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新课改,我们一起成长
伴随新课改,我们一起成长
伴随新课改,我们一起成长
新课程改革已经历了近八年的探索,由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对新课程的理性的分析与实践,可以说每位教师都经历了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过程,每位教师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也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困惑。八年的改革实验历程,有成功的喜悦体验、有突出的经验总结、有值得深思的问题反思,现就这几方面总结汇报如下:
一、学校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1、重视继续教育,创造机会进修
我校非常重视教师继续教育,曾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和《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等课程,使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如早在2002年,我校就有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前瞻性眼光,先后多次举行教师信息技术全员培训,要求45周岁以下专任教师每月的多媒体课不少于1节,着力建设具有高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通过培训,广大中青年教师积极尝试多媒体教学,以此拓宽教育教学活动的空间,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对于外出参加培训的教师,学校尽可能地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和照顾。学校提供资金保障,鼓励骨干教师到兄弟学校或外地各校学习先进教学经验,鼓励他们参与各类观摩教学活动。
2、加强校本教研,营造教研氛围
教学改革是素质教育的中心任务,增强教师素质是教改的关键。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和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与实践的深化,学校把开辟新思路,接受新理念,建立新模式,科研兴校作为中心任务抓紧抓好。教务处规范教师教研活动行为,有效地引导教研组工作的开展。
3、扎实有效开展常规教研活动。
我校共有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政史地组、理化生组、音体美组6个教研组,在常规教研活动中每次都有中心发言人,教研活动要求做到有计划,有方案,有实效。教研内容包括业务理论学习、评课、教改探讨、小专题研究等。实行教研组长月汇报制度,定期汇报集体备课、课题研究、全员互助活动等各方面教研活动开展情况,交流好的做法,探讨需解决的问题,实现对教研组的调控。备课组作为学校教研网络中最基层的组织,它为教师提供了同伴互助、资源共享的最佳场所,备课组能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该年段该学科的整体教学水平的高低。各备课组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积极引导、参与下,依据本组实际情况,制订计划,每周定时、定点、定中心发言人,展开探讨交流,确定重点、研究难点、解决疑点,设计教法、学法,加强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的数据管理,注重班级的横向比较,及时寻找差距,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备课组面貌喜人,良好的集体备课氛围基本形成。互相听课、集体评课,已成为我校教学的日常要求。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6节,骨干教师听评课不少于28节。我们不仅校内互相听课,取长补短,还多次邀请教研室及教科所的专家同仁进行面对面的点评诊断。有交流才有发展,我们教师经常走出校门,开展校际教研,进行校际间的教学交流,共同探索教研教改中的疑难问题,共同求得业务水平的提高,切实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与新课程改革接轨。
4、课题研究见成效,师生素质双提高。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常规教研活动已不能满足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课题研究逐渐纳入我校教研活动的范畴。立足本校实际开展教改实验,确立以校为本的实验项目或研究课题,让课题研究贯穿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自2003年至2009年,我校共承担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子课题四个,分别是中学数学组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优质课程整合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实验研究》-《初中数学课程资源整合与综合能力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中学英语组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优质课程整合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实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与远程教学的整合研究》,以及小学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远程教学的整合研究》课题。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教科研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这三个教研组及小学部教师几年的扎实研究和努力下,目前这三个子课题均已结题。中学语文组承担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子课题《中小学课改实验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评价研究》也已完成,目前,我校艺体组参与银川市体育课题研究、数学组参与银川市教科所的课题研究、语文组参与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子课题研究。理化生组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课题申报,课题已与2007年下半年开题。市级课题三个:《建立合作学习机制、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书写习惯》也已被批准立项,正在研究之中。国家“十五”规划课题《地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已于2007年结题。自治区“十一五”规划课题《城郊初中科技主题类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探索》也于2007年11月开题,现正在研究之中。中央电教馆的《敏特英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也在我校进行实践研究。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课题研究,对于教师而言,教师们能自觉地把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明显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学校而言,对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育质量产生了明显的成效。
现在,在金凤区教研室的帮助指导下,以校为本的小专题研究已全面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首先,我们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观察、发现到的问题进行整合,确定一至两项作为重点专题开展课题研究和教改实验,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及阶段研究计划,在研究实验过程中,随时记录学生的反馈和实验教师的反思,对于研究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实验教师在备课组或教研组活动中提出讨论,集思广益,寻求解决的方案,期末实验教师及时做好阶段性小结,撰写教改论文。教改实验中,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在校内推广。教学专题研究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研究型教师,增强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有所体现。现今,小专题研究的创新教学模式已初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文教学思想得以贯彻,课堂教学氛围活跃,学生思维充分拓展,创新精神得以发挥,自主学习和探究合作能力不断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家校社联网,创建一个没有围墙的课堂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的规模在逐年扩大,又由于地处标准的城乡结合部,这里人口流动量很大,家庭主要是经商、农村和农转非以及来自各个省、市、区的外来打工人员家庭,家长整天忙于工作与生意,忽视了对子女的管理和教育,导致学生行为习惯差、文明礼仪差;有的出现了抽烟、打牌、逃学、进游戏厅或网吧等不良现象。其症结在于家庭教育不到位,社会教育缺乏,造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不协调。学校积极主动地争取社会各界关心与支持学校的德育工作,尽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不失时机地先后邀请长城中路派出所、金凤区司法局、金凤区交警二大队、宁夏女子监狱、宁夏少管所、武警消防支队相关人员到校开办法制知识、交通法规知识、消防知识讲座及消防知识技能演练,对师生进行安全用火、用电、用气知识教育。
