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考

向下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考 Empty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考

帖子  frf 周三 6 一月 2010 - 21:38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考
作者:张志鹏


摘要: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几年了,教师也接受了新课程改革的相关培训,并对课程改革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新课程改革本学年才真正展开,教材内容、教学大纲的要求等和以往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体会,以及自己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打算。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 学习评价

新课程改革是在过去20多年教育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刻反思与调整,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新课程更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观念,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跳出来,克服困难,解决存在的问题,尽快建构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一、新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障碍

新课程改革已属定局,但在实施中却面临不少困难与障碍。首先,新课程改革面临着改造旧人的痛苦,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其次,在新课程改革推进几年后的今天,应试教育作为特殊时代的产物,仍极具影响力,使教师无法摆脱这一旋涡。考分仍然是学生升学的最主要指标,考分仍然是教育管理和社会评价的主要指标,以考试成绩论好坏,仍是当今社会对学生、教师进行评价的最主要标准。因此,在当今升学标准与社会评价体系下,新课程改革困难重重。最后,信息技术通常不是中考科目,被视为副科,得不到足够重视。课外学生很难有时间开展活动,进行补习和提高。

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要完成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观念与角色。教师要积极投身到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去,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大胆创新以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要求。传统教学下,信息技术普遍重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教师主要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学生的管理者、教书匠的角色。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注重“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形式主要有小组活动、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帮助者、促进者、指导者。

2、教学方法的转变。传统教学下,信息技术课主要以教师讲解与演示和学生练习强化为主的学习模式,任务驱动、问题导学、教师辅导是主要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变传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察和反思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建设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结合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现实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感受;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3、评价方法的转变。传统模式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多以学习结果(通常是考试分数)为主,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体现不出学习过程的动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所谓的“公证性”。新课程改革后的评价形式多样,不仅有学习结果(包括终结性学习结果和阶段性学习结果)的评价,还有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能较全面和公证地评价学习。

4、合理处理教材。以往的教材,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难度较大,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难度有所降低,如第二章删除了二进制的学习内容,“存储单位”也列入拓展学习部分,第三章也去掉了“Internet的基本功能”和“接入Internet的基本方式”等。新教材中还增加了较多的实践、探究、交流、拓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堂课外学习提高。教师要在大纲的要求下,根据设备情况以及学生的基础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抓重点组织教学。

三、新课程改革后,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课程准确定位。初中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师授课时首先要把计算机定位成一个工具(学习、生活的辅助工具),学生学习时重点要掌握计算机作为一个工具所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实践、探究、交流、拓展使学生的技能提高,同时使基本常识、概念得到加深与强化,同时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

2、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表面上看难度有所降低,更具开放性,教师教学中自由度更大,发挥的空间更广。但教师要根据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具体特点,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与调整,必要时还要补充教材以外的学习内容,组织好教学。教学内容不能太浅太容易,也不能太难太深,这样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前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讲各种数制以及各种数制间的转换,讲得学生不知所云。讲授这么难的内容,对初中学生来说,没有必要,学生也难以掌握,还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现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大多经历过计算机或相关专业的系统学习,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他们希望教出高水平的学生,因此总想把自己所掌握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这是极为错误的,如果这样,学生还用读高中、大学吗?同时又过于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容易造成教学内容过深过难,学生难以掌握,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现在市区大多数小学都开设了计算机课,学习过一些基础知识与技能,再加上现在多数中学生家庭里都有计算机(课堂调查95%以上),学生通过自学使自己的计算机基础有所提高,所以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定,太浅太容易学生就会 “吃不饱”,似乎是在浪费时间。

3、不要高估学生的基础。尽管学生现在接触和学习计算机的机会多了,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不尽人意。本学期初,本人在任教的初一6个班的信息技术课堂上的问答与测试表明,80%以上的学生不能准确说出26个英文字母在键盘上的准确位置;90%以上学生不能说出Backspace、Caps Lock、Num Lock、Shift、Insert等常用键的作用;30%以上的学生英文对照录入的速度低于40字母/分钟,中文对照录入速度低于10字/分钟。因此,在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抓好基本功的教学。

