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重建语文教学的自信
我们需要重建语文教学的自信
语文的自信建立在自信的语文之上,语文教学的自信建立在自信的语文教学之上。因此,重建语文教学的自信,简而言之,就是让语文回到真正的语文,让语文教学回到它真实的本身。
一. 语文是中小学生系统学习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母语课程,是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下的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对中国人来说,走向世界需要学好英语,而走向世界又不失却自身则需要学好汉语。汉语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也是中国文化和传统符号表征的识别系统。
语文和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或许正因为重要,近年来人们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很多的批评,进行着“海量”的讨论。然而,在各种各样的批评与讨论中,在各种各样的改革与探究中,语文教学应该如何却更加茫然,语文教学的自信与底气是越来越不足。
这种自信与底气的不足,首先源于我们给语文教学附加了过于沉重的负荷,这种负荷让我们精神紧张、呼吸不畅。我们曾经强调“文以载道”,语文教学具有太强的思想政治的教化工具性和实用性;再后来发现只有工具性是片面的,于是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且不说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在面对特定的学生,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这二者是否有必要统一及如何去统一;只一个“人文性”就包含着思想、道德、审美、心理、人格等多种因素,而每一种因素都很复杂,语文教学的负荷就已经过于沉重。我们常常为了理论阐述上的全面和辨论,导致实践操作中的困难和窘迫。其实,这里混淆着两个不同范畴的东西,一是一个人、一群人、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修养,所体现和代表着的基本素质和人文素质;二是某个特定阶段的语文教学所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基本养料和人文环境,尽管二者具有一种总体上的正相关,但二者是完全不对称的,因而绝不是一种线性的关系,更不能理解为是一个东西。
这种自信与底气的不足,也源于语文教学一直处于教学改革的最前沿,几乎成为各种改革口号、改革措施的最大实验场和试验区。改革总是要破坏什么,也总是要建设什么。于是语文教学就像一个永远处于建设之中的大工地,处处是“爆破”、处处是“废墟”、处处是“脚手架”。语文教学改革的低水平重复不亚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低水平重复。甚至于有些低水平的教学改革,直接破坏着语文教学的根本。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所流行于中小学的语文目标教学,将整体性的语言文学作品用双向细目表的“知识点”来描述和呈现,教学过程成为教师讲解知识点,学生学习知识点的过程,从而彻底颠覆了语文教学的本性。再如语文教学滥用“发现法”或“探究式”,将语文学习过程等同于科学发现过程,使语文教学沦落为一种程序和技术,不恰当地过滤掉语文教学的审美体验性和自我表现性。这种低水平的教学改革愈多,愈让人感受着语文教学的无奈和茫然,愈让人看不清语文教学的方向和未来。
这种自信与底气的不足,还源于现实的语文教学越来越不像语文,越来越失去了语文教学本身的特质。在许多语文教学的公开课中,音乐引进课堂,美术引进课堂,游戏引进课堂,运动引进课堂,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充斥课堂;课堂很活跃,很轻松,很快乐;教学环节和过程很丰富,表演性很强,环节复杂,高潮迭起,婀娜多姿。什么都有,就是缺少真正的语言和文学,什么都好,就是不像语文课。在语文课中看不到任何语文,在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语言文学本身缺席,甚至于作为学习对象的文本教材也看不见了(成为豪华的电子屏幕),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如果不说这是语文课,还尚且过得去。如果还要同贴上语文的标签,真的令人伤心和绝望。
过多的负荷,过多的改革,过多的花样,使得语文和语文教学失却了自我,失却了自然,失却了本真。语文和语文教学被我们弄丢了,弄糊涂了,弄迷失了。成龙主演过一部电影叫《我是谁》,语文教学真的应该大声疾呼:我是谁?
