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科研:五重境界链接人生
中小学教科研:五重境界链接人生
中小学教科研好比人生,可以用五重境界来概括:为成长“上下求索”的学习境界;立项前“两情相悦”的自发境界;立项时“结婚登记”的责任境界;立项后“生儿育女”的自信持恒境界;出成果“继往开来”的生态境界
对于不少中小学教师来说,教育科研似乎是海市蜃楼,只是“看上去很美”——却可望而不可即。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把人生、做学问比作恋爱,创造性地提出“三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但我觉得仅仅以恋爱比喻做学问,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恋爱实在不过是人生精彩乐章之一,却也并不等于整个人生;做学问尽管是人生之一种事业,却也关联整个人生。对应于中小学教育科研,我认为可以用五重境界来概括:为成长“上下求索”的学习境界;立项前“两情相悦”的自发境界;立项时“结婚登记”的责任境界;立项后“生儿育女”的自信持恒境界;出成果“继往开来”的生态境界。现试把这五重境界粗浅地加以展示。
为成长“上下求索”——学习境界
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教师、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团体(组织)等新名词不时充塞耳端,“学习”无所不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历史过了两千年,屈老夫子的话言犹在耳。是的,要成就大学问、大事业,必须不畏路途遥远、关山迢递,不懈学习。王老夫子所引用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面上是写恋爱,实际上暗写人生。对于有志于从事教育科研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扎实的学问根基是取得较有品位的成果的首要前提。要关注三个方面的学问:一是基本的语言文字功底,二是基本的教育科研常识,三是较扎实的学科功底特别是相关的教科研前沿知识。对于第一、第二项不必多费唇舌,对于第三项则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比如作为一个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对于新课程的理论基础——多元智能学说和成功智力学说一无所知,这怎么行呢?从最基本的学问入手,沉心砺志,屡近求远,上下求索,望尽天涯路,厚积薄发。我县已制订了教师成长规划,就是为了弥补不少教师的两种倾向性缺陷:一是教育基本功过硬却教育科研能力欠缺,二是教育科研能力较强但教学成绩不是很突出。要成为一个学者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学习型教师。
立项前“两情相悦”———自发境界
记得某一次县教科研工作会议,我在会上作了一个即兴调查:“现在会场中,有几个同志的婚姻是没经过自由恋爱,就由父母一手包办的?”结果无人举手。可是我们现在不少课题,就缺少了“自由恋爱”阶段。不少老师借口教学工作忙,平时没有好好去构思、去规划、去论证,等到课题立项交稿时间一到,就东拼西凑、拉拉杂杂地弄了一个自己也不知为何物的东西送了上来。这样的课题“方案”怎能称之为方案,瞎子乱弹琴而已。真正的课题研究必须经过“两情相悦”——“自由恋爱”阶段,应该让课题和研究者经历一个自发接触、自主恋爱的过程,从而产生一个适度的期望值,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或者说西方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所以我提议:申报课题必须要有一个立项前研究,让课题和研究者“自由恋爱”,达到“两情相悦”的境界。比如下半年申报的课题,上半年就上交立项前研究进展汇报。
立项时“结婚登记”——责任境界
有人说结婚是一辈子的契约,课题立项就是课题研究全过程的契约。经过了“自由恋爱”、“两情相悦”阶段,在“情投意合”的基础上,就可以去申请“结婚登记”——课题立项了。课题立项既然是一种契约行为,必然有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作为立项课题审批机关——相关的教科所,有监督、检查和评价的权利,同时有指导、协助和服务的义务;作为立项课题执行者——负责人和其他课题组成员,有开展研究、接受指导和服务、成果参与评价的权利,也有接受监督、检查和评价的义务。课题一经立项,就要“执子之手,与尔偕老”,讲求科研诚信,切切实实开展研究,千万不要辜负了立项审批机关对研究者的信任。有条件的课题组可以请专家来进行开题论证。
立项后“生儿育女”——自信持恒境界
