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历史作业──从美国教师布置的作业谈起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历史作业──从美国教师布置的作业谈起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历史作业──从美国教师布置的作业谈起
广东肇庆中学高中部 曹 凯
关键词:历史作业;美国;能力
历史作业是检验教学的重要载体。如何让历史作业与新课改的理念一致,使其更具人文性、创造性和开放性,是每位历史教师所要思考的课题。2008年5月中国历史课程网部分转载了高钢的《遭遇美国教育》一文,笔者读后颇受启发。
作业1:《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
作业2:《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儿子很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番力气,我们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微机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有自己设计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本一本的参考书……上面有教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
作业3:儿子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教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作业4:1教师让孩子们去图书馆任意寻找10本关于美国历史的著作;2.用自己的语言分别写出这10本著作的内容概要;3.再从每部书中选择你认为印象最为深刻的描写、论述或者是数据做5张卡片,一共要做50张!卡片上要注明引文出处,包括要注明作者、书名、出版机构、年代和版本;4.教师还要求孩子们从书中选择自己认为对美国历史发展进程起到过重要作用的10位人物,对每个人物写上一段几百字的评论。我问儿子,这个作业教师给了多长期限?儿子说四周内要完成。
作业5:你认为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有什么局限?……几天后,他把他的作业给我看,题目是《我们今天离托马斯·杰斐逊有多远》,里面充满了现实批判精神。
阅读上述作业,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教师注重以开阔的视野、严格的过程来引导孩子们去关注现实的生活,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和运用已有的文化成果进行创新和探究的能力①。这些作业没有“标准答案”,富有挑战性,带有鲜明的综合性特点,不查阅大量的文献,不投入精力是难以完成的。为什么还是“小学生的儿子”乐意投入于如此具有挑战性的作业呢?文章给出的答案是:“美国学校给孩子的‘大型’作业,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一是没有标准答案,让你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是对方法要求严格,训练你观察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三是实用性,让你去关注生活的实际,让你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和价值。这种作业你想偷懒都困难,找不到机会。”套用我们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美国教师已经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完美的整体。
与美国教师布置的作业相比,我们很少布置这样的作业,另一方面学生也难有这样的热情去完成历史作业,多半把作业当成了一种负担。笔者所在的广东省重点中学,订了一本教学辅助资料,可是每次都有学生以各种借口不做作业,更有甚者还直接照搬书后的参考答案。我们作业的特点是注意小切口,选取具体的知识点设计题目,这就把学生的思维限定在一些具体的知识点上,例如《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的“自我测评”:“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②答案都可以直接从教材中归纳出来,“知识本位”的意识仍很明显。学生对作业缺乏兴趣,问题不在学生,而在于作业的古板方式和死板的内容。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从古到今,政府都非常关注。如果从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古代农业的学习,我们有必要把古代的农业和精彩的现实连接起来,引导学生关注今天的农业发展。假如布置《今天中国还有小农经济吗》《你认为今天中国农业的出路在哪里》,这类具有较宽视野、并且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农业发展的作业呢?
我们也很少设计挑战既定结论和“权威”的作业,这样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有悖于历史教学的目标。《辛亥革命》的自我测评是简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性质和伟大意义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的自我测评是简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④。这就限定了回答的范围,学生已不可能“信马由缰”。《对外开放格局初步的形成》的学习延伸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一个经济开发区发展情况的图片,配上解说词,举办小型展览,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⑤该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时代自豪感,但是在搜集资料时,难免会遇见负面反映的资料,毕竟对外开放的时候还有“苍蝇”飞进来。那么学生如何面对这些资料呢?为了完成作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资料恐怕将要被弃之不用,学生也就失去一次全面客观地认识对外开放的机会!
从美国的历史进程来看,《独立宣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美国教师竟然布置“你认为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有什么局限?”高钢的儿子并没有因为这类“挑刺”的作业,辨别不清“真善美”,出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错乱,相反,“儿子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题,在互联网上找到《独立宣言》的原文和评价《独立宣言》的各种文章,一边阅读,一边作笔记。他感慨地对我说:‘托马斯·杰斐逊绝对不是一般人!’”。这都表明,只有当学生的内心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在一起,教育才是有效的。
受到美国作业的启发,笔者开始有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权威”,培养其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精神,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类似史实的情景,结合学生的想法,尝试布置不再预设标准答案、有一定自由发挥空间的作业。通过大半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对历史多了一份爱好,在课堂上我也不再是“单枪匹马”。
以学习《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课为例,学生痛恨于清政府的无能和卖国,深为中国的处境而悲愤不已。为了引导学生吸取历史教训,认真思考现实问题,笔者设计了一题开放性作业: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有没有获胜的可能?即使今天中日之间不再计较历史问题,领土、能源这些严峻的现实问题就能妥善解决吗?你认为中日之间还会有一场战争吗?
