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新型教与学的模式的探索

向下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新型教与学的模式的探索 Empty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新型教与学的模式的探索

帖子  fiery 周日 10 一月 2010 - 21:34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新型教与学的模式的探索



【摘要】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信息技术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新的背景下,如何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探索新型的教与学的模式、方法,是我们一直以来探索的问题,本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结合笔者所在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中的实践,探索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基于信息化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的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程标准 建构主义 教与学模式



当今,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处理能力已成为21世纪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尤其是当代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更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国家教育部已经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了中小学必修课程的体系之中。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

  2004年,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信息技术教与学的模式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根本上说,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学习,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初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信息收集、加工、处理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既定的教学模式,并且目前还存在着教学资源不足,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开发等方面滞后的现象,许多信息技术教师仍扮演着操作培训员的角色,采用教师讲授、示范操作,学生记忆和模仿练习的教、学方式,它忽视了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忽视了受教育者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长此下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受到压抑,学习兴趣将逐渐淡化,甚而消亡。因此,如何为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信息化人才,创造性人才方面能够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就必须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二、新课程改革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



  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新课程标准的字里行间都充满教师要树立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的教育新理念。面对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和建议,如何开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如何重新定位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怎样处理旧版本教材以逐步适应课标的要求?在课标实施的过程中,高中信息技术课如何教?怎样学?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必须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体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新课程标准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被有机地分解为以下三方面:知识与技能(知识性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力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性目标)。这三方面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三维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以三维目标为依托,以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为主线,以提出问题为探究的起点,通过信息的获取与管理、问题的讨论与解决、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以及成果的交流与评价的主题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在此过程中,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通过感知信息、走进信息和探索信息的多层次循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信息能力,也带动了其决策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新型教与学的探索



  现代教学理论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搬到学生笔记本上),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同学、伙伴、同事等)的帮助,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如文字、图像、实物、CAI或网络等媒体),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结合我校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高中信息技术课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模式或者方法来进行教学:



1.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教材、网上资料等)的积极主动探究,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比如,在《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我们设计了五个任务来完成有关的教学。



  a) 输入和保存古诗静夜思。



涉及的知识点:汉字输入、标点、修改、换行、保存、文字的格式化、修饰。



  b) 编辑图文并茂的静夜思文稿。



涉及的知识点:汉字的修饰、图片的插入和编辑、声音插入。



  c) 编辑秋天的童话文稿。



涉及的知识点:自动换行、选定、复制、粘贴、查找与替换。



 d) 编写和打印通知,内容为有关运动会的准备。



涉及的知识点:排版、分栏、页面设置、打印。



 e) 制作学生成绩表。



涉及的知识点:插入和编辑表格。



通过以上五个任务的完成,学生掌握了有关文字处理的方法,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2. 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学生收集素材、资料,深思酝酿,提出假设,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通过应用又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升华。



比如,在进行《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这一章节的学习时,我们在情景的创设上,选取了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小短片《回族风情》的介绍,恰逢回族的开斋节,从而引出话题:你知道有关开斋节的来历和习俗吗?结合前面所学信息获取的方法,进一步引出利用网络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网络信息获取的方法,并通过交流与探究,师生共同总结出常用信息搜索的方法——使用搜索引擎,进一步引出问题:什么事搜索引擎,以及搜索引擎的分类。学生进一步查找与探讨,寻求答案。紧接着,师生进行小游戏赛一赛,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分小组利用网络查找答案,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思考如何快速有效的查找到问题的答案,并总结网络信息的获取策略与技巧。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会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教学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3. 基于小组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小组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给出若干学习任务,或者提出一些具体问题,由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来完成或者解决问题。教师依据一定的分组策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协作学习小组,或者有学生自行分组,每个协作小组选出一名研究能力和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组长。组长组织全体组员一起讨论学习的目标、研究问题的方法、研究问题的进度(包括小组各个成员的进度安排和整个小组的进度安排)和每个成员的分工情况。组长根据进度安排,定期组织组员汇报交流各自完成任务的情况,进一步明确下一步的任务。各个小组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选出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最后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电子文稿制作和网页制作工具等,将最终的方案和结果表示出来。小组派代表向全体同学汇报,教师组织其他小组评价,并要求学生对研究探索的过程进行反思。



 小组协作学习的主要特点是能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它的成功之处就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课堂教学之中,强调了人际交往对于学生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要是创设一个只有小组成员协作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景,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实现个人目标,还需要与小组同伴合作来实现的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能够让小组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



 比如,在进行《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有些学生已经对Word这一文本加工处理软件很熟悉了,但还有一些学生在老师操作演示之后还有困难,在此,我们设计了 电子报刊的设计制作来巩固知识。通过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相互学习,共同合作完成电子报刊的设计和制作。在实施小组协作的一开始,首先要做好小组的组织工作,创造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组内成员以好、中、差生进行搭配,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最后,教给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质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尝试、诊断、归纳、操作等探究形式,来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教师要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地加以调探,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风气和习惯。



4. 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我校根据教学实际,开展了多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信息技术学科也开展了《中学生接触互联网的利与弊》、《中学生如何制作个人主页》等研究性学习。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例如在《中学生如何制作个人主页》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收集整理素材,一边学习网页制作技能、技巧,一边不断完善自己的网站,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实现边学边用、活学活用。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了亲身参与研究与探索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5. 自主探究学习



所谓自主探究学习,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能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自主互动学习是其内在的需求,信息技术知识的获得必须要靠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发掘,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理念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比如,在学习《网上资源检索》这一课时,我们可以通过与地理课程内容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使用Google Earth软件,掌握使用网上资源检索的方法。先让学生去尝试、探究,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结,接下来再尝试,这样就形成螺旋式的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过程。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来,学生们先是依靠自己的地理知识直接查找,后来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这一过程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是一致的。这样,学生的主动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6. 个别化学习



个别化学习是指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给出不同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的选择,为每个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支持,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地点,从而自我获取知识,更新知识。个别化学习并不等于不听教师授课,不进行相应的任务操作训练,而进行自由散漫地操作。个别学习主要有个别辅导与自学两种,这都要根据学习者实际能力决定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



7. 利用网络学习



现有条件下,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主要采用的方式是通过校园网公众教育平台或教育专题网,把编制好的CAI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库安装到网站上,使学生自主地调取资源进行学习。在教学网站中,一般设有虚拟教室、电子阅览室、学科习题库等各项教学基本功能模块,配置各种教学软件、电子书籍以及教学资源库。利用网络的优势,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提交作业,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向教师进行咨询答疑,通过网络能最大程度的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双向交流反馈。



 综上,信息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是一门新兴的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它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与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生,已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我们要不断挖掘潜力,把握契机,搞好信息技术教学,促进素质教育,更好地承担起教学育人的重任。






参考文献:



① 胡济良、李尚仁主编:《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② 何克抗、李文光编著:《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③ 尹俊华、庄榕霞、戴正南编著:《教育技术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④ 李艺主编:《走进课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新课程案例与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⑤ 袁振国编著:《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fiery

帖子数 : 126
注册日期 : 09-12-02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