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为了抓住时代的脉搏,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已经为现代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站在信息时代教育最前沿的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利用科学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更是我们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建构主义理论正是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成了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也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建构主义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逐渐普及而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结构主义,来源于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Piaget)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经过“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过程,逐步建构起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认知的主体,是说明书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是认知的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由舞台上的主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其建构更加有效,教师应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计算机)课程在中小学已经开设多年了。这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学生可以综合应用自己所学到的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利用计算机,完成各项任务,实现自己的创意。同时,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信息技术课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新世纪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它与其它学科相比,又具有自己特点:
首先,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的、新兴的学科,因此,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也应随着技术的发展进行变革和创新。第二,由于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小学中普及的时间不长,并受到各地区各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及操作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相当不错,而有些学生却对计算机一无所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授课以及课堂目标的完成带来了困难。第三,目前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大多数以课堂操作实践为主,而教师也大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但由于学生的先备知识存在差别,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各有异同,这必然导致学生在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信息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与信息技术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才拥有了实用价值;而信息技术只有与建构主义结合,才能在教育领域发挥正面的作用,才能为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认识工具。以多媒体计算机和因特网为主的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导致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反过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成为了一个人们最为关注的学习理论。
四、建构主义改变了教师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应发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作为意义建构的促进者
作为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教师更主要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促使学生将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并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识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2、 作为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
在一个基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要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即提供信息资源的设计、确定某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以及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为此,教师不得不承担在线专职信息查询顾问的角色。
3、 作为群体的协作者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协作学习,多媒体计算机和因特网为协作学习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在这种新型的协作学习环境中,教育作为群体协作者的作用体现在组织协作学习上,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除了师生间的协作学习外,教师之间也可通过网络通讯进行超越时空和地域界限的协作,打破以往自我封闲、将自己与他人隔离开来从事研究的局限。
4、作为课件的开发者
教师在开发课件时需要有一种建构主义的眼光。必须考虑社会的剧烈变革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影响,把社会需要放在首位,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的组识形式和方法,确定和创新课程体系。
5、作为学生的学术顾问
建构主义环境除了协作学习之外,个别化学习也是学习的主要形式。为了适应和促进学生的个别化学习,使每一个学习者都能获得大发挥,教师还将扮演学生的学术顾问的角色。作为顾问可独自或与他人合作给学生以一定的宏观引导和帮助,如给学生提供为完成学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6、作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者
学生在利用多种途径进行自主的学习中,信息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这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概括而言,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并不意味着教师不重要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降低了,相反,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为了辅助完成以学生为主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要求教师课下所做的工作更多,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能,充分利用各类学习资源,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宏观的引导与帮助。因此,教师的角色更为重要。
五、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我们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因材施教,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2、“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 教学法又称“结构式分组教学模式”,主要由Slavin 、Johnson, D. & Johnson, R.、Sharan等人于1970年代提出,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能力、先备知识、性别等相关因素,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彼此相互合作,互相激励,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从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不仅达成个人绩效,提高学习效果,也完成整个小组的共同目标。其间学生可以不依赖教师,依据学习目标,独立寻找相关资料,自己阅读与分析后,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动、分析讨论,从而引申出不同的思考方向,进而建构出个人对于学习内容的系统知识。因此,“合作学习教学法”是一种有结构、有系统的教学方法,是一种面向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3、“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教学法是整个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等。
(1)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应遵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且要因人而异(每个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并不相同),以便通过概念框架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攀升。
(2)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
抛锚式教学是根据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去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抛锚”),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也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3) 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随机进入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作为一名作息技术教师,应深刻理解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质与内涵,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的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各种教学方法,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这必将为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逐渐普及而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结构主义,来源于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Piaget)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经过“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过程,逐步建构起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认知的主体,是说明书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是认知的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由舞台上的主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其建构更加有效,教师应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计算机)课程在中小学已经开设多年了。这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学生可以综合应用自己所学到的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利用计算机,完成各项任务,实现自己的创意。同时,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信息技术课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新世纪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它与其它学科相比,又具有自己特点:
首先,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的、新兴的学科,因此,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也应随着技术的发展进行变革和创新。第二,由于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小学中普及的时间不长,并受到各地区各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及操作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相当不错,而有些学生却对计算机一无所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授课以及课堂目标的完成带来了困难。第三,目前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大多数以课堂操作实践为主,而教师也大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但由于学生的先备知识存在差别,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各有异同,这必然导致学生在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信息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与信息技术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才拥有了实用价值;而信息技术只有与建构主义结合,才能在教育领域发挥正面的作用,才能为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认识工具。以多媒体计算机和因特网为主的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导致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反过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成为了一个人们最为关注的学习理论。
四、建构主义改变了教师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应发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作为意义建构的促进者
作为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教师更主要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促使学生将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并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识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2、 作为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
在一个基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要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即提供信息资源的设计、确定某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以及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为此,教师不得不承担在线专职信息查询顾问的角色。
3、 作为群体的协作者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协作学习,多媒体计算机和因特网为协作学习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在这种新型的协作学习环境中,教育作为群体协作者的作用体现在组织协作学习上,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除了师生间的协作学习外,教师之间也可通过网络通讯进行超越时空和地域界限的协作,打破以往自我封闲、将自己与他人隔离开来从事研究的局限。
4、作为课件的开发者
教师在开发课件时需要有一种建构主义的眼光。必须考虑社会的剧烈变革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影响,把社会需要放在首位,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的组识形式和方法,确定和创新课程体系。
5、作为学生的学术顾问
建构主义环境除了协作学习之外,个别化学习也是学习的主要形式。为了适应和促进学生的个别化学习,使每一个学习者都能获得大发挥,教师还将扮演学生的学术顾问的角色。作为顾问可独自或与他人合作给学生以一定的宏观引导和帮助,如给学生提供为完成学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6、作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者
学生在利用多种途径进行自主的学习中,信息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这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概括而言,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并不意味着教师不重要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降低了,相反,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为了辅助完成以学生为主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要求教师课下所做的工作更多,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能,充分利用各类学习资源,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宏观的引导与帮助。因此,教师的角色更为重要。
五、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我们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因材施教,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2、“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 教学法又称“结构式分组教学模式”,主要由Slavin 、Johnson, D. & Johnson, R.、Sharan等人于1970年代提出,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能力、先备知识、性别等相关因素,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彼此相互合作,互相激励,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从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不仅达成个人绩效,提高学习效果,也完成整个小组的共同目标。其间学生可以不依赖教师,依据学习目标,独立寻找相关资料,自己阅读与分析后,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动、分析讨论,从而引申出不同的思考方向,进而建构出个人对于学习内容的系统知识。因此,“合作学习教学法”是一种有结构、有系统的教学方法,是一种面向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3、“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教学法是整个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等。
(1)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应遵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且要因人而异(每个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并不相同),以便通过概念框架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攀升。
(2)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
抛锚式教学是根据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去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抛锚”),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也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3) 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随机进入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作为一名作息技术教师,应深刻理解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质与内涵,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的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各种教学方法,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这必将为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frf- 帖子数 : 37
注册日期 : 10-01-06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