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初探
高中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初探
自从2000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以来,各地中小学纷纷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但是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大家对它的认识以及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加上这门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它的特殊性,因而许多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都在为怎样搞好高中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而努力。我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也在积极学习和探索。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注意了解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态度,信息技术课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根据学生们的反映,我们应该怎样去调整课堂教学或者去改变学生们认识上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要认识开设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目的。
虽然我省目前在高中阶段把信息技术课作为高中一年级的必修课,并且还要参加毕业会考,目的是让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学好我们这门新兴课程,但是学生是否真的就重视了呢?许多学生认为它只不过是从劳动技能课中脱离出来的新兴学科,没有高考的压力,只求会考过关,就万事大吉。有的甚至认为它是一门娱乐课、消遣课,在课堂上可以上上网、听听音乐,缓解一下其它课程所带来的压力。这些都说明学生对这门课的了解认识程度不够,不清楚开设高中信息技术课的任务及目的。教师此时应该让学生了解,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国家面对迅猛发展的科技和迅速变化的国际形势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其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技能。
二、教师要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1、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对信息文化知识绘声绘色的讲解,让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懂得信息技术是支持终身学习的手段,掌握信息技术是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基础;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生活的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人的文化素养与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素养,它是信息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能力,其核心是信息加工能力,包括寻找、选择、整理和储存各种有用的信息,使所获得的信息从一种表达方式转化为另一种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与学习、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学会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和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以及学习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的能力和技术。
4、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5、 通过信息技术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
三、努力实践和探索,搞好高中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
完成思想认识方面的教育后,最重要的便是课堂教学这个环节。根据目前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高中信息技术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着许多问题。
1、信息技术课难教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其操作性和实践性强,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上机练习之后,学生才能掌握信息技术。在掌握的过程中,因个别差异的不同,学生消化、接受的能力也不一样,久而久之容易造成极大的个别差异,由此引出了个别化教学。那么又如何实施个别化教学,并且如何检查作业和练习、如何考试等等,这些都成了困扰信息技术课教师最头疼的难题。又因为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进度、理解水平均不同,在上机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问题,教师不得不花很大力气逐个解决。同时在组织学生进行操作练习、管理维护课堂秩序时,也需要教师们花很大的功夫,可以说是脑力与体力并用。
2、个性化学习难以满足
高中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大,学生的层次、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我校来说情况又尤为严重。由于这几年,学校实施开放办学,允许许多优秀的外地学生到我校就读,又因为地区的差异及个体的差异,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的掌握也就不同。有的来自条件比较好的城市,他们在初中甚至小学都已经开设过这门课了,掌握的情况也比较好,编辑文章、上网查找资料、下载软件都没有问题,突出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门编程语言,基本达到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而大量的学生能掌握一些简单基本的操作,只有少数来自农村的学生还没见过电脑,当然也就没有一点基础。因此,对于经常接触电脑的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非常简单,而对于从来没有摸过电脑的学生来说,掌握信息技术并不容易。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应该赋予他们一定的主动选择权利,允许学生自主学习。而这对于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能会打乱教学秩序,对学生也不好管理。
随着“任务驱动”这一教学理论频繁出现,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的把目光投向它。经过初步的探索和实践,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这种特殊性很适合用“任务驱动”这一教学准则来解决。所以,搞好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贯穿“任务驱动”这一教学准则。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教师在总的任务的指导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小任务,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最终完成总的教学任务。同时,层次高的同学可以在完成任务后,在老师的安排指导下,从自己的兴趣入手学习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
因此,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前提是必须为学生设计好每一堂课的上机任务,使得学生做到每节课都有一个小任务可以完成(如教学WORD文档润色方法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设计一份漂亮的个人简历等),以便进一步加强他们的成就感,同时在一段时间内又必须有一个总任务(如在教学完WORD操作时引导学生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设计一个班级小报,而在教学完INTERNET时,可以结合现实中的INTERNET,让学生从网上申请一个个人免费E-MAIL信箱,并将以前制作的小报通过E-MAIL发送给自己的老师。老师还可以对同学门的小报进行评比,给予小小的物资奖励或向同学门展示,提高他们的兴趣)。
在“任务驱动”的教学准则下, “任务”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要考虑许多方面。
1、“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2、“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技术课中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
3、“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例如,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创作的短文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创作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
4、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同时,很多学生喜欢独立地获取知识,“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根据实践来看,将“任务驱动”这一教学准则运用到高中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中,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许多问题,激发同学们的兴趣,给他们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能够很好的解决个性化学习问题。
