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
如何上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
如何上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在中小学开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开设信息技术课。那么如何上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我根据十来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明确教学目标,研究教学规律,充分备好课。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计算机的使用者,重操作,重应用、重实践。当然,适当地、简单地讲一些计算机原理方面的知识也是应该的,但要注意适当,不要包罗万象,更重要的还是侧重学会使用计算机。
信息技术课程从学科的逻辑结构划分,可分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应用软件、程序设计四种主要课型。教师要研究每种课型的主要特征与教学规律,在这个基础上研究每种课型的新授课、上机实习课(训练课)、单元复习课的主要特征与教学操作程序,再按高中不同的年级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进行细化,对典型个案进行研讨。这样就可以使教师弄清楚中学信息技术课主要课型的基本特征与教学规律、教学的主要环节。当教学内容变更时,也能较快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避免“从头开始”的被动局面。
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第一要做到的就是备好课,备课充分,讲解才可精当,才可形成大密度、高容量、轻松易接受的教学风格。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情境性的,备课是为了实际教学,课备得充分,讲课可能更加自如一些。备课要完成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出演示文稿,二是设计好课堂任务。
二、根据不同课型,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完成好教学任务。
1、先预习,理解,再重点讲解;
例如:基础知识课。
基本概念是学科中的基础部分,也是学好信息技术学科的关键,概念不理解就不能深入学习内容,有些甚至会影响相关内容的学习。如文件名概念,首先理解它是一个信息的集合,所谓信息就是我们所说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相应的信息写在一张纸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文件,为便于管理需要取一个名字(其中姓就是扩展名,名就是文件主名),这样放在文件柜里面就可以很方便地找到、查阅。还有不同的扩展名有不同的功能、用途,通过扩展名可以知道该文件由什么应用软件打开。并且在进行复制、移动、删除、查找等文件操作时就不会把文件主名相同而扩展名不同的文件混淆了。有些学生到现在还不明白什么是文件,看到电脑里面成堆的文件就头痛,原因就是因为对文件概念不熟悉,不了解不同扩展名文件的作用,于是我们设计了一个按功能(如声音文件、可执行文件、文档文件等)分类的交互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把各种文件拖到相应的类型中,同时复制相应文件给学生运行,这样学生经过理解及感知就明白文件的概念了,教学形式可多种多样,可讲述、比较、类比、多媒体演示等方法,最后学生如能举一反三的话,那就说明明白了。因此吃透基本概念是学好信息技术的关键。
结合教材,培养自学能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信息技术可以说是一门很复杂的科目,也可以说是一门比较简单的科目,凡是入了门的师生都知道,自己可以自主学习电脑知识。我们在教学时一般请学生先看书,然后模拟操作,接着完成相应练习,再师生小结,指出学生易错、不明白的概念、操作,最后强化训练即脱离书本练习。要在信息技术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光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原理、概念只有理解后操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在目前大部分学生家中无电脑练习的条件下,先预习、理解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学好信息技术的捷径。
2、采用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目标。
任务驱动方式是指教师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成一系列的学习目标,通过任务来调动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任务驱动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指导思想,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应注意以下方面:
⑴任务要明确
⑵任务要有层次,
⑶任务要有挑战性,在量与难度上,让20%的同学全部完成,其余同学完成多半,主观上激励学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课堂气氛紧张有序。
⑷讲练要有机结合,任务分解后,边讲边练,一气讲得太多,学生接受不了,每讲一到三分钟。学生练习二到六分钟。
例如:应用软件课。
这是以培养学生认识软件的本质与特点、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举一反三使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一种课型,包括: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多媒体工具软件、www浏览器、网页制作软件等教学。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其教学内容会越来越丰富。
应用软件课是知识与操作技能紧密结合的教学,在教学中一般可采用讲解法、探究法(问答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评价和调整教学,合理、科学地设计上机练习,恰当选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有效的演示与练习,力求在教学中做到讲、演、思、议、练等和谐统一,要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让学生对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能比较系统地了解;让学生在完成制作计算机作品过程中发挥创意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能力,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要作巡回辅导,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给予提示、纠正。