学生争论的很激烈,特别是在“中日之间早晚会不会有一场战争”问题上,必战和必和两种观点互不相让,都有不少的支持者。我整理了大家的作业,发现所有学生都认为,如果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全力以赴的话是可以战胜日本的,之所以失败是统治者的***造成的。为了说明这一结论,不少学生举朝鲜战争的例子:同样是中国人,为什么最强大的美国都战胜不了我们,而在甲午战争中,败给了和我们实力不相上下的日本?对于“中日之间还会有一场战争”这一问题,认为必战的学生多是从近代以来日本侵略中国和现实一些敏感的事件来谈的;支持必和的学生多是从当今世界潮流和中国拥有核武器这一压倒性优势来谈的。
近日读到王俊伟老师的《寒假作业里的大天地》”[1]一文。王老师利用放寒假之际设计了两道题,让学生任选一道来做:一是家乡、家庭史研究,比如村名变迁研究,家庭收入变化研究等;二是搜集家乡年节材料,透过这些材料的演变折射沧桑的历史。作业中,有的搞村名探源,有的研究村貌变迁,有的研究置办年货多寡、品类的变迁问题,有的研究春节期间人们购买服饰的变化问题,还有的研究春节期间物价问题.研究春节期间人们出行交通工具的变迁问题。就是因为这次贴近生活实际、充满乐趣的作业,使部分学生改变了对教师和学习历史的态度,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我们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台湾的张元教授认为历史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清醒的头脑跟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去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需要,为成就自我助一臂之力,为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布置历史作业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实践在课堂上获得的能力,从历史实际中获取某些启示,从而增强学生不断学习、主动探究、适应生活、反思社会的能力。所以,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作业模式,设计一些鼓励学生运用文献得出对历史想象的认识和见解,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的重大问题的历史作业,让学生自己构建对历史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本文的写作得到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良华教授的指导,在此深表谢意!)
作者简介:曹凯,男,1975年生,硕士,广东省肇庆中学高中部,中教一级教师。
注释:
①例如上述列举的作业3,在《历史教学》2007年第7期《浅析历史教育在美国社会科课程中的核心地住》一文中指出:“如果历史的学习要对现行的启迪公民意识的目标有所贡献的话,学生就应该有规律以‘猜想’的心态去对历史进行思考。换句话说:学生应该思考事情可能是怎样的,而不是简单地考虑事情事实上是怎么样的。”
②引自《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岳麓书社出版,2008年版,第6页。
③引自《历史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第15课:辛亥革命)》,岳麓书社出版,2008年版,第63页。
④引自《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岳麓书社出版,2008年版,第93页。
⑤引自《历史必修②(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的形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参考文献:
[1]王俊伟.寒假作业里的大天地.[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3).
广东肇庆中学高中部 曹 凯
关键词:历史作业;美国;能力
历史作业是检验教学的重要载体。如何让历史作业与新课改的理念一致,使其更具人文性、创造性和开放性,是每位历史教师所要思考的课题。2008年5月中国历史课程网部分转载了高钢的《遭遇美国教育》一文,笔者读后颇受启发。
作业1:《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
作业2:《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儿子很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番力气,我们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微机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有自己设计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本一本的参考书……上面有教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
作业3:儿子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教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作业4:1教师让孩子们去图书馆任意寻找10本关于美国历史的著作;2.用自己的语言分别写出这10本著作的内容概要;3.再从每部书中选择你认为印象最为深刻的描写、论述或者是数据做5张卡片,一共要做50张!卡片上要注明引文出处,包括要注明作者、书名、出版机构、年代和版本;4.教师还要求孩子们从书中选择自己认为对美国历史发展进程起到过重要作用的10位人物,对每个人物写上一段几百字的评论。我问儿子,这个作业教师给了多长期限?儿子说四周内要完成。
作业5:你认为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有什么局限?……几天后,他把他的作业给我看,题目是《我们今天离托马斯·杰斐逊有多远》,里面充满了现实批判精神。
阅读上述作业,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教师注重以开阔的视野、严格的过程来引导孩子们去关注现实的生活,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和运用已有的文化成果进行创新和探究的能力①。这些作业没有“标准答案”,富有挑战性,带有鲜明的综合性特点,不查阅大量的文献,不投入精力是难以完成的。为什么还是“小学生的儿子”乐意投入于如此具有挑战性的作业呢?文章给出的答案是:“美国学校给孩子的‘大型’作业,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一是没有标准答案,让你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是对方法要求严格,训练你观察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三是实用性,让你去关注生活的实际,让你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和价值。这种作业你想偷懒都困难,找不到机会。”套用我们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美国教师已经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完美的整体。
与美国教师布置的作业相比,我们很少布置这样的作业,另一方面学生也难有这样的热情去完成历史作业,多半把作业当成了一种负担。笔者所在的广东省重点中学,订了一本教学辅助资料,可是每次都有学生以各种借口不做作业,更有甚者还直接照搬书后的参考答案。我们作业的特点是注意小切口,选取具体的知识点设计题目,这就把学生的思维限定在一些具体的知识点上,例如《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的“自我测评”:“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②答案都可以直接从教材中归纳出来,“知识本位”的意识仍很明显。学生对作业缺乏兴趣,问题不在学生,而在于作业的古板方式和死板的内容。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从古到今,政府都非常关注。如果从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古代农业的学习,我们有必要把古代的农业和精彩的现实连接起来,引导学生关注今天的农业发展。假如布置《今天中国还有小农经济吗》《你认为今天中国农业的出路在哪里》,这类具有较宽视野、并且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农业发展的作业呢?
