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高考·理解高考·适应高考
认识高考·理解高考·适应高考
“以能力立意。”
“注重考查基础性、时代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
“根据这一年学生的特点,学什么考什么。”
“实现平稳过渡。”
……
高考改革、高考命题的原则、指导思想,并非大话、空话、套话,而是要实实在在落实在试卷中、题目中的要素和要求。
命题、审题,我们对高考的命题、考试、评卷等工作进行总结、审视、反思、进一步完善,都是以此为据的。
学校安排教学,组织学生学习、复习、答题等工作,都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
一、认识高考的评价目的和要求
选拔人才,追求公平,引导教学。
首先是“有利于选拔人才”。高考目前已经承担着不能承受之重,只有减负,才能更好、更科学。
二、理解高考必定存在的局限性
统一的、以纸笔测试成绩为基本依据的考试,对于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要求的人才选拔本质上是不公平的。尤其是夹杂了多种功能的高考。
从方案到题目,概莫能外。如“文基、理基”、选考题等。
“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2007.2.27)
已经有充分估计,已经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学管理。如建立教学水平评估制度,促进课程完整实施,落实全面素质教育。
同时高考改革也在努力朝着“全面性、综合性、经常性”评价的方向努力。在以后的方案可能会体现得更充分。加大选择性,促进人才培养多样化;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
***报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基础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摆到重要位置。”
“高校招生方面,要进一步满足高校选拔各类创新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进一步满足中学以实施新课程为契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考试公平公正的需要,加大综合改革力度,建立更加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一是深化考试改革。结合高中新课程改革进程,建立和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纳入高校人才选拔评价体系;改革考试内容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能力考查,减轻学生考试负担。二是改革高校招生录取模式。积极探索符合高水平大学、一般院校和高职院校规律和特点的各类人才选拔的新方式。三是大力促进招生考试公平公正。……”(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蕙青2007.11.15)
***:“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我们要进一步全面理解素质教育,其中三个问题要辩证地看,一是必须改革考试制度,但是学校还必须进行考试和考核,考试和考核必须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和经常性。二是要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但绝不意味着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降低了。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对学生来说,是让学生有时间去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接触实际,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对老师来说,是要求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关心学生,在课下也要关心学生。三是提倡各级各类学校协调发展,但是绝不意味着让学校丢掉优势,学校要办出特色、形成风格、争创一流。”(2006年8月22日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
***:“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所谓综合性,就是要教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所谓全面性,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谓经常性,就是要根据学生长期的学习表现决定成绩。第二个是,减轻学生负担决不是对学生放松要求和撒手不管,而是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接触世界,接触事物,接触生活,学习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事,思考更多的问题,培养独立思维和创造能力。素质教育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都更高了,而不是低了。”(2006.9.7)
三、认识和理解高考题目
读懂高考题,用好高考题。要深层次把握考试题目的内涵,试卷中的每一道题目都有着明确的覆盖指向的。
1.体现素质教育目标。
“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题目的情景设置,素材选用,表达的价值取向等,同时尽可能强化基本素质的考查。
2.体现“双基”。
但是内涵与传统的“双基”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
“以能力立意”,同时注重基础知识、知识积累,特别是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考查考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语文试题阅读量增加了1000多字;如地理卷的探究能力题。
3.体现新课标。
“有利于促进课程改革。”反映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内容要求,贴近生活实际、时代气息。如题目公平对待多样化教材的使用对象。
注意考查“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变过于“难、繁、偏、旧”的教学要求和考试引导。强调基础教学和教学规范。
4.体现考生学习特点。
“新课程实施到什么程度就考到什么程度。”
“学什么考什么。”
如生物卷的情景设置,体现学生的生活特点。
5.体现考生学习水平。
强调学科知识的覆盖程度,而且能力层级难度适当,基础题、中等能力题有足够题量。如数学卷、物理卷的难度控制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努力体现。
四、适应高考要求
把握课程目标,研究教学方法,满足高考题目的引导要求。
***报告:“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1.课程目标
学生发展目标,课程标准,考纲要求,评分要求。
面向全体,充分发展,个性化发展,
2.教学方法
课程安排,时间计划。
教学与复习,教学与训练,训练与测试……
不可“以练代教”、“以考代练”。
3.因材施教
班级授课与个别化教学,培优辅差……
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作业练习……
4.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容量与课程含量……
5.教育生态
良好人文环境创设,
心理焦虑感调适,
教学评价的促进功能……
(一)新课程的实施
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不同岗位工作者的心情、目的、关注点、价值取向不尽一致:
——关注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注课程目标的实现……
——关注对教学的引导和要求……
——关注教育教学管理的适切要求……
——关注高考改革的动向、变化和要求,捕获有关的信息……
——关注……
(二)课堂教学
新课程教学实施基本标志——
1. 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2.所有学生都充满希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教师与学生教学互动,共同发展。
4.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丰富的学习工具。
5. 落实课程目标,足够的教学容量和“双基”含量;
6. 学生获取知识、处理信息、分析探究、交流合作能力明显加强。
7. 教学评价的促进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纸笔考试成绩不再是学业成绩的惟一标准。
(三)教师专业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学习
校本教研制度
学科组教研备课制度
1.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1)能正确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2)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探索有效途径;
(3)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2.教学支持与管理能力
(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
教学环境;
(2)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3.科研与发展能力
(1)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
(2)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
4.合作与交流能力
(1)能利用技术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就学生情况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合作与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教育管理人员就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沟通。
(5)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在教学资源设计、选择与开发等
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
(6)能利用技术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教育技术的应
用进行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评价与考试改革
1. 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促进功能;
2. 高考改革原则:
——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考生合理分流;
——有助于推进课程改革,正确引导学校教学;
——有助于学生充分发展,考出真实水平。
