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以文释文,比较中彰显主题

向下

以文释文,比较中彰显主题 Empty 以文释文,比较中彰显主题

帖子  fiery 周一 18 一月 2010 - 21:28

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是人们雅俗共赏的佳作,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重要讲读课文之一。作为一篇文言文,本课的字词句的翻译不难,但要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来透析本文的主题,对当代中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的。因此,我尝试了多种方法、多角度地赏析此文的主旨,最终感觉以文释文,比较阅读,立竿见影,效果极佳。即本文与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相比较,在比较阅读中彰显主题。
  《桃花源记》与《天上的街市》,一篇古代散文,一篇现代诗歌,这两篇课文虽然体裁不同,古今两位作家的写作时间也相距1500年之遥(421-1921),但两篇作品的时代背景却有相似之处:《桃花源记》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东晋王朝极端***,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国家濒临崩溃,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天上的街市》创作于1921年,当时,中国可以说是政局动荡,满目疮痍,灾难深重。“五四”运动的高潮已过,诗人目睹祖国的现实,理想受挫,思想处于极度矛盾之中。他对丑恶的现实不满和愤恨。要求对社会作彻底的改革,又希望在超现实的空想境界中寻找美好幸福的境界。两篇作品的表现手法也非常相似:它们都是通过对幻想世界的描写,来曲折地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从而抒发其美好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记》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运用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世外桃源的幸福生活美景,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作者对没有剥削与战乱、和平安宁、平等自由生活的向往。作者用离奇瑰丽的笔墨描写了桃花源和平安乐的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自由美好的生活画面含蓄地折射出现实社会的丑恶情形。而《天上的街市》写天上的宁静、祥和(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反衬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动乱;写天上的美丽、富裕(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曲折地反映了人间的丑恶、贫穷。可谓是对写桃花源和平安乐景象的意图的完美诠释!《桃花源记》又写了桃花源中热情、淳朴的社会风尚(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用良好的社会风尚反衬当时社会的恶浊风气。《天上的街市》写天上的自由、快乐(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来往,在天街闲游,提着灯笼在走),也是人间凄惨、悲凉的折射。
  两位作家在不同的时代看到的是相似的社会现实。他们所处的严酷的社会环境,决定他们只能以这种方式来释放对黑暗丑恶现实的失望、苦闷、感伤,表达他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天上的街市》与《桃花源记》就是两个诗人从丑恶现实中幻化出的两道美丽的理想彩虹,是从丑恶社会污泥中出落的两朵美丽的理想之花。
  当然,二者也有不同之处:《天上的街市》主要通过望见遥远的天空产生的联想,《桃花源记》主要通过记叙—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不被世俗玷污的纯洁心境。《天上的街市》思想上表现得积极、豪迈、乐观,鼓舞人们奋起与黑暗现实抗争,而《桃花源记》则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有消极因素。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更加深了对《天上的街市》的理解,同时《桃花源记》的主题也鲜明地得以阐释。看来文学作为一种艺术自有其规律,规律总是要反复起作用的,善于通过比较找到作品间的联系与规律,对提高阅读欣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fiery

帖子数 : 126
注册日期 : 09-12-02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