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变化及对策

向下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变化及对策 Empty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变化及对策

帖子  frf 周三 6 一月 2010 - 21:44

摘要:高中新课程标准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在教学内容、教与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教师应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开创出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素养 教学内容 教与学方式 教学评价 情感交流 专业素养

  当前,高中新课程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高中阶段是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期,这一阶段要让学生把握信息生活,增强信息能力,理解信息文化,在信息技术实践中,在对信息生活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中,实现信息文化的内化。这与以往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有着较大的区别,笔者经过近一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变化及策略

  以前,计算机教育带有明显的技术色彩,尤其受工具论的影响,要实现信息素养的培养,单纯的技术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在过去的教材中,教学内容侧重于技术层面的学习,似乎是一种计算机操作的培训,但又是蜻蜓点水似的,不够深入,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新课程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充分溶入了人文信息、技术理论层面的东西,使学生在技术的掌握与使用过程中,逐渐领会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意义,不断深化对信息技术文化的认识。受一贯信息技术工具论教学思想的影响,许多一线教师拿到新教材后的第一感觉就是不知如何教了,这其中也包括笔者。

  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研读课标,对教材的反复揣摩,认为:在不丢弃教材重点内容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进行教学内容的二次开发、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是必要的。

  例如,必修课中关于“汉字的编码”的这一节内容,较为枯燥、难于理解,笔者发现在进行同一个汉字的某些不同字型的设置时,会出现不正确的变化,如将“我”的宋体字直接设置为东巴文字,屏幕呈现的不是正确的东巴文字“甫”,而是一个“我”,让学生先大胆猜想,再动手探究,然后思考“为什么?”,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原因:汉字的处理过程依次为输入码、内码、输出码,而现在直接由一种输出码到另一种输出码的转换,由于内码不同,就产生了异意的文字,如果内码恰好相同,如“宋体”设为“黑体”,就不会产生异意。这样,不仅进一步挖掘汉字编码的文化内涵,还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汉字编码。再如,在多媒体选修课中的“图形、图像的数字化表示”这一课时,可引入“X光片的归属”问题。许多医院规定病患需拿走自己的X光片需交纳一定的押金,理由是按卫生部的规定,医院应该保存病人的影像资料十年,以便对病症进行跟踪研究,以及供医院教学科研所用,对于医院、病患都有好处。而病患认为自己掏钱拍的东西,属消费品,应归个人所有,不应交纳押金。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就是图像数字化,将数字化的图像保存在医院存储器中,病患需要时打印出来就可以了。

  对于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处理,笔者认为:既要立足于教材又突破教材,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重组和整合,并注重溶入社会信息、人文信息层面的东西,设计出自己独特个性的教学内容。

  二、教与学方式的变化及策略

  以往的信息技术教与学的方式较为简单化,先是教师讲授、演示操作,然后学生练习。既便是后来提出了“任务驱动”教学法,仍然存在着忽视学习对象、忽视学习内容的现象,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极其有限。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新的学习方式以“主动·合作·探究”为特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策略一: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针对学情,有序而灵活地组织教学,让学生有可能利用各种学习方式,通过多种感知途径,在集体与个别学习中,在思辨、操作、争论、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学习。教与学是互动且不可分割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只有相互适应,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但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能力固然重要,但让学生无谓而低效地对某些根本不适合自主探究的技能苦苦探索,还不如教师进行正确、规范的操作示范。

  例如,必修课“因特网信息的查找”和“文件的下载”这两节的教学,笔者组织学生自己来讲授各种搜索的技巧,学生的学习热情比由教师来讲授时更高,而教师同时也从学生的讲授中学习到一些新的知识。再如,必修课“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这一章,内容较为理论化且难于理解,笔者让学生在课前自学,并在该课的前一天提交“自修笔记”,“自修笔记”的内容不仅仅是本课内容的提炼,还包括自己的学习感想、欲与教师交流的其它问题等等,教师从学生的“自修笔记”中获得大量的信息,针对性地做好教学设计,同时“自修笔记”也成为教师与每一个学生进行教与学交流的载体。

  策略二:笔者认为,课堂作业是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最好是在共同完成了一堂课的知识点内容后,布置一些课堂作业,并规定是否完成课堂作业直接影响到学分的认定,以检验本课的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以此来督促学生认真地学习。

  教师要做到认真检查每个学生的每次作业,并在每次课前进行小结,提醒没有提交作业或做得不完善的学生注意,抽空补交或完善作业。当然,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确保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完成作业,否则作业就形同虚设,教师也很难量化每个学生的这一过程性的学习评价。

  学生的学习活动从三个维度解析:参与的态度、参与的广度、参与的深度,即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对教师预设的问题是否感兴趣;有多少学生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在主动地思考问题、提出或回答问题;有多少学生能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经历探究的过程后提出独特的见解。它直接折射出教师在本堂课教学设计的成败,以及教师的一贯教学评价机制对学生的正负面影响。

