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研究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324000) 包朝龙 姚春生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优势
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化学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在知识的呈现上表现为内容丰富,有视频、模拟动画、资料、网站等模块,能把知识内容以一种更灵活、更具变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占有大量的学习资源。
1.2在知识的生成上表现为克服了传统教学中轻过程重结果的毛病,它集声音、图像、文字、图形、数据、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手段为一体,教师可以选取网络中的丰富资源,利用科学史上著名实验或事例,经简化、设计,形成启发性的材料,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的发现思路,模拟科学家的发现过程,领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体验再发现的喜悦,从而受到感染和启发,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也可以模拟那些没法操作或具有危险性、以及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做出更好效果的实验,以达到深入浅出体验感悟的境界。1 3 多媒体信息技术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培养等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在认识和实践上产生了一些误区,主要有:
2.1 多媒体教学仅仅用于公开课或优质课评比,把教师授课是否用多媒体作为一项指标加分,而且不管该不该用,用得好不好,似乎教师授课不使用多媒体,就意味着教学方法陈旧,就算不得一堂好课,而在平时教学中则很少使用。
2.2 有的教师过多的使用多媒体,不管课堂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更不顾多媒体的出现是否在恰当的时机,一味的追求多媒体的效应,忘记了多媒体教学只能起辅助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结果事与愿违。
2.3 为了在课堂上创设情景,一些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制作课件上,整堂课基本上是由计算机操纵,教师只是个点击鼠标的“操纵员”,负责把事先设置好的程序一一展现出来,课堂上没有了生动活泼的气氛,教师无法展示灵活的教学方式,一节课下来甚至不用板书,不写一个字。这样,一堂课就成了“流水课”,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演变成“以电脑为中心”的教学,其结果是上课时师生“围着屏幕看”,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均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2.4 不用任何实物、仪器、药品,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完成”课堂演示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次次成功。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失去了实验的“过程”意义。
2 .5 一些教师在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时,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使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而无法专心于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其效果可想而知。
2.6 一味追求高科技,认为课件做得越高级,会的人越少越好,用一般PowerPoint等简单软件可完成的课件非要用其他更高级的软件,把课件搞成了多媒体展览,偏离了多媒体教学的初衷,忽略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重在“实用价值”,而非技术含量的高低这一根本点。
2.7 由于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是通过电脑系统的讨论平台来实现的,缺乏声音、肢体语言上的交流,客观上减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阻碍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体现。
3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3.1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整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呈现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和课型相结合,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3.1.1 创建最理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进入一种学习状态,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如在讲授新课前播放相应的资料,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感觉经验,让学生产生兴趣,或在学生动手做实验前,展示实验的标准操作步骤及仪器正确使用的资料,以供学生借鉴。
3.1.2 教学中应强调其辅助性,注意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教材,对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内容加以精选,如在授课过程中适时插播相应的资料,用于验证、归纳有关内容及现象;在教学内容讲完后,播放相应的资料,用于强化或补充有关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1.3 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实验则可以用多媒体来替代,如原子、分子结构、化学键的形成、晶体结构、有机分子的空间结构、反应机理、有毒有害的化学实验、错误实验操作及其后果(如浓硫酸稀释成稀硫酸、爆炸实验、倒吸现象等)、化工生产流程、大容量的教学内容。值得注意的是用多媒体模拟一些复杂的化学实验,虽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模拟实验无法全面体现化学实验的作用,不能以此取代化学实验,微观图景与宏观现象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进行简单的类比。
3.1.4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不应忽视传统的教学手段的作用,因为“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3.1.5 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内容呈现时还应注意要把握好恰当的教学节奏,给大多数的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笔记的时间,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与进度的需要给出相关的教学信息,按教学内容的顺序逐项制作,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2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整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使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场所是课堂,新课程理念下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倡导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投身到社会生活当中,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吸取新鲜信息,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整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2.1 教师要清楚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已经从前台走到后台,成为学生的支持者和帮助者,而学习者本身、学习的伙伴、虚拟教师等则成为新型的教师。学生已经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者和积极的合作者。所以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教师的传授。
3.2.2 新理念下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探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方式。
