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现有问题的认识
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现有问题的认识
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现有问题的认识
信息技术教育目前在中小学已得到普及,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作为前沿学科的信息技术课程迅速掀起了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讨论、学习的热潮,随着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研究、实践的不断深入,让无越来越清醒地看到 ----信息技术课程建设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审视,一线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的一些难以解决且不容忽视的问题,使我们无奈,发人深思。
一、初中的信息技术课不受重视
可以说,学校的多数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程处在不懂、不闻、不问的状态,而班任、主科教师虽然没抢占信息技术课,但是态度很明了,课爱怎么上都好,只要把学生看好就行,至于学生学到了什么,大多数教师认为:上这种课不就是玩吗?甚至,到了毕业年级时,学习好的学生自然会被教师留在班级学习,而这一科不参加升学,没什么好学的!于是,信息技术教师大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希望高中考电脑,初中也考电脑。虽然我们会有压力,但那也是对我们的重视”。我们希望在教育中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并通过它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但这是否通过考试就能解决根本问题?信息技术教师无从知晓。
二、信息技术教育不用信息技术
我们在教学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很多老师并没有使用信息技术来教。还是把信息技术学科当成为其他学科来教!有些老师会认为,我在电脑房上课,我在教师机上演示,学生在下面操作,这难道不是在用信息技术吗?但这根本就不教使用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并不是平时所说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本质是信息素养的培养,而很多老师却把它上成为计算机操作培训。这就是一种偏差。前面有一位老师说,信息技术课不应该做课件,否则就是走入了误区 (这是我理解的意思)。我想有这种思想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走进了误区!我们一直提倡基础学科在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也说要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整合基础学科内容,但却忽略了我们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
我们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应用了多少信息技术?培养了学生多少信息素养?多少操作是我们直接告诉学生的?多少操作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做了多少?我们能给学生些什么任务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的信息技术素养?我想这些问题大家都应该考虑一下!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情感意识、信息科学知识、信息处理能力及信息伦理道德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技术素养:简单地说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1世纪技能合作研究组织的界定:学习技能+21世纪工具=技术素养。可见:信息技术素养并不是技能问题。让我们再来看看,学生在用技术素养做什么:字处理/电子表单、internet搜索、问题解决/分析数据、操练、cd-rom研究、多媒体投影、图片呈现、示范/模拟、与专家联系。不要还是用旧的教学模式来套在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上了!我想这样下去你肯定会被淘汰,不是信息技术学科淘汰你就是网络时代淘汰你了!信息技术既然是工具性学科,“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应用这个技能于学习生活之中的习惯”既然是教学根本任务,可见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就是更好的学习,那么为什么不从本学科做起呢?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更应该关注和有效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向有问题
张家港市的张剑石校长曾大胆指出:在“整合”方面,我们还没有能找到正确的出路,或者说,我们的预设本来就有问题,信息技术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校教育有它的特殊性,特别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基本是班容量很大的班级集体授课制,这是一种效率优先的非个性化的授课形式,与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之间有着许多的不相容,以目前的信息技术软硬性水平和教学现状,对“整合”寄予过大的希望还不太现实,我们不妨理性一点,为了一堂整合课,往往要消耗过多的人力精力,“杀鸡用了宰牛刀”是不必要的。
多媒体进课堂,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隐忧:老师们挖空心思用最直观、最形象的画面推到学生面前,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这种由于多媒体介入而产生的教学 “低幼化”倾向,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人们可以被梁衡的文字震撼,他的文字被我们转化成的声像,果真能再现梁衡笔下的美境和作者的感情?从这方面看,似乎又失去了应用信息技术的意义,甚至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不应该在改变教学和学习方式,而是在适当的学科、适当的内容和适当的条件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教学活动。
四、难以实现三个课程目标维度的有机统一和协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初中信息技术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结构。在理解和落实三维课程目标时,务必注意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在教学中注意体现三者间的联系,才能促进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立体发展。而在每一节课中,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不同,三个课程目标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了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基于这种新的知识观,新课程的目标就超越了知识技能取向,使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必须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即对知识技能的反思与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即通过知识技能而建构出的个性意义)三者真正统一起来,从而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
五、从小学到初中,课程教学缺乏衔接性