  三、教学评价的变化及策略

  笔者在此所提的教学评价仅包括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评价既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又与整个教学活动相伴随。它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要职责,一方面要对已经完成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情况做出判断,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判断的结果进行反馈,对教学活动给予指导和修正。

  新课程理念把对人的关注放到了首位,强调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将对学生的评价从过去单一的量性评价向量性、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即以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对于终结性评价是从过去至今教育教学实践领域中应用较广的评价方法,有着较为成熟的经验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新课程教学评价的重心应该是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时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同时,也要适度关注教师的行为,关注教师课堂行为对学生的“学”的价值,即“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策略一:笔者认为,学生是否配合完成教师的教学设计,除了教学设计本身的问题外,还需要设置一些具体的评价标准和奖励机制,作为学生学分认定的必要依据。

  例如,布置课堂作业,并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评价标准,如存盘的路径和文件名是否正确、是否有创意、设计是否合理等等。再如,设置一些课堂表现评价标准,如课堂上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热心帮助他人、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等等。

  但对于过程性评价,大部分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要执教数百名学生,要做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等方面,这需要教师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策略二:笔者认为,在设置过程性评价的评价内容时要把握好一个原则:在以反映学生本课学习状态为目标的基础上,所设计的评价内容能简则简之,操作方法如果能实现智能化的计算机管理则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否则,不仅加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而且也会使得所记录的资料失去其更大的价值。

  例如,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记录学生的考勤情况、作业是否上交,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的举手功能记录较快完成作业的学生学号等等。通过引入这些快捷且智能化的评价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帮助教师有效地管理学生的学习,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过程性评价这方面,到目前为止,笔者仍感觉是一个繁重的工作,尤其是每个周要批阅数百位学生的作业并做好电子档案记录。庆幸的是,据了解,用新技术支持教学(过程)的设计、互动分析与评价,进而支持教师及其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解放”教师的生产力,这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教学设计自动化技术、教学互动分析技术、教学自动测评技术与教育系统仿真技术这四个关键技术,一直是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

  策略三:笔者认为,每学期可设一次总结性评价的考核,内容形式视教学内容而定,可以是以考查综合应用能力的作品设计,也可以是笔试与操作相结合的形式。

  不论采用何种考核方式,笔者认为,最好是在课堂上完成,笔试时全年级统一时间考核。目的是尽量杜绝作弊的情况发生,并培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留意收集信息、归类整理信息的习惯。

  四、其它应重视的问题

  1、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不容置疑,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每一次学习,对学生而言是莫大的激励,而对于教师,无形中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合谐的人际关系,为往后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期以往,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仍存在着一种偏重认知、忽视情感的教育倾向。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其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交互功能、虚拟现实技术,在教材处理时采取角色扮演,巧妙提问等形式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其二,开展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在协作学习中,教师可以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与学生共同协调学习和工作,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教与学在和谐的共同合作的环境中更好地完成,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

  其三,建立网上社区。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校园网站,建立网上交流和学习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寻求高效的交流手段,激发不同背景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重社区成员情感交流和完美人性的培养。

  2、努力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源于以上新课程的三大变化,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出了更高的、更迫切的要求。这里的专业不仅仅指的是信息技术层面的,且指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

  信息技术教师最基本的工作是上好信息技术课。在目前的条件下,这不仅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上好课,更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能够独立制定具体的课程目标,独立设计教学计划,独立开发学习主题,独立完成学习评价。除此之外,信息技术教师还要具备基本的研究能力,这不仅仅是参加教学科研的要求,也是指导研究型学习,做好教学工作的要求。

  信息技术教师不能以任务繁重为由,忽略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在这个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作为这个学科的老师更应时刻注意自我提升,应该通过参加培训或者学习优秀案例等形式,深入学习新课标的理念、目标、实施和评价,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师生角色转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另外参加一些科研活动,培养教师们严谨、科学的作风和优秀的科学素养;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自觉地树立现代教育的信息观,自觉地将各种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应用于教学工作中,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不断提升和完善个人品质。

  总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需要我们每个人以积极的态度,开创信息技术课程精彩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李艺 .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M]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 蒋砾 .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若干思考[J] . 中国电化教育. 2005(4):56—58.

[3] 黄荣怀 . 关于教育技术学领域中的若干关键技术[J] . 中国电化教育. 2005(4):5—9.

[4] 吕贵香 .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生情交流的培养[J] . 中小学电教. 2005(3):38—40.

[5] 薛博,董玉崎,刘琳 .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一个质的个案研究[J] . 中国电化教育. 2005(3):20—23.


原文标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变化及对策 - 教育档客 jydoc.com
原文网址:http://www.jydoc.com/article/102713.html

frf

帖子数 : 37
注册日期 : 10-01-06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