3.2.3 对一些具体的学习内容来说,个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对于有些需要研究、参与、合作、探究的内容和主题就必须采取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这样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2.4 教师不仅要把眼光放在教科书上更重要的是应充分利用社会的丰富的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软件、实验室以及工厂、农村、科研所、电视节目、高等院校等。把这些丰富的学习资源有选择地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创造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3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整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大量使用,直接导致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师由传统的管理者和解释者的地位转变为整个群体学习过程中的设计者、协作者、技术助理、帮助者,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就必须与时俱进。
3.3.1 尽可能地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题的多种情境,如可利用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创设学习情景;在有关“元素”的教学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元素含量表;在有关“化学材料”的教学中,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以及各种现代新材料的图片或实物;在有关环境污染造成危害的教学中可用影像或图片资料,甚至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和启发性的问题来设置学习情景。
3.3.2 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多媒体信息技术发挥最佳教学效果,同时,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使多媒体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3.3.3 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借助网络等教学手段,尽可能地将知识结论还原为生动活泼的知识生成过程。
3.3.4 教师应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的学习模式。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如“问题——实验——研究——交流——总结——练习”,让学生在计算机的支持下自己去探索、思考。
3.4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整合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建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的整合,应注意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要自然的结合,明确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统筹整理,展示应用知识的过程和成果,实现师生间的交流,实现有效教学,讲究互动与感情的交流,这不仅体现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更体现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参与,使鼠标逐步替代了教鞭,学生与计算机屏幕间的无声交流却渐渐割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直接沟通。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能从学生的眼神、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后快速做出相应的反应; 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语言、表情和手势中得到丰富而直接的信息。这种人际之间的交互在信息化时代遭到了威胁。而事实上,他们却常被证明是最为有效的交互方式!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合理地组织教学,确定发展目标,还需要设法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坚强的学习意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因此,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地寻求新的师生关系,达到互动方式的最佳整合。
原文标题: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研究 - 教育档客 jydoc.com
原文网址:http://www.jydoc.com/article/353915.html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优势
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化学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在知识的呈现上表现为内容丰富,有视频、模拟动画、资料、网站等模块,能把知识内容以一种更灵活、更具变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占有大量的学习资源。
1.2在知识的生成上表现为克服了传统教学中轻过程重结果的毛病,它集声音、图像、文字、图形、数据、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手段为一体,教师可以选取网络中的丰富资源,利用科学史上著名实验或事例,经简化、设计,形成启发性的材料,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的发现思路,模拟科学家的发现过程,领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体验再发现的喜悦,从而受到感染和启发,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也可以模拟那些没法操作或具有危险性、以及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做出更好效果的实验,以达到深入浅出体验感悟的境界。1 3 多媒体信息技术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培养等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在认识和实践上产生了一些误区,主要有:
2.1 多媒体教学仅仅用于公开课或优质课评比,把教师授课是否用多媒体作为一项指标加分,而且不管该不该用,用得好不好,似乎教师授课不使用多媒体,就意味着教学方法陈旧,就算不得一堂好课,而在平时教学中则很少使用。
2.2 有的教师过多的使用多媒体,不管课堂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更不顾多媒体的出现是否在恰当的时机,一味的追求多媒体的效应,忘记了多媒体教学只能起辅助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结果事与愿违。
2.3 为了在课堂上创设情景,一些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制作课件上,整堂课基本上是由计算机操纵,教师只是个点击鼠标的“操纵员”,负责把事先设置好的程序一一展现出来,课堂上没有了生动活泼的气氛,教师无法展示灵活的教学方式,一节课下来甚至不用板书,不写一个字。这样,一堂课就成了“流水课”,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演变成“以电脑为中心”的教学,其结果是上课时师生“围着屏幕看”,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均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2.4 不用任何实物、仪器、药品,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完成”课堂演示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次次成功。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失去了实验的“过程”意义。
2 .5 一些教师在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时,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使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而无法专心于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其效果可想而知。
2.6 一味追求高科技,认为课件做得越高级,会的人越少越好,用一般PowerPoint等简单软件可完成的课件非要用其他更高级的软件,把课件搞成了多媒体展览,偏离了多媒体教学的初衷,忽略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重在“实用价值”,而非技术含量的高低这一根本点。
2.7 由于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是通过电脑系统的讨论平台来实现的,缺乏声音、肢体语言上的交流,客观上减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阻碍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体现。