初中信息技术课所学内容大部分在小学都学过,所以大部分课都觉得很无聊,自己做自己的。不少学生反映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是“换汤不换药”,还没有改变实质,枯燥、无聊而且过于公式化,学习的不是一些已经学过的知识,就是已经被淘汰了的知识,提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解决方法:适当的对课本的知识进行扩展,一定要在小学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尤其应该注意的是:要把握住目前硬件、软件的发展状况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比如: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中,初中部分我加入了机器的组装、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目前主板等硬件的发展状况,给学生几台旧机器,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装机的快乐!再如:有几节课讲了拓展性的下载工具的使用,学生很感兴趣,感到在信息技术课学到东西了,而且是很实用的东西。希望老师以后多上这样的课,或其他多媒体制作的内容。
六、教材一统天下的局势已一去不复返了,迫切需要校本教材的研发
在新课改的今天,大家逐步意识到:教材并不等同于课程、教材无法控制课程。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学校、家庭、社区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因此,应谋求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和谐、互补、整合。其实,当把课程理解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的时候,这里的环境就远不止学校环境,还包括广阔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外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也就内蕴着学校课程和校外课程的整合。
教材建设应更贴近实际
目前初中的信息技术教材普遍存在着知识的落后性,而且与小学信息技术课本的重复性很强,这就促使教师们开发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学生现有的各科知识,综合学习各类软件。如以一篇英短文的学习为主线,可以综合学习键盘练习(录入短文);学习绘图(按短文内容);学习 word的图文混排(文配图);学习网络(作品的交流);电子表格(成绩表的录入、汇总、排序)。同时,可以结合学校的主题班会来设计一些活动,如:爱校从我做起、可爱的家乡、一二.九运动等,需要运用上网搜索、ppt展示、制表、排版等信息技术的综合知识进行综合学习,任务驱动式教学效果很好。
教材的研发要“以人为本”
这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单元要“小而精”、“要深入和升华”,要进一步加工信息技术教材。目前,阿城的进修学校网站正在征集各学科的资源包,我想信息技术学科更需要这样的资源包 ----课件、拓展知识、辅助学习资料、图片或文字资源库、习题、实施意见等内容,这样会节省许多备课时间,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的课程开发,教材应开发得具有区域特色,时代特色,而且要具有分段的连续性,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思想,目前正在大力提倡构建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作为一种技能性的素养,需要不断的练习。作为这个学科的老师更应时刻注意自我提升,增强对教材的利用能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局限于教材的知识,应该通过参加培训等形式,深入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师生角色转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需要有超越教材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支持和认知工具,建设支持学习和教学的基础平台。
任何学科课程的建设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很多的问题,但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得到很好的解决就会阻碍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必然影响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希望有关部门的领导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帮助一线老师摆脱无奈的困境,让我们共同期待信息技术教育的明天会更美好!
信息技术教育目前在中小学已得到普及,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作为前沿学科的信息技术课程迅速掀起了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讨论、学习的热潮,随着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研究、实践的不断深入,让无越来越清醒地看到 ----信息技术课程建设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审视,一线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的一些难以解决且不容忽视的问题,使我们无奈,发人深思。
一、初中的信息技术课不受重视
可以说,学校的多数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程处在不懂、不闻、不问的状态,而班任、主科教师虽然没抢占信息技术课,但是态度很明了,课爱怎么上都好,只要把学生看好就行,至于学生学到了什么,大多数教师认为:上这种课不就是玩吗?甚至,到了毕业年级时,学习好的学生自然会被教师留在班级学习,而这一科不参加升学,没什么好学的!于是,信息技术教师大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希望高中考电脑,初中也考电脑。虽然我们会有压力,但那也是对我们的重视”。我们希望在教育中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并通过它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但这是否通过考试就能解决根本问题?信息技术教师无从知晓。
二、信息技术教育不用信息技术
我们在教学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很多老师并没有使用信息技术来教。还是把信息技术学科当成为其他学科来教!有些老师会认为,我在电脑房上课,我在教师机上演示,学生在下面操作,这难道不是在用信息技术吗?但这根本就不教使用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并不是平时所说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本质是信息素养的培养,而很多老师却把它上成为计算机操作培训。这就是一种偏差。前面有一位老师说,信息技术课不应该做课件,否则就是走入了误区 (这是我理解的意思)。我想有这种思想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走进了误区!我们一直提倡基础学科在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也说要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整合基础学科内容,但却忽略了我们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
我们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应用了多少信息技术?培养了学生多少信息素养?多少操作是我们直接告诉学生的?多少操作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做了多少?我们能给学生些什么任务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的信息技术素养?我想这些问题大家都应该考虑一下!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情感意识、信息科学知识、信息处理能力及信息伦理道德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技术素养:简单地说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1世纪技能合作研究组织的界定:学习技能+21世纪工具=技术素养。可见:信息技术素养并不是技能问题。让我们再来看看,学生在用技术素养做什么:字处理/电子表单、internet搜索、问题解决/分析数据、操练、cd-rom研究、多媒体投影、图片呈现、示范/模拟、与专家联系。不要还是用旧的教学模式来套在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上了!我想这样下去你肯定会被淘汰,不是信息技术学科淘汰你就是网络时代淘汰你了!信息技术既然是工具性学科,“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应用这个技能于学习生活之中的习惯”既然是教学根本任务,可见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就是更好的学习,那么为什么不从本学科做起呢?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更应该关注和有效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向有问题