二、课改八年,给一线教师带来了新的体会:
(一)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1.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新课程的目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了多元、综合和均衡的重新定位。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大纲对学生发展目标的定位中存在短视、片面、僵化的问题。只强调知识和能力,其中的能力主要指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巩固知识的能力,核心是学生的应试能力。2.新课程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新课程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对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提供适宜的土壤和适宜的发展空间。而新课程的实施就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1)“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给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3)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4)注重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3.新课程与不同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
(二)转变教学观念的体会
传统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知识的结果,把大量结论性的内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记忆下来,学生只能单一地从教师这一条信息途径获取知识;而现代化的教学则要求教师转变为要学生注重过程方法,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因为“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生除了从教师这条传播知识的途径获取知识外,还可以从网络、书籍、社会和其它方面多条途径获取信息。把传统课程和现代课程归纳比较如下:
传统课程(应试教育):知识结果——授之以鱼——给学生真理(知识)——量——记忆——结果——学会——教师的方法——单向信息传递
新课程(素质教育):过程方法——授之以渔(网)——给学生钥匙(方法)——质——思维——过程——会学——师生合作的方法——双向或多向的信息传递
(三)转变师生关系的体会
师道尊严、居高临下是陈旧的教育观念所遗留的产物。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根本变化。教师将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将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四)对教师的新要求
1.不断提高施教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一些用处不大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中学教师,先要了解删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力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对新内容进行分析,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作弃取。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2.现代教学手段的掌握者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已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能设计出好的教学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用好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规律、三角函数曲线周期的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体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3.善于做好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键看教师,最主要是看教师素质,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教师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反思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活动,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适时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反思内容应包括: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每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内容,哪个环节还有问题,课堂上随机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是否有遗留问题等。研究记录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产生的原因,特别是对课堂上随机出现的灵感,学生好的思维方式及时回忆、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还要注意了解和分析自己在同行中的同一领域处于什么水平,有哪些不足。通过观摩课向别人学习,对比反思,取长补短;通过看资料、看案例等,充分提高自己。总之,反思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有助于研究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
三、存在的困惑
新课程伴我们一路走来,我们有成功的喜悦,也有迷茫和困惑。如部分教师对新课改认识还比较肤浅,理解尚不透彻,因而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对课改工作的进一步认识、实践、总结、提高有待于解决。
新课改出现新旧观念的碰撞,使我们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和新困惑,如:如何进一步加深对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创新?如何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而不是坚决地去执行新课标)?如何既重视个性、人文性,又注重面向全体,重视科学性等等。所有这些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今后的课改实验中不断探索、不断梳理。
课改中出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呈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的倾向,新课程学习中出现的学困生的学习更应该得到关注,教师对这一部分学生的辅导的科学化、有效性的研究还应该进一步加强。
当然,我们相信,只要循着新课程的理念作不懈的努力,我校课改实验的明天会更加灿烂!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绩只代表过去,但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学习、探索,将新课程继续向前推进的无穷动力。在今后的课改实践中,我们将深化学校的课改工作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持续快速发展。
