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让思维翅膀在历史课飞起来【历史论文】

向下

让思维翅膀在历史课飞起来【历史论文】 Empty 让思维翅膀在历史课飞起来【历史论文】

帖子  牙齿 周日 28 二月 2010 - 20:36

让思维翅膀在历史课飞起来
内容纲要: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传统的"知识型"教育已捉襟见肘,并遭到种种的批评,这要求人们根据时代的要求,重新思考为什么而学习科学技术,怎样才能更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如何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尝试将"制度课程"逐步演化为"体验课程",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二、根据创新学理论,创新有两个层次,即"人类首创"和"个体首创",对初中生而言,"人类首创"或许可望不可及,但"个体首创"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有可能达到的。
三、教师在课堂上应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蕴"学法指导"于同步教学之中。
关键词:
"制度课程" "体验课程" "个体首创" 过程教学

近日《泉州晚报》转载《工人日报》报道:获得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当年在大学物理考试中曾考过倒数第一。物理学先驱性贡献和物理考试的倒数第一,在我们国人的眼里是那么的不和谐,因为在我们什么事都喜欢从小培养(其实也就是考试)氛围里,只有考试结果的好坏才是成功与否的预兆,考试不及格,将来岂能成大器!各地高考状元,自然是名牌大学争抢的对象;优秀初中毕业生达标中学也争着要;更糊涂的是要有天赋和充满想像力的艺术类也要考得晕头转向。
小柴昌俊在得到奖后说:"我以倒数第一的成绩毕业的,但东京大学却接受我当了讲师、教授,我非常感谢东大的知遇之恩。"以考试分数为社会指挥棒的生存环境,是出不了大师级的科学家,顶多只是工匠级的人物。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传统的"知识型"教育已捉襟见肘,并遭到种种的批评,这要求人们根据时代的要求,重新思考为什么而学习科学技术,怎样才能更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如何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所谓可持续发展能力,实际上就是会学习、善思考、能创新的能力。在挖掘和培养这种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历史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历史课不仅能够使人"增识",更能使人"益智",只要讲究方法,是完全可以达到这一境界的。本文不揣浅陋,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历史教育略述一二。
一、尝试将"制度课程"逐步演化为"体验课程",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据考证,"课程"一词最早源于1895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在英语中,"课程"(curriculum)原意是"跑道"。作为跑道同义词的课程是静态的,是外在于学习者的,所以很多教育家称之为"制度课程"。杜威对"制度课程"提出挑战,他认为课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他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体验课程"由此肇始。"体验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是可以被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和体验到的课程,是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的课程。
教师不再是传统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欣赏者,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一员,与学生平等相处,构建师生互动互惠的教学过程,学生在意趣盎然的历史课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譬如,在《领先世界科学文化》一课中,在介绍了祖冲之及其圆周率的伟大成就,以及世界人民对他巨大贡献的认可,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然后让同学们通过课文自学,提出疑问。有的同学提出"祖冲之是怎样计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第七位?""圆周率有什么用?"虽然不乏幼稚,但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的认识,已经不再满足于书本的陈述,而开始产生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的思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又如,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上,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时,就有同学提出"诸葛亮那么傻,他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他当皇帝说不定能统一天下。"的问题,虽然不尽科学合理,但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甚至辩论,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陡然上升,历史教育的功能得以实施。在"学习与探究课"之一《破解彩陶之谜》,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到陶吧中去领略制造彩陶的艺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制作陶器,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悟和体验历史,将"制度课程"向"体验课程"的转变落到了实处。
二、冲破思维定势,倡导"个体首创"精神。
根据创新学理论,创新有两个层次,即"人类首创"和"个体首创",对初中生而言,"人类首创"或许可望不可及,但"个体首创"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有可能达到的。这就需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历史学习离不开史书(主要课本),但又不要人云亦云,唯书是从,墨守成规,而应有高屋建瓴,不拘一格,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鸦片战争,我因其结局说明落后就要挨打。一同学对这句据理力争,认为落后不定挨打,他举例中国历史上一些落后的民族曾大举进攻先进的中原地区,如金兵灭北宋、蒙古灭宋朝建元、满洲打败明朝,这些落后民族就先后打败先进科技文化的汉族。这位同学与众不同的想法,赢得了同学们的喝彩,也使我不仅拍手称赞。这一问题虽然史学界已有探讨,但他在不依靠史学成果基础上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在逆向思维过程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这就是"个人首创",这对于历史学习来说,无疑是不可缺少的。
三、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蕴"学法指导"于同步教学之中。
历史上有关重要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教材上一般都有现成的结论,但学生对如何得出结论的过程并不清楚。按照英国哲学家波普尔的观点,中学生应追求批判性的思维。要批判首先要学会怀疑,因此,他们已不满足于教师对事物现象的解释,不轻易相信教材上的结论。这正是历史教学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的心理基础。如在学到商鞅变法,这是战国社会变革中的最典范,最成功的一次。但变法不是简单的过程,不是既定的目标,只需要有人单纯去执行的事,变法是复杂的,有进步,有反复,有成功,有失败,在进步和反复、成功和失败的矛盾中前进,这才是变法以及整个社会进步的真实情况。因此,在指导和帮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内容时,要按照历史资料的实际去进行教学活动,不要过多搀杂个人主观的东西。如老师引导同学阅读材料,并客观全面地展现商鞅个人的经历和变法活动的史实,以及新国王上台后商鞅被杀的史实,组织同学对于商鞅变法成败与否进行讨论,进一步引导他们进行辩论。就会形成关于变法和社会变革的总体面貌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向我们提出教学必须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对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有人提出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应做到:组织教学内容要想到学生的学;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学;教师的语言要针对学生的学;板书、投影片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检查教学效果要帮助学生学。(1)这一思想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课堂上应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蕴"学法指导"于同步教学之中。教师讲课应尽量暴露思维过程,优化思维品质,变学生被动接受历史知识为主动探求历史问题,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发现和探求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过程。
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正是我们历史学科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注释:
(1)王培华·学法指导与学习素质[J1]·教学研究,2001(3)·

牙齿

帖子数 : 104
注册日期 : 09-12-10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