“注重考查基础性、时代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
“根据这一年学生的特点,学什么考什么。”
“实现平稳过渡。”
……
高考改革、高考命题的原则、指导思想,并非大话、空话、套话,而是要实实在在落实在试卷中、题目中的要素和要求。
命题、审题,我们对高考的命题、考试、评卷等工作进行总结、审视、反思、进一步完善,都是以此为据的。
学校安排教学,组织学生学习、复习、答题等工作,都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
一、认识高考的评价目的和要求
选拔人才,追求公平,引导教学。
首先是“有利于选拔人才”。高考目前已经承担着不能承受之重,只有减负,才能更好、更科学。
二、理解高考必定存在的局限性
统一的、以纸笔测试成绩为基本依据的考试,对于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要求的人才选拔本质上是不公平的。尤其是夹杂了多种功能的高考。
从方案到题目,概莫能外。如“文基、理基”、选考题等。
“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2007.2.27)
已经有充分估计,已经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学管理。如建立教学水平评估制度,促进课程完整实施,落实全面素质教育。
同时高考改革也在努力朝着“全面性、综合性、经常性”评价的方向努力。在以后的方案可能会体现得更充分。加大选择性,促进人才培养多样化;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
***报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基础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摆到重要位置。”
“高校招生方面,要进一步满足高校选拔各类创新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进一步满足中学以实施新课程为契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考试公平公正的需要,加大综合改革力度,建立更加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一是深化考试改革。结合高中新课程改革进程,建立和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纳入高校人才选拔评价体系;改革考试内容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能力考查,减轻学生考试负担。二是改革高校招生录取模式。积极探索符合高水平大学、一般院校和高职院校规律和特点的各类人才选拔的新方式。三是大力促进招生考试公平公正。……”(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蕙青2007.11.15)
***:“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我们要进一步全面理解素质教育,其中三个问题要辩证地看,一是必须改革考试制度,但是学校还必须进行考试和考核,考试和考核必须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和经常性。二是要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但绝不意味着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降低了。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对学生来说,是让学生有时间去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接触实际,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对老师来说,是要求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关心学生,在课下也要关心学生。三是提倡各级各类学校协调发展,但是绝不意味着让学校丢掉优势,学校要办出特色、形成风格、争创一流。”(2006年8月22日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
***:“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所谓综合性,就是要教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所谓全面性,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谓经常性,就是要根据学生长期的学习表现决定成绩。第二个是,减轻学生负担决不是对学生放松要求和撒手不管,而是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接触世界,接触事物,接触生活,学习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事,思考更多的问题,培养独立思维和创造能力。素质教育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都更高了,而不是低了。”(2006.9.7)
三、认识和理解高考题目
读懂高考题,用好高考题。要深层次把握考试题目的内涵,试卷中的每一道题目都有着明确的覆盖指向的。
1.体现素质教育目标。
“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题目的情景设置,素材选用,表达的价值取向等,同时尽可能强化基本素质的考查。
2.体现“双基”。
但是内涵与传统的“双基”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
“以能力立意”,同时注重基础知识、知识积累,特别是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考查考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语文试题阅读量增加了1000多字;如地理卷的探究能力题。
3.体现新课标。
“有利于促进课程改革。”反映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内容要求,贴近生活实际、时代气息。如题目公平对待多样化教材的使用对象。
注意考查“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变过于“难、繁、偏、旧”的教学要求和考试引导。强调基础教学和教学规范。
4.体现考生学习特点。
“新课程实施到什么程度就考到什么程度。”
“学什么考什么。”
如生物卷的情景设置,体现学生的生活特点。
5.体现考生学习水平。
强调学科知识的覆盖程度,而且能力层级难度适当,基础题、中等能力题有足够题量。如数学卷、物理卷的难度控制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努力体现。
四、适应高考要求
把握课程目标,研究教学方法,满足高考题目的引导要求。
***报告:“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1.课程目标
学生发展目标,课程标准,考纲要求,评分要求。
面向全体,充分发展,个性化发展,
2.教学方法
课程安排,时间计划。
教学与复习,教学与训练,训练与测试……
不可“以练代教”、“以考代练”。
3.因材施教
班级授课与个别化教学,培优辅差……
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作业练习……
4.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容量与课程含量……
5.教育生态
良好人文环境创设,
心理焦虑感调适,
教学评价的促进功能……
(一)新课程的实施
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不同岗位工作者的心情、目的、关注点、价值取向不尽一致:
——关注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注课程目标的实现……
——关注对教学的引导和要求……
——关注教育教学管理的适切要求……
——关注高考改革的动向、变化和要求,捕获有关的信息……
——关注……
(二)课堂教学
新课程教学实施基本标志——
1. 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2.所有学生都充满希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教师与学生教学互动,共同发展。
4.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丰富的学习工具。
5. 落实课程目标,足够的教学容量和“双基”含量;
6. 学生获取知识、处理信息、分析探究、交流合作能力明显加强。
7. 教学评价的促进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纸笔考试成绩不再是学业成绩的惟一标准。
(三)教师专业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学习
校本教研制度
学科组教研备课制度
1.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1)能正确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2)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探索有效途径;
(3)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2.教学支持与管理能力
(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
教学环境;
(2)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3.科研与发展能力
(1)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
(2)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
4.合作与交流能力
(1)能利用技术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就学生情况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合作与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教育管理人员就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沟通。
(5)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在教学资源设计、选择与开发等
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
(6)能利用技术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教育技术的应
用进行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评价与考试改革
1. 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促进功能;
2. 高考改革原则:
——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考生合理分流;
——有助于推进课程改革,正确引导学校教学;
——有助于学生充分发展,考出真实水平。
sda- 帖子数 : 61
注册日期 : 10-01-07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