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能力型试题特点辨析与解题指导
高考物理能力型试题特点辨析与解题指导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2002年高考物理试题特点和考生解题情况的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即如何更加准确地把握高考物理试题的特点和命题趋势,揭示高考物理试题的解题规律,以加强考前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文章以《2003年考试说明》为依据将高考物理能力型试题分成一般性试题、设计性实验题、信息题三大部分。一般性试题根据解题一般过程将其特点分为条件模糊性、策略多样性、结论多元性、知识综合性四部分。信息题则从材料信息化、信息量、物理模型的构建三个方面进行解题指导。设计性实验题主要从实验的基础、实验的核心和实验的途径三方面进行阐述。
问题提出: 2002年全国各地高考物理试题在遵循高考改革的总原则及《考试说明》的基础上,保持稳定,继续注重基础知识,加强能力考查,进一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考查考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获取新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2003年的《考试说明》更加明确提出高考物理命题要本着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为原则。可见试题突出开放性、设计性和信息化的特点是改革的趋势,“能力”两个字是高考试题的核心。但在答卷中也反映出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不深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偏低;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差;实验能力还需要大大加强。本文着重以试题所创设的背景模型和考查目的为依据从一般性试题、信息题、实验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一般性试题
一般性试题实际上是传统试题在新的社会形势、人才观念的要求下而进行改革的产物。如果说传统物理试题中物理概念、规律跟所求解的问题发生直接对接的话,那么改革后的试题就不存在这种直接性,从试题的物理背景、研究对象、运动过程和状态到题目结论都可能需要学生进行理解、推理、辨析、抽象和综合后才能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模型。这类试题常被称为“常规性试题”,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条件模糊性
这种类型的考题是给定结论来探求满足结论的条件,而满足结论的条件可能有多余或暂缺或隐含不明确,使学生抓不住关键,无从下手。这类题常以基本知识为背景加以设计而成,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归纳探索能力。
例1、(96全国)一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4米/秒,1秒钟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米/秒。在这1秒钟内该物体的( )。
(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米 (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米
(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米/秒2 (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米/秒2
分析:题目中有“速度大小”和“可能”几个关键词,这隐含着题目只告诉我们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还要考虑方向。这要求考生充分理解“速度”这一物理量的完整含义,从中领会出解题思路。本题选AD。
解题指导: 要重视题设条件在解题中的作用和地位。
第一,剔除多余条件,防止走入解题的歧途。这就要求考生对概念要理解充分,对规律运用要恰当熟练。
第二,要既不盲从也不掉以轻心,凡是大小和方向连同考虑的物理量(矢量和部分标量,如磁通量),要知其一,还要知其二,全面思考;对减速,追及相遇问题,题设的运动学量应推敲其客观性和可行性,要全局思考;圆周运动、波动问题,应周密思考其周期性特征,把握题设条件;透镜成象的放大缩小、实象与虚象,都要完整地思考。一句话,用“可能”理念充分认识题设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题设中的隐含条件,这样才能展开广泛的思维。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因为有很多物理条件都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找到,或可由特殊的数学运算技巧避开,或能从题中的习惯用语中寻找到。
2、方法多样性
这种类型的考题要求学生依据题目提供的题设信息,寻找切合实际的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具体表现为一题多解,主要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逻辑结构网络的内化程度,考查学生在思维上的敏捷性、探究性、创造性和简约性。
例2、(98全国)一段凹槽A倒扣在水平长木板C上,槽内有一小物块B,它到槽两侧的距离均为L/2,如图所示。木板位于光滑水平的桌面上,槽与木板间的摩擦不计,小物块与木板间的摩擦系数为μ.A、B、C三者质量相等,原来都静止.现使槽A以大小为V0的初速向右运动,已知V0< 。当A和B发生碰撞时,两者速度互换。求从A、B发生第一次碰撞到第二次碰撞的时间内,木板C运动的路程.
