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多元解读
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多元解读
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文学鉴赏中也有句经典的话,叫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文学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和多解性,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是有差异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多元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从而多元化解读作品主题,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了解社会生活。下面是笔者在初高中语文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几个典型事例。以供大家参考。
一、《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形象
《曹刿论战》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曹刿,这位在长勺之战舞台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但是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的另一个人物—鲁庄公,往往认为这个人物是不值得一提的,甚至对此人持批判态度。对此,笔者一直很有几分不平。试问:如果当年不是他起用人才,曹刿的军事思想能得以实施、鲁国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吗?尽管鲁庄公有他的缺点和不足,甚至目光短浅,缺乏军事才能,但他有更多的优点和长处:一是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二是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宽容采纳,惟才是用;三是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战斗,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四是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五是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在人才辈出的今天,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鲁庄公的形象难道不使人倍觉亲切和可爱吗?愿为今朝执政为民者呼吁:有更多的“鲁庄公”出现!
二、《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一般教材和教参都把他看成是罗敷形象的对立面,认为其调戏采桑女子、荒淫无耻、品行恶劣。笔者认为《陌上桑》作者的创作本意是在塑造罗敷“美”的形象,并不在谴责使君,“使君”是罗敷形象的有力陪衬,其品行无可厚非。但如果我们摘掉有色眼镜,换一个角度来分析,就会发现传统的分析过于牵强附会,甚至自相矛盾。传统教材和教参上说的“使君调戏采桑女子”这一说法是毫无根据的。从诗句“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的描写中,看不出使君有调戏采桑女子的意思。至于使君是否调戏民女,则要看使君的个人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因为无论哪个时代的统治阶级中,都不乏无耻之徒,也不乏谦谦君子,所以不能一概而论。笔者想要说明的是,该诗的主旨和艺术形象,不是什么“采桑少妇严词拒绝使君调戏的故事”,更不是什么“批判和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无度”,而是塑造了一位民众理想的美女形象。其实,我们从诗句中可以得知使君是很有礼貌和素质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任何一个有正常欲望的人都有爱人或被人爱的权利。
因此,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多元解读,该是抛弃“传统思想”和“思维定势”,还作品以本来面目、还语文教学以应有魅力的时候了。
三、《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形象
关于莫泊桑《项链》中玛蒂尔德的形象和小说主题,历来的看法是:小说塑造了一个一味追求享乐、贪图虚荣的女子,从而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这个形象分析和主题归纳当然站得住脚,但近年的一些研究发现。小说的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小说的形象和主题,莫泊桑在创作时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作家不要做结论,而要把权利交给读者。这就使读者在阅读时尽可能发挥发散性思维的作用,尽可能的根据自己的理解,多元解读文本,多元分析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作者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作家。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道德风尚的丑恶,给以无情的揭露和嘲讽。他十分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遭遇,用手中的笔讴歌那些处在社会最低层的小人物,讴歌他们不为命运所屈,积极抗争,诚实守信,勤劳质朴等美德。而《项链》这篇小说,正是他这种创作态度的直接体现。小说塑造的玛蒂尔德,并不是个一味追求享乐、贪图虚荣的女子,相反,她是个在突然遭受了人生重大打击之后,勇于承担责任、诚实守信、勤劳善良,用十年艰辛劳动换回自己人格尊严的好女子。在21世纪的今天,像玛蒂尔德这样的女子也许不多。因此,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我们理应多一点赞美,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同情,少一点嘲讽,尽管她是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小资产阶级妇女。
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和主题,我们完全可以去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但不应是片面的、狭隘的、牵强附会的解读。
一、《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形象
《曹刿论战》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曹刿,这位在长勺之战舞台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但是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的另一个人物—鲁庄公,往往认为这个人物是不值得一提的,甚至对此人持批判态度。对此,笔者一直很有几分不平。试问:如果当年不是他起用人才,曹刿的军事思想能得以实施、鲁国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吗?尽管鲁庄公有他的缺点和不足,甚至目光短浅,缺乏军事才能,但他有更多的优点和长处:一是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二是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宽容采纳,惟才是用;三是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战斗,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四是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五是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在人才辈出的今天,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鲁庄公的形象难道不使人倍觉亲切和可爱吗?愿为今朝执政为民者呼吁:有更多的“鲁庄公”出现!
二、《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一般教材和教参都把他看成是罗敷形象的对立面,认为其调戏采桑女子、荒淫无耻、品行恶劣。笔者认为《陌上桑》作者的创作本意是在塑造罗敷“美”的形象,并不在谴责使君,“使君”是罗敷形象的有力陪衬,其品行无可厚非。但如果我们摘掉有色眼镜,换一个角度来分析,就会发现传统的分析过于牵强附会,甚至自相矛盾。传统教材和教参上说的“使君调戏采桑女子”这一说法是毫无根据的。从诗句“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的描写中,看不出使君有调戏采桑女子的意思。至于使君是否调戏民女,则要看使君的个人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因为无论哪个时代的统治阶级中,都不乏无耻之徒,也不乏谦谦君子,所以不能一概而论。笔者想要说明的是,该诗的主旨和艺术形象,不是什么“采桑少妇严词拒绝使君调戏的故事”,更不是什么“批判和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无度”,而是塑造了一位民众理想的美女形象。其实,我们从诗句中可以得知使君是很有礼貌和素质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任何一个有正常欲望的人都有爱人或被人爱的权利。
因此,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多元解读,该是抛弃“传统思想”和“思维定势”,还作品以本来面目、还语文教学以应有魅力的时候了。
三、《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形象
关于莫泊桑《项链》中玛蒂尔德的形象和小说主题,历来的看法是:小说塑造了一个一味追求享乐、贪图虚荣的女子,从而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这个形象分析和主题归纳当然站得住脚,但近年的一些研究发现。小说的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小说的形象和主题,莫泊桑在创作时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作家不要做结论,而要把权利交给读者。这就使读者在阅读时尽可能发挥发散性思维的作用,尽可能的根据自己的理解,多元解读文本,多元分析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作者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作家。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道德风尚的丑恶,给以无情的揭露和嘲讽。他十分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遭遇,用手中的笔讴歌那些处在社会最低层的小人物,讴歌他们不为命运所屈,积极抗争,诚实守信,勤劳质朴等美德。而《项链》这篇小说,正是他这种创作态度的直接体现。小说塑造的玛蒂尔德,并不是个一味追求享乐、贪图虚荣的女子,相反,她是个在突然遭受了人生重大打击之后,勇于承担责任、诚实守信、勤劳善良,用十年艰辛劳动换回自己人格尊严的好女子。在21世纪的今天,像玛蒂尔德这样的女子也许不多。因此,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我们理应多一点赞美,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同情,少一点嘲讽,尽管她是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小资产阶级妇女。
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和主题,我们完全可以去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但不应是片面的、狭隘的、牵强附会的解读。
fiery- 帖子数 : 126
注册日期 : 09-12-02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