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经济生活”教学中的生活性问题思考

向下

“经济生活”教学中的生活性问题思考 Empty “经济生活”教学中的生活性问题思考

帖子  sda 周六 9 一月 2010 - 14:19

“经济生活”教学中的生活性问题思考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结合,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在高一“经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在各个主体之间架设好生活的桥梁,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拓展学生的课外生活素质。

关键词:经济生活 生活性问题



高中政治新课标指出,“要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恰当运用各模块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努力将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在高一“经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在各个主体之间架设好生活的桥梁?如何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如何拓展学生的课外生活素质?都引起了我们关于生活性问题的思考。而所谓“生活”,一般意义上指生物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对人来说,它包括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生活和有价值有意义的精神生活;作为有意识的独特存在体,人更多的是追求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生活。而教学实质就是教师与学生的特殊生活过程,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生活的内容,学习是学生生活的方式,生活是教学的源头。所以我们认为,所谓“生活性问题”指的是如何深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如何不断地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如何引导学生将课堂变为生活的一部分,将课堂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不断地完善当下的生存状态,使自身得到全

面健康的发展?为此,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来逐步解决。

一、深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

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他们的心理认知呈朦胧状,知识体系呈颗粒状,生活经验是片段式的。他们对新的知识,特别是对身边的模糊知识表现出好奇,可是又对习以为常的事物表现出简单而无联系的颗粒态认识水平;他们对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表现出极大的厌倦情绪,可是在生活经验上又表现出朦胧的、片面的片段式理解。商品、货币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可学生对这些事物的认识水平仍是相当低层次的,如果我们不深入了解他们对此的认知状况,就会出现纯理论的教学,把课本的知识强行地塞给他们的结果只是原封不动地还给老师,教师不防从他们手中的MP3、毛衣、饭卡等常见事物入手,逐步引导他们架设课本理论知识与生活常识的桥梁,解决他们的认识困惑。

我们要深入地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看他们看的书,想他们想的问题,为他们的困惑而困惑,和他们一起讨论名牌,和他们一起聊最新的电影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二、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经济生活”这一册教材中,有很多课目的内容充满着让学生产生学习乐趣的生活素材,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这些材料,如何把这些材料和学生的实际知识认识水平结合起来。在“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目中,我们可以借助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如生物课的动态演示教学)将信用卡和外汇的相关知识浓缩在一个Flash或着一个其他能反映现实生活的动态图象中,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而且更容易地理解了这课的知识点。这种将教材中本来就极具生活化的素材通过生活的还原与模拟,可以让学生解脱枯燥学习带来的困惑,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新认识,只有这样,书本的知识才能日积月累地化为他们的内在知识和素养。

陶行知曾这样说过:“生活的变化便是教育的变化,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正是因为学生的生活在不断地变化中,正是学生这种渴望改变原有生活的动机,才有了我们教育的可能,才有了我们教育的内容,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体会这种变化,去满足这种动机需求,所以教师必须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把课堂的教育立于生活的变化之上。“经济生活”这一册的内容在编写过程中本来就很突出“生活”的特色,这相对于原有的教材是一大进步,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之下,教师更应该用鲜明活泼的教学形式将它展现出来,而不应该抱着原有的教学心理,穿新鞋走老路。

三、将课堂变为生活的一部分

在“经济生活”这册教材中有几框的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认识水平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如“企业的经营”、“投资的选择”、“依法纳税”等框目,如何将这些陌生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何在两者之间架起桥梁?教师的着力点在那里?我的方法是把课堂变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课堂上模拟这些学生未来会接触到的生活实际,把枯燥的理论灌输变为动手动脑的实际生活,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是很愿意参与到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来的,而且对知识点的掌握还很理想。如果将课堂与生活隔离开来,不仅教师会出现教学的被动与枯燥,而且学生会产生对知识的厌弃心理,因为他们并没有在生活中,也就是他们原有的知识储备中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几个名词,几个口号,更不是培养无数次考试中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而是要解放他们的思想,开拓他们的视野,活泼他们的心智,课堂不是灵感的屠宰场,课堂不是求知欲的集中营,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中困惑的实验场,是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俱乐部。

作为一名教师,要把课堂变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他首先应该是热爱生活的人,他应该是关心生活,关心他人的人,他应该是有一颗年轻而充满爱心的人,陶行知先生曾期待广大教师“爱满天下”,这与他所主张的“生活教育”也不是无所联系的!

sda

帖子数 : 61
注册日期 : 10-01-07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