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论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资源配置问题

向下

论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资源配置问题 Empty 论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资源配置问题

帖子  sda 周六 9 一月 2010 - 16:34

论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资源配置问题

江苏省无锡市玉祁中学 诸振兴 214183

关键词: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正文:

永难忘怀自己的孩提时代,小学老师曾经用谎言来满足我们的求知欲,他说原子能就是一块跟火柴盒大小的东西,每天把它扔进炉灶,可以连续烧上百年,当时闭塞的我们对此深信不疑并充满期待。现在想来老师的言论是多么的荒谬!但我丝毫没有怨恨那位老师的意思,或许他根本不想欺骗我们,只是当时的教育教学条件太过窘迫而已,窘迫到号称“学识渊博”的老师,想象力也是如此的苍白!

二十多年过去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的课堂教学同往昔“三个一”(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时代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教育的现代化使教师在课堂上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有了调动更多教学资源的机会。于是乎,赋予学生更多的信息量、更多的感官享受、更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便不再是一种奢望。

今天的教师是幸运的,因为很难再现往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只要你需要,你的手头随时可以调配大量的教学资源:声音、图片、文字、动画、视频等软件,电视机、录像机、电脑、网络、多媒体等硬件,应有尽有,一应俱全。我们所需要做的仅仅是如何优化配置这些资源,使其能够更好地和我们的教材资源相结合,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而已。

依此推断,似乎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质量应该远胜从前而不在话下,但情况恐怕远非如此简单。有些现象永远是值得反思的,曾几何时,在资金、技术等条件都极为紧缺的情况下,拍出了一部经典电视剧《西游记》,过了二十年,剧组在条件俱备的情况下,又给《西游记》拍了续集,结果几乎就是狗尾续貂。与此相雷同的情况在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中也是层出不穷:教学形式多样化了,可内涵却空泛了;信息量增加、知识面拓宽了,可深度、重点、难度却忽略了、一切演变成了蜻蜓点水;课堂气氛活跃了,可学生的思考反而减少了。前后比较一下,不难发现:教学资源奇缺年代,别无选择,教学质量未见得差;现如今,太多的资源可供调配,乱花渐欲迷人眼,教学质量未见得好。看来,无米之炊虽难,有米之炊也未见得容易啊!

课堂教学质量不能随着教学条件的好转而有质的飞跃,这实在是一个让人困惑不已的问题。

其实个中缘由谁都清楚:教学资源再丰富,若没有教师的巧妙设计、匠心独运,那也只能是垃圾一堆,所以看课堂教学质量一定程度上就是看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使用。如何合理、充分地使用教学资源,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这是每个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资源虽不象自然资源一样具有稀缺性,但出现资源浪费同样是教学之大忌。

如何使用课堂资源才算是达到了优化配置?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私下认为:要做到课堂教学资源优化配置至少应符合以下三个原则。

首先是针对性原则。现在有很多教师喜欢上多媒体课,撇开多媒体课件的方便、快捷不说,能容纳、调动丰富的资源是其不可忽视的一大优点。但是现在很多多媒体课件存在的一大问题是:课件冗长、拖沓,几乎就是大量资源的堆积和叠加,很多课件的容量一堂课的时间根本难以完成,为了赶进度,授课教师不得不频繁点击鼠标,结果所谓多媒体课就演变成了材料、图片、视频的浏览课。究其原因,就是在备课过程中缺乏目的性、针对性所致。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明确:在所有教学资源中,课程资源始终处于中心和基础地位,其他资源都是为更好的利用课程资源而服务的,所以我们每调用一片资源都必须目的明晰,它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教学目的的。现在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些课例:教师根据某一框题内容的教学,设计了很多情境,提出了很多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些问题、材料和情境,谈看法,谈体会,提建议等,而对基础知识则一带而过,教材上非常经典而且非常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地方没利用。甚至于一堂课下来,学生还不知道老师讲的是教材上的什么内容。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带来的只能是课堂资源的浪费和学习效率的下降。另外我们还需明确: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所有的资源包括教师自身最终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我们选用的资源必须符合学生的真正需要。而现在有些教师选用资源的初衷往往是出于自己喜欢或有利于彰显个人功底,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挥,则是不置可否甚至以“应该可以吧!”来搪塞。

其次是程度性原则。所谓“程度”是指资源的利用程度或利用效率,也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在使用资源时要努力做到物尽其用。现在教师上课尤其是多媒体课调用的资源量一般都很大,隐隐成了一种趋势,似乎不如此便有“单薄”、“肤浅”、“简单”之嫌,但是一味地追求素材的丰富也会带来很多问题。曾经听过一堂高一的《经济生活》课,讲的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授课教师的导入用了一句古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问谁知道这句诗的创作背景,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然后他接着引导:“为什么在唐代的长安吃点荔枝要费尽心机从岭南快马加鞭运来?”经过学生讨论得出了“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的观点,应该说导入到这里是非常成功的。当听课老师以为他会乘热打铁就荔枝这个话题继续深入探讨,从而使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完全明晰化时,他突然话锋一转,又抛出了其它的材料。接着就是一个观点一段材料,连篇累牍,每段材料都是稍加接触随即抛离,于是听课教师和学生们一起走马观花似的看了一节课的材料。最后评课的意见认为这堂课的不出彩在于虎头蛇尾,没有做到一材多用,从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当然,需要澄清的一点是,并不是所有的材料一贯到底就一定好,课堂上调用多少资源还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总是不可取的。

第三是时效性原则。所谓“时效”是指使用资源的时机和效果。一堂课使用的资源一般不会是少数,但每一个资源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能是等量齐观的。有些资源不过就是起个铺垫或过渡作用,而有些资源则是用来解决重点、难点的。这类资源要是利用得好,很可能会成为一堂课的“亮点”,进而直接影响整堂课的质量。当然,“亮点”什么时候出现?是课堂教学的艺术,完全可以因人而异。有人喜欢开门见山,有人则偏爱循序渐进,把最好的放到最后。总之,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时机是最好的,否则资源一旦放错地方那就是垃圾。

我曾经设计过一堂《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的综合探究课,其中如何把握资源的时效性原则就让我大伤脑筋。当时说到政府的权威我立马联想到了一段颇具争议的材料“交警下跪事件“,至于如何用这则材料,我有三个选择:一是用它来导入,调动学生的兴趣,但这样设计我觉得意犹未尽。二是作为一种机动,放在整堂课的结尾,如果时间允许就让学生讨论,时间不允许的话不用也罢,毕竟是一个没有定论的材料。第三就是用它解决本堂课的重点:如何树立政府的权威。如果这样设计,那么这堂课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要围绕这段材料来展开,操作科学的话,学生的情绪和思维都将随着这段材料而达到高潮。即便学生探究的结果大相径庭,难有定论,那又有何妨!所以,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第三种方案,进行大胆尝试。事实证明,这堂课的成功就在于,恰当的时候,恰当地场合,恰当其分地使用了最能吸引学生眼球的材料。

最后想说明的是,以上观点只是一家之言,难免偏颇,依然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纠偏。总之,要把新课程理念转变成我们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实践,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需要有一个“理念→观念→教学实践→新观念”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最终逐步使课堂教学能全面反映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及目标。

sda

帖子数 : 61
注册日期 : 10-01-07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