响,答案是“欧元区(欧盟)已成为与美国实力相当的经济体;欧元对美元的国际地位将构成强有力的挑战”,其中前半句有答非所问之嫌,我认为更好的答案应该是“欧元产生和地位提高,挑战美元的国际地位,推进了世界货币格局的多元化趋势”。第25-B(2)题分析甘地为什么要“诅咒西方文明”,答案是:“西方文明诸多弊端(物质进步而道德沦丧);英国的侵略使印度变成它的商品市场;破坏了印度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然而根据材料“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恰尔卡(纺车)是自治的象征”,再联系所学知识,我认为此答案还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西方文明威胁了印度的独立,给印度带来贫困和灾难。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各位专家和同仁不吝赐教。
微笑- 帖子数 : 139
注册日期 : 09-11-29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