因此,要搞好高中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就要以“任务驱动”为教学准则,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与方法,在学好信息技术课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去获取其它方面的知识。
2003年9月
一、学生要认识开设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目的。
虽然我省目前在高中阶段把信息技术课作为高中一年级的必修课,并且还要参加毕业会考,目的是让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学好我们这门新兴课程,但是学生是否真的就重视了呢?许多学生认为它只不过是从劳动技能课中脱离出来的新兴学科,没有高考的压力,只求会考过关,就万事大吉。有的甚至认为它是一门娱乐课、消遣课,在课堂上可以上上网、听听音乐,缓解一下其它课程所带来的压力。这些都说明学生对这门课的了解认识程度不够,不清楚开设高中信息技术课的任务及目的。教师此时应该让学生了解,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国家面对迅猛发展的科技和迅速变化的国际形势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其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技能。
二、教师要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1、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对信息文化知识绘声绘色的讲解,让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懂得信息技术是支持终身学习的手段,掌握信息技术是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基础;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生活的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人的文化素养与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素养,它是信息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能力,其核心是信息加工能力,包括寻找、选择、整理和储存各种有用的信息,使所获得的信息从一种表达方式转化为另一种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与学习、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学会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和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以及学习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的能力和技术。
4、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5、 通过信息技术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
三、努力实践和探索,搞好高中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
完成思想认识方面的教育后,最重要的便是课堂教学这个环节。根据目前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高中信息技术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着许多问题。
1、信息技术课难教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其操作性和实践性强,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上机练习之后,学生才能掌握信息技术。在掌握的过程中,因个别差异的不同,学生消化、接受的能力也不一样,久而久之容易造成极大的个别差异,由此引出了个别化教学。那么又如何实施个别化教学,并且如何检查作业和练习、如何考试等等,这些都成了困扰信息技术课教师最头疼的难题。又因为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进度、理解水平均不同,在上机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问题,教师不得不花很大力气逐个解决。同时在组织学生进行操作练习、管理维护课堂秩序时,也需要教师们花很大的功夫,可以说是脑力与体力并用。
2、个性化学习难以满足
高中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大,学生的层次、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我校来说情况又尤为严重。由于这几年,学校实施开放办学,允许许多优秀的外地学生到我校就读,又因为地区的差异及个体的差异,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的掌握也就不同。有的来自条件比较好的城市,他们在初中甚至小学都已经开设过这门课了,掌握的情况也比较好,编辑文章、上网查找资料、下载软件都没有问题,突出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门编程语言,基本达到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而大量的学生能掌握一些简单基本的操作,只有少数来自农村的学生还没见过电脑,当然也就没有一点基础。因此,对于经常接触电脑的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非常简单,而对于从来没有摸过电脑的学生来说,掌握信息技术并不容易。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应该赋予他们一定的主动选择权利,允许学生自主学习。而这对于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能会打乱教学秩序,对学生也不好管理。
随着“任务驱动”这一教学理论频繁出现,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的把目光投向它。经过初步的探索和实践,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这种特殊性很适合用“任务驱动”这一教学准则来解决。所以,搞好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贯穿“任务驱动”这一教学准则。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教师在总的任务的指导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小任务,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最终完成总的教学任务。同时,层次高的同学可以在完成任务后,在老师的安排指导下,从自己的兴趣入手学习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
因此,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前提是必须为学生设计好每一堂课的上机任务,使得学生做到每节课都有一个小任务可以完成(如教学WORD文档润色方法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设计一份漂亮的个人简历等),以便进一步加强他们的成就感,同时在一段时间内又必须有一个总任务(如在教学完WORD操作时引导学生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设计一个班级小报,而在教学完INTERNET时,可以结合现实中的INTERNET,让学生从网上申请一个个人免费E-MAIL信箱,并将以前制作的小报通过E-MAIL发送给自己的老师。老师还可以对同学门的小报进行评比,给予小小的物资奖励或向同学门展示,提高他们的兴趣)。
在“任务驱动”的教学准则下, “任务”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要考虑许多方面。
1、“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2、“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技术课中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
3、“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例如,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创作的短文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创作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
4、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同时,很多学生喜欢独立地获取知识,“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根据实践来看,将“任务驱动”这一教学准则运用到高中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中,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许多问题,激发同学们的兴趣,给他们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能够很好的解决个性化学习问题。
因此,要搞好高中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就要以“任务驱动”为教学准则,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与方法,在学好信息技术课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去获取其它方面的知识。
2003年9月
fiery- 帖子数 : 126
注册日期 : 09-12-02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