4、有效的备课。从表面上看,新课程改革后,教材难度较低,似乎教师的任务减轻了,但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首先,教师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担任的角色等方面转换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这一过程需要时间、需要教学实践与研究,需要总结与反复修正。其次,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几乎没有现成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可以照搬照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要由教师精心设计与准备。和以往相比,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远远加大了。

四、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构想与打算

为了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就应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本人在教学中正在或准备做以下尝试:

1、分层教学。本学期初对初一1~6班以课堂提问和问卷测评的形式,对学生的基本功进行统计,把每班学生分成两大类。基础较好,对学习计算机有较高兴趣,学习积极、思维活跃的划为A类,其他划为B类。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保证教学内容涵盖教材所有内容,基本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同时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补充教学内容和任务,以满足A类学生的学习。这种分类是不公开的,教师自己掌握,而且是动态的。

2、建立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网站,尝试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在课程整合方面的优势,建立与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紧密相扣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站,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素材、课堂教学的教案提纲、探究学习的问题与任务、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希望这种开放的学习方式能在分层教学、完成学习任务、提高综合技能、德育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3、建立信息技术学习园地。在电脑室建立信息技术学习园地,主要用于:一、展示计算机操作与应用的小技巧。每节课上课前,学生轮流把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计算机操作与应用小技巧以书面的形式准备好并向大家宣读,教师适当把关,筛选后张贴在学习园地。二、问题与解答。学生把学习及应用计算机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课堂上以书面形式提出来,由学生或教师解答,整理后张贴在学习园地。学生通过学习园地可以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4、加强培优补差工作。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我校比较重视培优工作,抓得比较紧,在近两年的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大赛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却关注不足,以致于这部分学生逐渐掉队了,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我觉得,采取措施对这部分学生补习,使他们迎头赶上,对他们树立自信,学习其他科目乃至今后的学习非常重要。争取培优补差两手抓,把工作落到实处。

5、调整教学内容。本人认为,对于一些基本技能要硬抓到底,所以适当增加时间让学生练习中英文打字,熟练操作键盘,提高录入速度。另外,计算机作为一个基本的学习工具,学生就要掌握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把“管理计算机中的文件”、“网上查找信息”、“网上下载信息”作为重点内容,详讲多练,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根据情况,如果时间充分的话,准备适当补充常见工具软件的使用等部分的内容。

6、“自助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自助教育”,主要包括:一、教会学生使用系统或软件的帮助自主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例如Windows操作系统、IE、Office系列软件等都有比较详细、明了易懂的帮助系统,学生可以自学解决疑难问题;二、利用网络优势,到网络中去搜索资源,寻求解决问题和困难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以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少走弯路,少浪费时间。

五、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困惑

新课程改革的愿望很好,但在实际教学中操作起来却较难,困惑颇多。

1、教学内容的取舍较难,教学难度不好把握,尤其是拓展、探究部分,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2、新课程理念下,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性,活动的形式较多,费时较多,有时教师难以控制。活动的开展常常受到资金、场地、设备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同时,又对“双基”教学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难以兼顾。

3、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活动受限。在现有条件下,很难完全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教学,教学理念、教学资源、资金、设备条件、升学考试制度、家长对现有教育的理解等都会使师生的活动受到限制。现有升学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旧是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师生被牵着鼻子走。

4、网络作为当今最常用的获取“无限量” 信息的资源库,为什么学生却不能很好地用好它?多数学生一进入网络,第一眼关注的就是聊天、玩游戏……?学生在使用网络时,教师常心存不安。网络虽好,却给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带来这么多麻烦?

5、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学生发展。为何现实中科目还有主次之分?还被人为地赋于不同的学科系数?教师是不是有点儿自欺欺人?

六、结束语

牢骚也好,困难也罢,新课程改革将继续下去。和其他改革与教学实践一样,新课程改革需要观念支持,理论探索,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反复修正才能逐步完善。因此,一线的教师要大胆实践,不要过分担心失败以及个人得失,实践本身就可能失败。同时还要注意校际之间、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参与文献:

1、郭思乐,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教育研究》,2002,3期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魏国栋 吕达,《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

4、魏国栋 吕达,《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

5、魏国栋 吕达,《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和教师培训》,人民教育出版社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大

frf

帖子数 : 37
注册日期 : 10-01-06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