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探究性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倡导探究性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倡导探究性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甘肃省民乐县洪水学区刘颖超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巧置情境,激起探究之欲。
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体验热情,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激起探究的欲望。
1、营造和谐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这在课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这是语文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是人文学科,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准备。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始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2、设置故事悬念。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我在教学《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至此,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和探究。
3、引发认知矛盾。在阅读教学中,激发起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能使之产生特殊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地探求未知领域。我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让学生再齐读课题,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说:“诸葛亮明明是用草船去骗曹操的箭,使曹操损失了十万枝箭,课题应该改为‘草船骗箭’才对”。我并没有马上给予反驳,而是因势利导:“这位同学这种的想法不无道理,对啊,课题中为什么没有用‘骗’,而是用‘借’字呢?”这样,抓住学生这种认知上的矛盾,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阅读探究。
4、引导质疑问难。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发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因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要旨在于为学生创造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学科的内容很丰富,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了问题,就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使其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实现语文再创造。
二、经历过程,体验探究之乐
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亲历阅读探究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必须扎实地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有在让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己阅读探究中不断提高。因此,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分角色读、赛读等多种形式,以读悟语,以读悟情。
2、角式扮演,入境体验。学生阅读的文本,相当部分是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生动的会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体验,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如教学《乌鸦喝水》,“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呢?让学生戴头饰进行表演,让学生感受和体会乌鸦口渴难耐,到处找水的情景;在《草船借箭》一课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分角色演练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的对话,让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
3、动手操作,实验明理。对于有实验操作内容的课文或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进行实验操作,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教学《乌鸦喝水》第二节时,首先是激疑:乌鸦只是放石子,并没有放水,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呢?接着,分小组进行探究,合作完成乌鸦喝水的小实验。然后组织交流:从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从而体会“渐渐”一词的含义。又如教学《捞铁牛》,理解捞铁牛的过程和原理是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读懂怀丙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打捞工作,然后让学生模拟课文描述的怀丙捞铁牛的情景,进行实验操作。这种实验操作的探究性学习再现了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具体地体验了实验操作过程。
4、问题争鸣,深化认识。即对于课文中存有争议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一夜的工作》中,对“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可以组织学生读思讨论:“到底花生米是否增加?” 让持两种意见的学生各自陈述理由。教师可相机诱导,让学生反复读读上文。从上文的“两杯”绿茶可以推断,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既然是两个人的,当然应在一个人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再从这个句子本身来看,可把“好像”去掉让学生读一读,“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显然,如果去掉“好像”,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那么,加上“好像”呢,意思是实际上增加了,但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在学生明确了这一点后,可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增加了分量的花生米都可以数得清颗数,可见平时没有客人时就更少了,从而进一步体会周总理的生活简朴。
三、开放视野,盘活探究之源
1、挖掘文本内涵,引导思维创新。一方面,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焦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既可以从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角度入手,也可以在嚼字、品词、析句中探究。如教学《西门豹》,可抓住“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及“他的办法妙在哪里?”这两个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探究;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围绕重点句“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把“凡是、统统、实在”这些词语删去,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讨论,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2、延伸教材内容,拓宽认知视野。一是引导学生查找课外相关资料。如学习了《倔强的小红军》后,课外找找有关长征的故事读一读;学习了《太阳》,可以课外再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进行交流;学习了《詹天佑》,收集我国铁路建设新成就方面的资料等等。二是布置课外实践性作业。如学习了老舍先生的《猫》后,让学生留心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观察日记。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甘肃省民乐县洪水学区刘颖超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巧置情境,激起探究之欲。
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体验热情,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激起探究的欲望。
1、营造和谐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这在课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这是语文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是人文学科,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准备。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始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2、设置故事悬念。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我在教学《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至此,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和探究。
3、引发认知矛盾。在阅读教学中,激发起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能使之产生特殊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地探求未知领域。我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让学生再齐读课题,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说:“诸葛亮明明是用草船去骗曹操的箭,使曹操损失了十万枝箭,课题应该改为‘草船骗箭’才对”。我并没有马上给予反驳,而是因势利导:“这位同学这种的想法不无道理,对啊,课题中为什么没有用‘骗’,而是用‘借’字呢?”这样,抓住学生这种认知上的矛盾,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阅读探究。
4、引导质疑问难。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发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因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要旨在于为学生创造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学科的内容很丰富,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了问题,就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使其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实现语文再创造。
二、经历过程,体验探究之乐
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亲历阅读探究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必须扎实地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有在让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己阅读探究中不断提高。因此,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分角色读、赛读等多种形式,以读悟语,以读悟情。
2、角式扮演,入境体验。学生阅读的文本,相当部分是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生动的会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体验,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如教学《乌鸦喝水》,“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呢?让学生戴头饰进行表演,让学生感受和体会乌鸦口渴难耐,到处找水的情景;在《草船借箭》一课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分角色演练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的对话,让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
3、动手操作,实验明理。对于有实验操作内容的课文或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进行实验操作,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教学《乌鸦喝水》第二节时,首先是激疑:乌鸦只是放石子,并没有放水,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呢?接着,分小组进行探究,合作完成乌鸦喝水的小实验。然后组织交流:从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从而体会“渐渐”一词的含义。又如教学《捞铁牛》,理解捞铁牛的过程和原理是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读懂怀丙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打捞工作,然后让学生模拟课文描述的怀丙捞铁牛的情景,进行实验操作。这种实验操作的探究性学习再现了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具体地体验了实验操作过程。
4、问题争鸣,深化认识。即对于课文中存有争议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一夜的工作》中,对“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可以组织学生读思讨论:“到底花生米是否增加?” 让持两种意见的学生各自陈述理由。教师可相机诱导,让学生反复读读上文。从上文的“两杯”绿茶可以推断,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既然是两个人的,当然应在一个人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再从这个句子本身来看,可把“好像”去掉让学生读一读,“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显然,如果去掉“好像”,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那么,加上“好像”呢,意思是实际上增加了,但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在学生明确了这一点后,可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增加了分量的花生米都可以数得清颗数,可见平时没有客人时就更少了,从而进一步体会周总理的生活简朴。
三、开放视野,盘活探究之源
1、挖掘文本内涵,引导思维创新。一方面,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焦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既可以从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角度入手,也可以在嚼字、品词、析句中探究。如教学《西门豹》,可抓住“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及“他的办法妙在哪里?”这两个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探究;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围绕重点句“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把“凡是、统统、实在”这些词语删去,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讨论,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2、延伸教材内容,拓宽认知视野。一是引导学生查找课外相关资料。如学习了《倔强的小红军》后,课外找找有关长征的故事读一读;学习了《太阳》,可以课外再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进行交流;学习了《詹天佑》,收集我国铁路建设新成就方面的资料等等。二是布置课外实践性作业。如学习了老舍先生的《猫》后,让学生留心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观察日记。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地方官- 帖子数 : 57
注册日期 : 10-02-07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