3、采用分组教学法。
在上机课上,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单靠教师辅导是很难的,我将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都有几个小能手,对于水平差的学生,他们可以展示自己才能,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那些水平差的同学,在小高手的指导下,会消除胆怯心理,便于双方沟通,由“厌学”转变为想学、乐学。每一个单元讲完后,我都布置一个复杂的,并且50分钟内无法单独完成的上机任务。分组后,大家可以以组为单位,集思广益,共同合作。任务完成后,我对各小组评分,作为学生平时上机成绩,这样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团结合作精神。
4.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学科整合学习法。
在现在这个信息化社会里,由于知识信息更新快,人们需要更加快捷地获得知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中学阶段在加强学生基础教育的同时,应当加强各学科之间、信息技术与各学科之间的渗透式教学,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学中应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学科整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例如:在网络课上让学生查找有关社会、环境、科技问题等资料,比如奥运会、中东局势、土地沙化及沙尘暴等热点问题,撰写小论文,制作主题网页。网上在线学习,上《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及《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等,听专家授课。这种方式的研究和学习,可以极大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三、加强学生管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现在有人提出“放羊法”、“游泳法”,把学生关进机房自由上机,老师离开机房干其它的事情去了。这样简单地对待信息技术教学,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微机课,高中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因为其它课在教室上,基本上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倍感沉闷,而微机课把人的眼、耳、手等各感官及脑都调动起来了,比较容易接受。在信息技术课上,有些调皮的学生不按要求做,通过各种渠道把微机装上游戏且饶有兴志地玩。如果老师不在机房禁止,非常影响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所以教师不能离岗,要严格管束学生。绝对禁止学生玩游戏、上黄色网站、听音乐、看电影、网上聊天等。
总之,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教师应解放思想,在平时教学中着意去营造信息技术课应用与创新的问题情境,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进行教学探索和创新,努力使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内化学生能力的主阵地。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在中小学开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开设信息技术课。那么如何上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我根据十来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明确教学目标,研究教学规律,充分备好课。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计算机的使用者,重操作,重应用、重实践。当然,适当地、简单地讲一些计算机原理方面的知识也是应该的,但要注意适当,不要包罗万象,更重要的还是侧重学会使用计算机。
信息技术课程从学科的逻辑结构划分,可分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应用软件、程序设计四种主要课型。教师要研究每种课型的主要特征与教学规律,在这个基础上研究每种课型的新授课、上机实习课(训练课)、单元复习课的主要特征与教学操作程序,再按高中不同的年级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进行细化,对典型个案进行研讨。这样就可以使教师弄清楚中学信息技术课主要课型的基本特征与教学规律、教学的主要环节。当教学内容变更时,也能较快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避免“从头开始”的被动局面。
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第一要做到的就是备好课,备课充分,讲解才可精当,才可形成大密度、高容量、轻松易接受的教学风格。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情境性的,备课是为了实际教学,课备得充分,讲课可能更加自如一些。备课要完成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出演示文稿,二是设计好课堂任务。
二、根据不同课型,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完成好教学任务。
1、先预习,理解,再重点讲解;
例如:基础知识课。
基本概念是学科中的基础部分,也是学好信息技术学科的关键,概念不理解就不能深入学习内容,有些甚至会影响相关内容的学习。如文件名概念,首先理解它是一个信息的集合,所谓信息就是我们所说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相应的信息写在一张纸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文件,为便于管理需要取一个名字(其中姓就是扩展名,名就是文件主名),这样放在文件柜里面就可以很方便地找到、查阅。还有不同的扩展名有不同的功能、用途,通过扩展名可以知道该文件由什么应用软件打开。并且在进行复制、移动、删除、查找等文件操作时就不会把文件主名相同而扩展名不同的文件混淆了。有些学生到现在还不明白什么是文件,看到电脑里面成堆的文件就头痛,原因就是因为对文件概念不熟悉,不了解不同扩展名文件的作用,于是我们设计了一个按功能(如声音文件、可执行文件、文档文件等)分类的交互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把各种文件拖到相应的类型中,同时复制相应文件给学生运行,这样学生经过理解及感知就明白文件的概念了,教学形式可多种多样,可讲述、比较、类比、多媒体演示等方法,最后学生如能举一反三的话,那就说明明白了。因此吃透基本概念是学好信息技术的关键。