对于教育课题研究,我向来认为搞课题好比生孩子,必须有一种充分而自得的自信:人家都生得出孩子,凭什么我生不出来?即便生不出来,也有充分的能力去抱养一个。自生的,是原创性成果;抱养的,是借鉴提高性成果。不但要生,而且要“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讲究的是踏踏实实的研究过程。初生的孩子是初步研究成果,养大的孩子是中期研究成果,教育成功的孩子才是真正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成果。研究中既重视自主发掘,也重视相互切磋、取长补短,讲究研究方法,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千万不要丧失自信,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匆匆忙忙,东下载一段,西下载一段,七拼八凑而成所谓“结题报告”。好比随随便便偷了一个孩子,改头换面、换一下衣服,甚至连衣服都不换,就指着这个孩子说:“这是我的孩子!”那多滑稽!所以我们搞课题,可“生”,可“抱养”,但千万不能“偷”,那是违法的!“生”了,“抱养”了,踏踏实实地“育”,让它从小到大,终至“成人”。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有句名言:“人类真正的道德来源于得意的自我肯定。”我希望搞课题研究者能够从中得到启迪。
出成果“继往开来”——生态境界
搞课题研究犹如唐僧师徒赴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功德圆满,修得正果。好成果必须“继往”,立足在地方、学校、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即所谓“校本研究”、“生本研究”;好成果必须“开来”,用邓小平的话说是“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静下心来研究学校教育的现状,蹲下身子观察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通过对学校和学生教育现状的准确分析,倡导“问题研究”思路,课题化管理,校本化操作,品牌化经营,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成长尤其是师生的道德成长。要把握时下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冰点问题、难点问题,强调“校本”、“生本”,但决不把学校和学生的教育现状作为唯一不变的思考点,应强调对现状的适度超越,立足现实,接轨形势,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拓展无限的空间。好成果既重内涵也重架构,既重视内在品质的提升,也重视外在形象的整体设计和包装。必要时请专家出出点子,使成果的布局和修饰更合情合理,进一步凸显成果的亮点。一句话,好成果必须继往开来,追求教育科研的生态境界。
《中国教育报》2005年7月12日第7版
对于不少中小学教师来说,教育科研似乎是海市蜃楼,只是“看上去很美”——却可望而不可即。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把人生、做学问比作恋爱,创造性地提出“三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但我觉得仅仅以恋爱比喻做学问,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恋爱实在不过是人生精彩乐章之一,却也并不等于整个人生;做学问尽管是人生之一种事业,却也关联整个人生。对应于中小学教育科研,我认为可以用五重境界来概括:为成长“上下求索”的学习境界;立项前“两情相悦”的自发境界;立项时“结婚登记”的责任境界;立项后“生儿育女”的自信持恒境界;出成果“继往开来”的生态境界。现试把这五重境界粗浅地加以展示。
为成长“上下求索”——学习境界
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教师、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团体(组织)等新名词不时充塞耳端,“学习”无所不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历史过了两千年,屈老夫子的话言犹在耳。是的,要成就大学问、大事业,必须不畏路途遥远、关山迢递,不懈学习。王老夫子所引用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面上是写恋爱,实际上暗写人生。对于有志于从事教育科研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扎实的学问根基是取得较有品位的成果的首要前提。要关注三个方面的学问:一是基本的语言文字功底,二是基本的教育科研常识,三是较扎实的学科功底特别是相关的教科研前沿知识。对于第一、第二项不必多费唇舌,对于第三项则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比如作为一个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对于新课程的理论基础——多元智能学说和成功智力学说一无所知,这怎么行呢?从最基本的学问入手,沉心砺志,屡近求远,上下求索,望尽天涯路,厚积薄发。我县已制订了教师成长规划,就是为了弥补不少教师的两种倾向性缺陷:一是教育基本功过硬却教育科研能力欠缺,二是教育科研能力较强但教学成绩不是很突出。要成为一个学者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学习型教师。