二. 语文的自信建立在自信的语文之上,语文教学的自信建立在自信的语文教学之上。因此,重建语文教学的自信,简而言之,就是让语文回到真正的语文,让语文教学回到它真实的本身。
回到真正的语文教学,首先要减轻语文的过重负荷,尤其是语文教学的伦理道德负荷。有专家分析马家爵犯罪的根源,得出了令人惊讶的结论:马家爵在中学学习时,数理化学得好,语文学得很糟,因而缺少基本的人文素养,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这一观点如果站得住脚并可进行类推的话,将是极其可怕的:即凡是语文学不好的都将犯罪,而犯罪的根源是中学语文教学。这样的观点能够在国内一大报上发表,代表了国人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一种集体判断,表明我们对语文和语文教学寄托了太多的期望。一种最为典型的大众化推论是,语文素养是人的基本素养,而这种基本素养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产物。不能否认,好的语文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不始之于学校,也决不终于学校,更不是局限于语文教学和语文课堂。当我们无限放大语文和语文教学的功能、目的和任务时,就使语文和语文教学承受了无法承受之重,也使语文教师承受着无法承受之重。我们应该认识到,即使在学校教育的范围内讨论,语文固然是一种人文教育,但人文教育不仅仅是语文,历史、地理是人文教育,音乐、美术、体育是人文教育,数理化也是一种人文教育,一种科学的人文教育;学校教育中的人文教育需要各门学科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
只有我们真正认识到语文教学就是语文教学,也只是语文教学的时候,我们才能从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过重负担中解放出来,从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过高期望中解脱出来,认识到语文和语文教学功能、目的和任务的有限性,认识到处于某个特定阶段的语文教学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有限性,才能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从而建立起语文教学的真正自信,而不是充满泡沫的无限膨胀的自信。
回到真正的语文教学,是提倡一种自然和本真的语文教学。汉语是我们的国语也是我们的母语,是中国人创造的,也是中国人使用的;中国是汉语学习的最好语言环境,是学习和教学汉语的最好地方。语文教学固然需要改革,但无论如何改革也不能把我们学习汉语的基本方式改掉。因为这种基本方式是在中国的特定环境中积累起来的,是汉语学习最贴切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符合汉语自身规律的方式。我们可以一个星期突击2000-3000个英文单词,但谁也不会异想天开地突击2000-3000个中文词汇。可见学习英文与学习汉语,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因此,我们应该有语文教学是中国最好的教育的足够自信,应该有我们积累起来的汉语学习方式是学习语文的最有效方式的足够自信。如果我们学习母语的方式都需要从外国进口的话,真的有一天我们会忘记如何说中文。当我们用布鲁纳的“发现法”或杜威的“探究法”去学中国古典诗歌和散文时,除了感受着一种巨大的悲哀以外,真的不知道学生会发现、能够发现什么。当我们看到北京教育出版社隆重推荐的作文研究所所长郑北京:“爆破作文”,训练学生“快速审题”、“快速构思”、“快速行文”、“快速修改”时,常识却告诉我们,这决不是作文教学的改革,而只是又一场商业骗局。
回到阅读、回到背诵、回到日记,从语文教学改革的喧嚣和鼓噪,回归到语文教学的自然和本真,在基本规律上做到、做实、做好,就会有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会有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我们常常惊讶于外教教外语,是如此的朴素、简单和自然,这倒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从来就是这样的自然和本真。
回到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对语言文字本身作为教学手段具有足够的自信。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是语言、文字和文学,教学的主要手段也应该是语言、文学和文学,是通过语言来学习语言、通过文字学习文字、通过文学学习文学的学科。但很多语文教师对语言文字本身缺少足够的自信,在语文教学中不恰当地引进各种非语文的教学要素和教学道具。什么是恰当?恰当就是在能够运用语言文字本身进行教学时,决不引进非语文教学要素和教学道具;恰当也是在应该引进非语文教学要素和教学道具时才引进,这种引进要有利于语文学习,而不是干扰和破坏语文教学。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滥用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现象比比皆是,并且给人一种错觉,只要语文课件做得好,信息技术运用得多,就是好的语文课。当我们看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手段,将诗词、曲赋、散文等作品所体现的高远而缥缈的意境,固化为僵死的画面和滑稽可笑的动画时,当我们的学生在读图时所显示的低劣的想象力和恶俗的趣味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课件技术含量越高,常常导致语文课越糟。