结合教材,培养自学能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信息技术可以说是一门很复杂的科目,也可以说是一门比较简单的科目,凡是入了门的师生都知道,自己可以自主学习电脑知识。我们在教学时一般请学生先看书,然后模拟操作,接着完成相应练习,再师生小结,指出学生易错、不明白的概念、操作,最后强化训练即脱离书本练习。要在信息技术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光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原理、概念只有理解后操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在目前大部分学生家中无电脑练习的条件下,先预习、理解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学好信息技术的捷径。
2、采用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目标。
任务驱动方式是指教师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成一系列的学习目标,通过任务来调动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任务驱动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指导思想,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应注意以下方面:
⑴任务要明确
⑵任务要有层次,
⑶任务要有挑战性,在量与难度上,让20%的同学全部完成,其余同学完成多半,主观上激励学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课堂气氛紧张有序。
⑷讲练要有机结合,任务分解后,边讲边练,一气讲得太多,学生接受不了,每讲一到三分钟。学生练习二到六分钟。
例如:应用软件课。
这是以培养学生认识软件的本质与特点、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举一反三使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一种课型,包括: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多媒体工具软件、www浏览器、网页制作软件等教学。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其教学内容会越来越丰富。
应用软件课是知识与操作技能紧密结合的教学,在教学中一般可采用讲解法、探究法(问答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评价和调整教学,合理、科学地设计上机练习,恰当选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有效的演示与练习,力求在教学中做到讲、演、思、议、练等和谐统一,要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让学生对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能比较系统地了解;让学生在完成制作计算机作品过程中发挥创意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能力,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要作巡回辅导,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给予提示、纠正。
3、采用分组教学法。
在上机课上,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单靠教师辅导是很难的,我将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都有几个小能手,对于水平差的学生,他们可以展示自己才能,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那些水平差的同学,在小高手的指导下,会消除胆怯心理,便于双方沟通,由“厌学”转变为想学、乐学。每一个单元讲完后,我都布置一个复杂的,并且50分钟内无法单独完成的上机任务。分组后,大家可以以组为单位,集思广益,共同合作。任务完成后,我对各小组评分,作为学生平时上机成绩,这样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团结合作精神。
4.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学科整合学习法。
在现在这个信息化社会里,由于知识信息更新快,人们需要更加快捷地获得知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中学阶段在加强学生基础教育的同时,应当加强各学科之间、信息技术与各学科之间的渗透式教学,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学中应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学科整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例如:在网络课上让学生查找有关社会、环境、科技问题等资料,比如奥运会、中东局势、土地沙化及沙尘暴等热点问题,撰写小论文,制作主题网页。网上在线学习,上《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及《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等,听专家授课。这种方式的研究和学习,可以极大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三、加强学生管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现在有人提出“放羊法”、“游泳法”,把学生关进机房自由上机,老师离开机房干其它的事情去了。这样简单地对待信息技术教学,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微机课,高中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因为其它课在教室上,基本上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倍感沉闷,而微机课把人的眼、耳、手等各感官及脑都调动起来了,比较容易接受。在信息技术课上,有些调皮的学生不按要求做,通过各种渠道把微机装上游戏且饶有兴志地玩。如果老师不在机房禁止,非常影响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所以教师不能离岗,要严格管束学生。绝对禁止学生玩游戏、上黄色网站、听音乐、看电影、网上聊天等。
总之,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教师应解放思想,在平时教学中着意去营造信息技术课应用与创新的问题情境,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进行教学探索和创新,努力使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内化学生能力的主阵地。
fiery- 帖子数 : 126
注册日期 : 09-12-02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