我们也很少设计挑战既定结论和“权威”的作业,这样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有悖于历史教学的目标。《辛亥革命》的自我测评是简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性质和伟大意义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的自我测评是简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④。这就限定了回答的范围,学生已不可能“信马由缰”。《对外开放格局初步的形成》的学习延伸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一个经济开发区发展情况的图片,配上解说词,举办小型展览,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⑤该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时代自豪感,但是在搜集资料时,难免会遇见负面反映的资料,毕竟对外开放的时候还有“苍蝇”飞进来。那么学生如何面对这些资料呢?为了完成作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资料恐怕将要被弃之不用,学生也就失去一次全面客观地认识对外开放的机会!
从美国的历史进程来看,《独立宣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美国教师竟然布置“你认为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有什么局限?”高钢的儿子并没有因为这类“挑刺”的作业,辨别不清“真善美”,出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错乱,相反,“儿子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题,在互联网上找到《独立宣言》的原文和评价《独立宣言》的各种文章,一边阅读,一边作笔记。他感慨地对我说:‘托马斯·杰斐逊绝对不是一般人!’”。这都表明,只有当学生的内心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在一起,教育才是有效的。
受到美国作业的启发,笔者开始有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权威”,培养其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精神,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类似史实的情景,结合学生的想法,尝试布置不再预设标准答案、有一定自由发挥空间的作业。通过大半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对历史多了一份爱好,在课堂上我也不再是“单枪匹马”。
以学习《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课为例,学生痛恨于清政府的无能和卖国,深为中国的处境而悲愤不已。为了引导学生吸取历史教训,认真思考现实问题,笔者设计了一题开放性作业: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有没有获胜的可能?即使今天中日之间不再计较历史问题,领土、能源这些严峻的现实问题就能妥善解决吗?你认为中日之间还会有一场战争吗?
学生争论的很激烈,特别是在“中日之间早晚会不会有一场战争”问题上,必战和必和两种观点互不相让,都有不少的支持者。我整理了大家的作业,发现所有学生都认为,如果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全力以赴的话是可以战胜日本的,之所以失败是统治者的***造成的。为了说明这一结论,不少学生举朝鲜战争的例子:同样是中国人,为什么最强大的美国都战胜不了我们,而在甲午战争中,败给了和我们实力不相上下的日本?对于“中日之间还会有一场战争”这一问题,认为必战的学生多是从近代以来日本侵略中国和现实一些敏感的事件来谈的;支持必和的学生多是从当今世界潮流和中国拥有核武器这一压倒性优势来谈的。
近日读到王俊伟老师的《寒假作业里的大天地》”[1]一文。王老师利用放寒假之际设计了两道题,让学生任选一道来做:一是家乡、家庭史研究,比如村名变迁研究,家庭收入变化研究等;二是搜集家乡年节材料,透过这些材料的演变折射沧桑的历史。作业中,有的搞村名探源,有的研究村貌变迁,有的研究置办年货多寡、品类的变迁问题,有的研究春节期间人们购买服饰的变化问题,还有的研究春节期间物价问题.研究春节期间人们出行交通工具的变迁问题。就是因为这次贴近生活实际、充满乐趣的作业,使部分学生改变了对教师和学习历史的态度,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我们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台湾的张元教授认为历史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清醒的头脑跟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去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需要,为成就自我助一臂之力,为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布置历史作业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实践在课堂上获得的能力,从历史实际中获取某些启示,从而增强学生不断学习、主动探究、适应生活、反思社会的能力。所以,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作业模式,设计一些鼓励学生运用文献得出对历史想象的认识和见解,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的重大问题的历史作业,让学生自己构建对历史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本文的写作得到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良华教授的指导,在此深表谢意!)
作者简介:曹凯,男,1975年生,硕士,广东省肇庆中学高中部,中教一级教师。
注释:
①例如上述列举的作业3,在《历史教学》2007年第7期《浅析历史教育在美国社会科课程中的核心地住》一文中指出:“如果历史的学习要对现行的启迪公民意识的目标有所贡献的话,学生就应该有规律以‘猜想’的心态去对历史进行思考。换句话说:学生应该思考事情可能是怎样的,而不是简单地考虑事情事实上是怎么样的。”
②引自《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岳麓书社出版,2008年版,第6页。
③引自《历史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第15课:辛亥革命)》,岳麓书社出版,2008年版,第63页。
④引自《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岳麓书社出版,2008年版,第93页。
⑤引自《历史必修②(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的形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参考文献:
[1]王俊伟.寒假作业里的大天地.[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3).
sda- 帖子数 : 61
注册日期 : 10-01-07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