我们无法回避今天的时代是视觉(眼球)的时代,是一个读图的时代,是一个动漫的时代,是一个趣味日趋平面化和浅薄化的时代。或许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更应拒绝读图和动漫的直观感受,更应坚信语言文字本身所能够提供的思维和想象的巨大空间,更应学会理解、欣赏和创造语言文字所表现的丰富而多样的世界。我们有理由充满自信地说:“这样的时代,需要真实的阅读,真实的写作,真实的语文。”
一. 语文是中小学生系统学习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母语课程,是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下的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对中国人来说,走向世界需要学好英语,而走向世界又不失却自身则需要学好汉语。汉语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也是中国文化和传统符号表征的识别系统。
语文和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或许正因为重要,近年来人们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很多的批评,进行着“海量”的讨论。然而,在各种各样的批评与讨论中,在各种各样的改革与探究中,语文教学应该如何却更加茫然,语文教学的自信与底气是越来越不足。
这种自信与底气的不足,首先源于我们给语文教学附加了过于沉重的负荷,这种负荷让我们精神紧张、呼吸不畅。我们曾经强调“文以载道”,语文教学具有太强的思想政治的教化工具性和实用性;再后来发现只有工具性是片面的,于是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且不说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在面对特定的学生,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这二者是否有必要统一及如何去统一;只一个“人文性”就包含着思想、道德、审美、心理、人格等多种因素,而每一种因素都很复杂,语文教学的负荷就已经过于沉重。我们常常为了理论阐述上的全面和辨论,导致实践操作中的困难和窘迫。其实,这里混淆着两个不同范畴的东西,一是一个人、一群人、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修养,所体现和代表着的基本素质和人文素质;二是某个特定阶段的语文教学所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基本养料和人文环境,尽管二者具有一种总体上的正相关,但二者是完全不对称的,因而绝不是一种线性的关系,更不能理解为是一个东西。
这种自信与底气的不足,也源于语文教学一直处于教学改革的最前沿,几乎成为各种改革口号、改革措施的最大实验场和试验区。改革总是要破坏什么,也总是要建设什么。于是语文教学就像一个永远处于建设之中的大工地,处处是“爆破”、处处是“废墟”、处处是“脚手架”。语文教学改革的低水平重复不亚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低水平重复。甚至于有些低水平的教学改革,直接破坏着语文教学的根本。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所流行于中小学的语文目标教学,将整体性的语言文学作品用双向细目表的“知识点”来描述和呈现,教学过程成为教师讲解知识点,学生学习知识点的过程,从而彻底颠覆了语文教学的本性。再如语文教学滥用“发现法”或“探究式”,将语文学习过程等同于科学发现过程,使语文教学沦落为一种程序和技术,不恰当地过滤掉语文教学的审美体验性和自我表现性。这种低水平的教学改革愈多,愈让人感受着语文教学的无奈和茫然,愈让人看不清语文教学的方向和未来。
这种自信与底气的不足,还源于现实的语文教学越来越不像语文,越来越失去了语文教学本身的特质。在许多语文教学的公开课中,音乐引进课堂,美术引进课堂,游戏引进课堂,运动引进课堂,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充斥课堂;课堂很活跃,很轻松,很快乐;教学环节和过程很丰富,表演性很强,环节复杂,高潮迭起,婀娜多姿。什么都有,就是缺少真正的语言和文学,什么都好,就是不像语文课。在语文课中看不到任何语文,在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语言文学本身缺席,甚至于作为学习对象的文本教材也看不见了(成为豪华的电子屏幕),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如果不说这是语文课,还尚且过得去。如果还要同贴上语文的标签,真的令人伤心和绝望。
过多的负荷,过多的改革,过多的花样,使得语文和语文教学失却了自我,失却了自然,失却了本真。语文和语文教学被我们弄丢了,弄糊涂了,弄迷失了。成龙主演过一部电影叫《我是谁》,语文教学真的应该大声疾呼:我是谁?