新课程改革已经历了近八年的探索,由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对新课程的理性的分析与实践,可以说每位教师都经历了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过程,每位教师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也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困惑。八年的改革实验历程,有成功的喜悦体验、有突出的经验总结、有值得深思的问题反思,现就这几方面总结汇报如下:
一、学校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1、重视继续教育,创造机会进修
我校非常重视教师继续教育,曾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和《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等课程,使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如早在2002年,我校就有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前瞻性眼光,先后多次举行教师信息技术全员培训,要求45周岁以下专任教师每月的多媒体课不少于1节,着力建设具有高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通过培训,广大中青年教师积极尝试多媒体教学,以此拓宽教育教学活动的空间,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对于外出参加培训的教师,学校尽可能地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和照顾。学校提供资金保障,鼓励骨干教师到兄弟学校或外地各校学习先进教学经验,鼓励他们参与各类观摩教学活动。
2、加强校本教研,营造教研氛围
教学改革是素质教育的中心任务,增强教师素质是教改的关键。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和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与实践的深化,学校把开辟新思路,接受新理念,建立新模式,科研兴校作为中心任务抓紧抓好。教务处规范教师教研活动行为,有效地引导教研组工作的开展。
3、扎实有效开展常规教研活动。
我校共有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政史地组、理化生组、音体美组6个教研组,在常规教研活动中每次都有中心发言人,教研活动要求做到有计划,有方案,有实效。教研内容包括业务理论学习、评课、教改探讨、小专题研究等。实行教研组长月汇报制度,定期汇报集体备课、课题研究、全员互助活动等各方面教研活动开展情况,交流好的做法,探讨需解决的问题,实现对教研组的调控。备课组作为学校教研网络中最基层的组织,它为教师提供了同伴互助、资源共享的最佳场所,备课组能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该年段该学科的整体教学水平的高低。各备课组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积极引导、参与下,依据本组实际情况,制订计划,每周定时、定点、定中心发言人,展开探讨交流,确定重点、研究难点、解决疑点,设计教法、学法,加强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的数据管理,注重班级的横向比较,及时寻找差距,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备课组面貌喜人,良好的集体备课氛围基本形成。互相听课、集体评课,已成为我校教学的日常要求。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6节,骨干教师听评课不少于28节。我们不仅校内互相听课,取长补短,还多次邀请教研室及教科所的专家同仁进行面对面的点评诊断。有交流才有发展,我们教师经常走出校门,开展校际教研,进行校际间的教学交流,共同探索教研教改中的疑难问题,共同求得业务水平的提高,切实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与新课程改革接轨。
4、课题研究见成效,师生素质双提高。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常规教研活动已不能满足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课题研究逐渐纳入我校教研活动的范畴。立足本校实际开展教改实验,确立以校为本的实验项目或研究课题,让课题研究贯穿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自2003年至2009年,我校共承担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子课题四个,分别是中学数学组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优质课程整合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实验研究》-《初中数学课程资源整合与综合能力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中学英语组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优质课程整合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实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与远程教学的整合研究》,以及小学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远程教学的整合研究》课题。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教科研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这三个教研组及小学部教师几年的扎实研究和努力下,目前这三个子课题均已结题。中学语文组承担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子课题《中小学课改实验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评价研究》也已完成,目前,我校艺体组参与银川市体育课题研究、数学组参与银川市教科所的课题研究、语文组参与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子课题研究。理化生组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课题申报,课题已与2007年下半年开题。市级课题三个:《建立合作学习机制、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书写习惯》也已被批准立项,正在研究之中。国家“十五”规划课题《地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已于2007年结题。自治区“十一五”规划课题《城郊初中科技主题类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探索》也于2007年11月开题,现正在研究之中。中央电教馆的《敏特英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也在我校进行实践研究。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课题研究,对于教师而言,教师们能自觉地把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明显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学校而言,对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育质量产生了明显的成效。
现在,在金凤区教研室的帮助指导下,以校为本的小专题研究已全面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首先,我们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观察、发现到的问题进行整合,确定一至两项作为重点专题开展课题研究和教改实验,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及阶段研究计划,在研究实验过程中,随时记录学生的反馈和实验教师的反思,对于研究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实验教师在备课组或教研组活动中提出讨论,集思广益,寻求解决的方案,期末实验教师及时做好阶段性小结,撰写教改论文。教改实验中,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在校内推广。教学专题研究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研究型教师,增强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有所体现。现今,小专题研究的创新教学模式已初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文教学思想得以贯彻,课堂教学氛围活跃,学生思维充分拓展,创新精神得以发挥,自主学习和探究合作能力不断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家校社联网,创建一个没有围墙的课堂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的规模在逐年扩大,又由于地处标准的城乡结合部,这里人口流动量很大,家庭主要是经商、农村和农转非以及来自各个省、市、区的外来打工人员家庭,家长整天忙于工作与生意,忽视了对子女的管理和教育,导致学生行为习惯差、文明礼仪差;有的出现了抽烟、打牌、逃学、进游戏厅或网吧等不良现象。其症结在于家庭教育不到位,社会教育缺乏,造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不协调。学校积极主动地争取社会各界关心与支持学校的德育工作,尽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不失时机地先后邀请长城中路派出所、金凤区司法局、金凤区交警二大队、宁夏女子监狱、宁夏少管所、武警消防支队相关人员到校开办法制知识、交通法规知识、消防知识讲座及消防知识技能演练,对师生进行安全用火、用电、用气知识教育。