3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3.1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整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呈现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和课型相结合,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3.1.1 创建最理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进入一种学习状态,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如在讲授新课前播放相应的资料,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感觉经验,让学生产生兴趣,或在学生动手做实验前,展示实验的标准操作步骤及仪器正确使用的资料,以供学生借鉴。
3.1.2 教学中应强调其辅助性,注意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教材,对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内容加以精选,如在授课过程中适时插播相应的资料,用于验证、归纳有关内容及现象;在教学内容讲完后,播放相应的资料,用于强化或补充有关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1.3 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实验则可以用多媒体来替代,如原子、分子结构、化学键的形成、晶体结构、有机分子的空间结构、反应机理、有毒有害的化学实验、错误实验操作及其后果(如浓硫酸稀释成稀硫酸、爆炸实验、倒吸现象等)、化工生产流程、大容量的教学内容。值得注意的是用多媒体模拟一些复杂的化学实验,虽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模拟实验无法全面体现化学实验的作用,不能以此取代化学实验,微观图景与宏观现象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进行简单的类比。
3.1.4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不应忽视传统的教学手段的作用,因为“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3.1.5 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内容呈现时还应注意要把握好恰当的教学节奏,给大多数的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笔记的时间,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与进度的需要给出相关的教学信息,按教学内容的顺序逐项制作,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2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整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使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场所是课堂,新课程理念下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倡导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投身到社会生活当中,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吸取新鲜信息,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整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2.1 教师要清楚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已经从前台走到后台,成为学生的支持者和帮助者,而学习者本身、学习的伙伴、虚拟教师等则成为新型的教师。学生已经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者和积极的合作者。所以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教师的传授。
3.2.2 新理念下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探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方式。
3.2.3 对一些具体的学习内容来说,个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对于有些需要研究、参与、合作、探究的内容和主题就必须采取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这样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2.4 教师不仅要把眼光放在教科书上更重要的是应充分利用社会的丰富的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软件、实验室以及工厂、农村、科研所、电视节目、高等院校等。把这些丰富的学习资源有选择地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创造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3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整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大量使用,直接导致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师由传统的管理者和解释者的地位转变为整个群体学习过程中的设计者、协作者、技术助理、帮助者,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就必须与时俱进。
3.3.1 尽可能地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题的多种情境,如可利用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创设学习情景;在有关“元素”的教学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元素含量表;在有关“化学材料”的教学中,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以及各种现代新材料的图片或实物;在有关环境污染造成危害的教学中可用影像或图片资料,甚至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和启发性的问题来设置学习情景。
3.3.2 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多媒体信息技术发挥最佳教学效果,同时,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使多媒体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3.3.3 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借助网络等教学手段,尽可能地将知识结论还原为生动活泼的知识生成过程。
3.3.4 教师应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的学习模式。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如“问题——实验——研究——交流——总结——练习”,让学生在计算机的支持下自己去探索、思考。
3.4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整合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建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的整合,应注意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要自然的结合,明确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统筹整理,展示应用知识的过程和成果,实现师生间的交流,实现有效教学,讲究互动与感情的交流,这不仅体现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更体现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参与,使鼠标逐步替代了教鞭,学生与计算机屏幕间的无声交流却渐渐割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直接沟通。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能从学生的眼神、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后快速做出相应的反应; 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语言、表情和手势中得到丰富而直接的信息。这种人际之间的交互在信息化时代遭到了威胁。而事实上,他们却常被证明是最为有效的交互方式!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合理地组织教学,确定发展目标,还需要设法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坚强的学习意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因此,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地寻求新的师生关系,达到互动方式的最佳整合。
原文标题: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研究 - 教育档客 jydoc.com
原文网址:http://www.jydoc.com/article/353915.html
frf- 帖子数 : 37
注册日期 : 10-01-06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