二. 语文的自信建立在自信的语文之上,语文教学的自信建立在自信的语文教学之上。因此,重建语文教学的自信,简而言之,就是让语文回到真正的语文,让语文教学回到它真实的本身。
回到真正的语文教学,首先要减轻语文的过重负荷,尤其是语文教学的伦理道德负荷。有专家分析马家爵犯罪的根源,得出了令人惊讶的结论:马家爵在中学学习时,数理化学得好,语文学得很糟,因而缺少基本的人文素养,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这一观点如果站得住脚并可进行类推的话,将是极其可怕的:即凡是语文学不好的都将犯罪,而犯罪的根源是中学语文教学。这样的观点能够在国内一大报上发表,代表了国人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一种集体判断,表明我们对语文和语文教学寄托了太多的期望。一种最为典型的大众化推论是,语文素养是人的基本素养,而这种基本素养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产物。不能否认,好的语文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不始之于学校,也决不终于学校,更不是局限于语文教学和语文课堂。当我们无限放大语文和语文教学的功能、目的和任务时,就使语文和语文教学承受了无法承受之重,也使语文教师承受着无法承受之重。我们应该认识到,即使在学校教育的范围内讨论,语文固然是一种人文教育,但人文教育不仅仅是语文,历史、地理是人文教育,音乐、美术、体育是人文教育,数理化也是一种人文教育,一种科学的人文教育;学校教育中的人文教育需要各门学科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
只有我们真正认识到语文教学就是语文教学,也只是语文教学的时候,我们才能从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过重负担中解放出来,从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过高期望中解脱出来,认识到语文和语文教学功能、目的和任务的有限性,认识到处于某个特定阶段的语文教学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有限性,才能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从而建立起语文教学的真正自信,而不是充满泡沫的无限膨胀的自信。
回到真正的语文教学,是提倡一种自然和本真的语文教学。汉语是我们的国语也是我们的母语,是中国人创造的,也是中国人使用的;中国是汉语学习的最好语言环境,是学习和教学汉语的最好地方。语文教学固然需要改革,但无论如何改革也不能把我们学习汉语的基本方式改掉。因为这种基本方式是在中国的特定环境中积累起来的,是汉语学习最贴切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符合汉语自身规律的方式。我们可以一个星期突击2000-3000个英文单词,但谁也不会异想天开地突击2000-3000个中文词汇。可见学习英文与学习汉语,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因此,我们应该有语文教学是中国最好的教育的足够自信,应该有我们积累起来的汉语学习方式是学习语文的最有效方式的足够自信。如果我们学习母语的方式都需要从外国进口的话,真的有一天我们会忘记如何说中文。当我们用布鲁纳的“发现法”或杜威的“探究法”去学中国古典诗歌和散文时,除了感受着一种巨大的悲哀以外,真的不知道学生会发现、能够发现什么。当我们看到北京教育出版社隆重推荐的作文研究所所长郑北京:“爆破作文”,训练学生“快速审题”、“快速构思”、“快速行文”、“快速修改”时,常识却告诉我们,这决不是作文教学的改革,而只是又一场商业骗局。
回到阅读、回到背诵、回到日记,从语文教学改革的喧嚣和鼓噪,回归到语文教学的自然和本真,在基本规律上做到、做实、做好,就会有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会有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我们常常惊讶于外教教外语,是如此的朴素、简单和自然,这倒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从来就是这样的自然和本真。
回到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对语言文字本身作为教学手段具有足够的自信。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是语言、文字和文学,教学的主要手段也应该是语言、文学和文学,是通过语言来学习语言、通过文字学习文字、通过文学学习文学的学科。但很多语文教师对语言文字本身缺少足够的自信,在语文教学中不恰当地引进各种非语文的教学要素和教学道具。什么是恰当?恰当就是在能够运用语言文字本身进行教学时,决不引进非语文教学要素和教学道具;恰当也是在应该引进非语文教学要素和教学道具时才引进,这种引进要有利于语文学习,而不是干扰和破坏语文教学。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滥用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现象比比皆是,并且给人一种错觉,只要语文课件做得好,信息技术运用得多,就是好的语文课。当我们看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手段,将诗词、曲赋、散文等作品所体现的高远而缥缈的意境,固化为僵死的画面和滑稽可笑的动画时,当我们的学生在读图时所显示的低劣的想象力和恶俗的趣味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课件技术含量越高,常常导致语文课越糟。
我们无法回避今天的时代是视觉(眼球)的时代,是一个读图的时代,是一个动漫的时代,是一个趣味日趋平面化和浅薄化的时代。或许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更应拒绝读图和动漫的直观感受,更应坚信语言文字本身所能够提供的思维和想象的巨大空间,更应学会理解、欣赏和创造语言文字所表现的丰富而多样的世界。我们有理由充满自信地说:“这样的时代,需要真实的阅读,真实的写作,真实的语文。”
fiery- 帖子数 : 126
注册日期 : 09-12-02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