立项前“两情相悦”———自发境界
记得某一次县教科研工作会议,我在会上作了一个即兴调查:“现在会场中,有几个同志的婚姻是没经过自由恋爱,就由父母一手包办的?”结果无人举手。可是我们现在不少课题,就缺少了“自由恋爱”阶段。不少老师借口教学工作忙,平时没有好好去构思、去规划、去论证,等到课题立项交稿时间一到,就东拼西凑、拉拉杂杂地弄了一个自己也不知为何物的东西送了上来。这样的课题“方案”怎能称之为方案,瞎子乱弹琴而已。真正的课题研究必须经过“两情相悦”——“自由恋爱”阶段,应该让课题和研究者经历一个自发接触、自主恋爱的过程,从而产生一个适度的期望值,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或者说西方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所以我提议:申报课题必须要有一个立项前研究,让课题和研究者“自由恋爱”,达到“两情相悦”的境界。比如下半年申报的课题,上半年就上交立项前研究进展汇报。
立项时“结婚登记”——责任境界
有人说结婚是一辈子的契约,课题立项就是课题研究全过程的契约。经过了“自由恋爱”、“两情相悦”阶段,在“情投意合”的基础上,就可以去申请“结婚登记”——课题立项了。课题立项既然是一种契约行为,必然有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作为立项课题审批机关——相关的教科所,有监督、检查和评价的权利,同时有指导、协助和服务的义务;作为立项课题执行者——负责人和其他课题组成员,有开展研究、接受指导和服务、成果参与评价的权利,也有接受监督、检查和评价的义务。课题一经立项,就要“执子之手,与尔偕老”,讲求科研诚信,切切实实开展研究,千万不要辜负了立项审批机关对研究者的信任。有条件的课题组可以请专家来进行开题论证。
立项后“生儿育女”——自信持恒境界
对于教育课题研究,我向来认为搞课题好比生孩子,必须有一种充分而自得的自信:人家都生得出孩子,凭什么我生不出来?即便生不出来,也有充分的能力去抱养一个。自生的,是原创性成果;抱养的,是借鉴提高性成果。不但要生,而且要“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讲究的是踏踏实实的研究过程。初生的孩子是初步研究成果,养大的孩子是中期研究成果,教育成功的孩子才是真正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成果。研究中既重视自主发掘,也重视相互切磋、取长补短,讲究研究方法,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千万不要丧失自信,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匆匆忙忙,东下载一段,西下载一段,七拼八凑而成所谓“结题报告”。好比随随便便偷了一个孩子,改头换面、换一下衣服,甚至连衣服都不换,就指着这个孩子说:“这是我的孩子!”那多滑稽!所以我们搞课题,可“生”,可“抱养”,但千万不能“偷”,那是违法的!“生”了,“抱养”了,踏踏实实地“育”,让它从小到大,终至“成人”。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有句名言:“人类真正的道德来源于得意的自我肯定。”我希望搞课题研究者能够从中得到启迪。
出成果“继往开来”——生态境界
搞课题研究犹如唐僧师徒赴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功德圆满,修得正果。好成果必须“继往”,立足在地方、学校、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即所谓“校本研究”、“生本研究”;好成果必须“开来”,用邓小平的话说是“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静下心来研究学校教育的现状,蹲下身子观察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通过对学校和学生教育现状的准确分析,倡导“问题研究”思路,课题化管理,校本化操作,品牌化经营,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成长尤其是师生的道德成长。要把握时下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冰点问题、难点问题,强调“校本”、“生本”,但决不把学校和学生的教育现状作为唯一不变的思考点,应强调对现状的适度超越,立足现实,接轨形势,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拓展无限的空间。好成果既重内涵也重架构,既重视内在品质的提升,也重视外在形象的整体设计和包装。必要时请专家出出点子,使成果的布局和修饰更合情合理,进一步凸显成果的亮点。一句话,好成果必须继往开来,追求教育科研的生态境界。
《中国教育报》2005年7月12日第7版
sda- 帖子数 : 61
注册日期 : 10-01-07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