张家港市的张剑石校长曾大胆指出:在“整合”方面,我们还没有能找到正确的出路,或者说,我们的预设本来就有问题,信息技术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校教育有它的特殊性,特别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基本是班容量很大的班级集体授课制,这是一种效率优先的非个性化的授课形式,与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之间有着许多的不相容,以目前的信息技术软硬性水平和教学现状,对“整合”寄予过大的希望还不太现实,我们不妨理性一点,为了一堂整合课,往往要消耗过多的人力精力,“杀鸡用了宰牛刀”是不必要的。
多媒体进课堂,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隐忧:老师们挖空心思用最直观、最形象的画面推到学生面前,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这种由于多媒体介入而产生的教学 “低幼化”倾向,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人们可以被梁衡的文字震撼,他的文字被我们转化成的声像,果真能再现梁衡笔下的美境和作者的感情?从这方面看,似乎又失去了应用信息技术的意义,甚至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不应该在改变教学和学习方式,而是在适当的学科、适当的内容和适当的条件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教学活动。
四、难以实现三个课程目标维度的有机统一和协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初中信息技术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结构。在理解和落实三维课程目标时,务必注意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在教学中注意体现三者间的联系,才能促进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立体发展。而在每一节课中,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不同,三个课程目标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了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基于这种新的知识观,新课程的目标就超越了知识技能取向,使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必须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即对知识技能的反思与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即通过知识技能而建构出的个性意义)三者真正统一起来,从而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
五、从小学到初中,课程教学缺乏衔接性
初中信息技术课所学内容大部分在小学都学过,所以大部分课都觉得很无聊,自己做自己的。不少学生反映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是“换汤不换药”,还没有改变实质,枯燥、无聊而且过于公式化,学习的不是一些已经学过的知识,就是已经被淘汰了的知识,提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解决方法:适当的对课本的知识进行扩展,一定要在小学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尤其应该注意的是:要把握住目前硬件、软件的发展状况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比如: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中,初中部分我加入了机器的组装、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目前主板等硬件的发展状况,给学生几台旧机器,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装机的快乐!再如:有几节课讲了拓展性的下载工具的使用,学生很感兴趣,感到在信息技术课学到东西了,而且是很实用的东西。希望老师以后多上这样的课,或其他多媒体制作的内容。
六、教材一统天下的局势已一去不复返了,迫切需要校本教材的研发
在新课改的今天,大家逐步意识到:教材并不等同于课程、教材无法控制课程。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学校、家庭、社区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因此,应谋求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和谐、互补、整合。其实,当把课程理解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的时候,这里的环境就远不止学校环境,还包括广阔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外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也就内蕴着学校课程和校外课程的整合。
教材建设应更贴近实际
目前初中的信息技术教材普遍存在着知识的落后性,而且与小学信息技术课本的重复性很强,这就促使教师们开发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学生现有的各科知识,综合学习各类软件。如以一篇英短文的学习为主线,可以综合学习键盘练习(录入短文);学习绘图(按短文内容);学习 word的图文混排(文配图);学习网络(作品的交流);电子表格(成绩表的录入、汇总、排序)。同时,可以结合学校的主题班会来设计一些活动,如:爱校从我做起、可爱的家乡、一二.九运动等,需要运用上网搜索、ppt展示、制表、排版等信息技术的综合知识进行综合学习,任务驱动式教学效果很好。
教材的研发要“以人为本”
这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单元要“小而精”、“要深入和升华”,要进一步加工信息技术教材。目前,阿城的进修学校网站正在征集各学科的资源包,我想信息技术学科更需要这样的资源包 ----课件、拓展知识、辅助学习资料、图片或文字资源库、习题、实施意见等内容,这样会节省许多备课时间,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的课程开发,教材应开发得具有区域特色,时代特色,而且要具有分段的连续性,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思想,目前正在大力提倡构建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作为一种技能性的素养,需要不断的练习。作为这个学科的老师更应时刻注意自我提升,增强对教材的利用能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局限于教材的知识,应该通过参加培训等形式,深入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师生角色转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需要有超越教材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支持和认知工具,建设支持学习和教学的基础平台。
任何学科课程的建设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很多的问题,但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得到很好的解决就会阻碍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必然影响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希望有关部门的领导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帮助一线老师摆脱无奈的困境,让我们共同期待信息技术教育的明天会更美好!
frf- 帖子数 : 37
注册日期 : 10-01-06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