二、课改八年,给一线教师带来了新的体会:
(一)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1.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新课程的目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了多元、综合和均衡的重新定位。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大纲对学生发展目标的定位中存在短视、片面、僵化的问题。只强调知识和能力,其中的能力主要指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巩固知识的能力,核心是学生的应试能力。2.新课程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新课程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对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提供适宜的土壤和适宜的发展空间。而新课程的实施就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1)“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给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3)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4)注重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3.新课程与不同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
(二)转变教学观念的体会
传统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知识的结果,把大量结论性的内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记忆下来,学生只能单一地从教师这一条信息途径获取知识;而现代化的教学则要求教师转变为要学生注重过程方法,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因为“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生除了从教师这条传播知识的途径获取知识外,还可以从网络、书籍、社会和其它方面多条途径获取信息。把传统课程和现代课程归纳比较如下:
传统课程(应试教育):知识结果——授之以鱼——给学生真理(知识)——量——记忆——结果——学会——教师的方法——单向信息传递
新课程(素质教育):过程方法——授之以渔(网)——给学生钥匙(方法)——质——思维——过程——会学——师生合作的方法——双向或多向的信息传递
(三)转变师生关系的体会
师道尊严、居高临下是陈旧的教育观念所遗留的产物。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根本变化。教师将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将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四)对教师的新要求
1.不断提高施教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一些用处不大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中学教师,先要了解删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力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对新内容进行分析,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作弃取。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2.现代教学手段的掌握者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已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能设计出好的教学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用好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规律、三角函数曲线周期的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体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3.善于做好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键看教师,最主要是看教师素质,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教师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反思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活动,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适时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反思内容应包括: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每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内容,哪个环节还有问题,课堂上随机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是否有遗留问题等。研究记录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产生的原因,特别是对课堂上随机出现的灵感,学生好的思维方式及时回忆、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还要注意了解和分析自己在同行中的同一领域处于什么水平,有哪些不足。通过观摩课向别人学习,对比反思,取长补短;通过看资料、看案例等,充分提高自己。总之,反思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有助于研究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
三、存在的困惑
新课程伴我们一路走来,我们有成功的喜悦,也有迷茫和困惑。如部分教师对新课改认识还比较肤浅,理解尚不透彻,因而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对课改工作的进一步认识、实践、总结、提高有待于解决。
新课改出现新旧观念的碰撞,使我们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和新困惑,如:如何进一步加深对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创新?如何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而不是坚决地去执行新课标)?如何既重视个性、人文性,又注重面向全体,重视科学性等等。所有这些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今后的课改实验中不断探索、不断梳理。
课改中出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呈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的倾向,新课程学习中出现的学困生的学习更应该得到关注,教师对这一部分学生的辅导的科学化、有效性的研究还应该进一步加强。
当然,我们相信,只要循着新课程的理念作不懈的努力,我校课改实验的明天会更加灿烂!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绩只代表过去,但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学习、探索,将新课程继续向前推进的无穷动力。在今后的课改实践中,我们将深化学校的课改工作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持续快速发展。
sda- 帖子数 : 61
注册日期 : 10-01-07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