分析:
解法一:(用动能定理)A与B刚发生第一次碰撞后,A停下不动,B以初速向右运动.由于摩擦,B向右作匀减速运动,而C向右作匀加速运动,两者速率逐渐接近.设B、C达到相同速度v1时B移动的路程为s1.设A、B、C质量皆为m,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0=2mv1 ①
由动能定理关系,得 ②
由①得V1= ,代人②式,得
根据条件V0< ,得 ③
可见,在B、C达到相同速度v1时,B尚未与A发生第二次碰撞.B与C一起将以v1向右匀速运动一段距离(L-S1)后才与A发生第二次碰撞.设C的速度从零变到v1的过程中,C的路程为s2.由功能关系,得 ④
解得
因此在第一次到第二次碰撞间C的路程为 ⑤
解法二:(用功能原理) mv0=2mv1 故 V1=
&
问题提出: 2002年全国各地高考物理试题在遵循高考改革的总原则及《考试说明》的基础上,保持稳定,继续注重基础知识,加强能力考查,进一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考查考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获取新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2003年的《考试说明》更加明确提出高考物理命题要本着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为原则。可见试题突出开放性、设计性和信息化的特点是改革的趋势,“能力”两个字是高考试题的核心。但在答卷中也反映出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不深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偏低;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差;实验能力还需要大大加强。本文着重以试题所创设的背景模型和考查目的为依据从一般性试题、信息题、实验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一般性试题
一般性试题实际上是传统试题在新的社会形势、人才观念的要求下而进行改革的产物。如果说传统物理试题中物理概念、规律跟所求解的问题发生直接对接的话,那么改革后的试题就不存在这种直接性,从试题的物理背景、研究对象、运动过程和状态到题目结论都可能需要学生进行理解、推理、辨析、抽象和综合后才能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模型。这类试题常被称为“常规性试题”,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条件模糊性
这种类型的考题是给定结论来探求满足结论的条件,而满足结论的条件可能有多余或暂缺或隐含不明确,使学生抓不住关键,无从下手。这类题常以基本知识为背景加以设计而成,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归纳探索能力。
例1、(96全国)一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4米/秒,1秒钟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米/秒。在这1秒钟内该物体的( )。
(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米 (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米
(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米/秒2 (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米/秒2
分析:题目中有“速度大小”和“可能”几个关键词,这隐含着题目只告诉我们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还要考虑方向。这要求考生充分理解“速度”这一物理量的完整含义,从中领会出解题思路。本题选AD。
解题指导: 要重视题设条件在解题中的作用和地位。
第一,剔除多余条件,防止走入解题的歧途。这就要求考生对概念要理解充分,对规律运用要恰当熟练。
第二,要既不盲从也不掉以轻心,凡是大小和方向连同考虑的物理量(矢量和部分标量,如磁通量),要知其一,还要知其二,全面思考;对减速,追及相遇问题,题设的运动学量应推敲其客观性和可行性,要全局思考;圆周运动、波动问题,应周密思考其周期性特征,把握题设条件;透镜成象的放大缩小、实象与虚象,都要完整地思考。一句话,用“可能”理念充分认识题设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题设中的隐含条件,这样才能展开广泛的思维。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因为有很多物理条件都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找到,或可由特殊的数学运算技巧避开,或能从题中的习惯用语中寻找到。
2、方法多样性
这种类型的考题要求学生依据题目提供的题设信息,寻找切合实际的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具体表现为一题多解,主要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逻辑结构网络的内化程度,考查学生在思维上的敏捷性、探究性、创造性和简约性。
例2、(98全国)一段凹槽A倒扣在水平长木板C上,槽内有一小物块B,它到槽两侧的距离均为L/2,如图所示。木板位于光滑水平的桌面上,槽与木板间的摩擦不计,小物块与木板间的摩擦系数为μ.A、B、C三者质量相等,原来都静止.现使槽A以大小为V0的初速向右运动,已知V0< 。当A和B发生碰撞时,两者速度互换。求从A、B发生第一次碰撞到第二次碰撞的时间内,木板C运动的路程.
分析:
解法一:(用动能定理)A与B刚发生第一次碰撞后,A停下不动,B以初速向右运动.由于摩擦,B向右作匀减速运动,而C向右作匀加速运动,两者速率逐渐接近.设B、C达到相同速度v1时B移动的路程为s1.设A、B、C质量皆为m,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0=2mv1 ①
由动能定理关系,得 ②
由①得V1= ,代人②式,得
根据条件V0< ,得 ③
可见,在B、C达到相同速度v1时,B尚未与A发生第二次碰撞.B与C一起将以v1向右匀速运动一段距离(L-S1)后才与A发生第二次碰撞.设C的速度从零变到v1的过程中,C的路程为s2.由功能关系,得 ④
解得
因此在第一次到第二次碰撞间C的路程为 ⑤
解法二:(用功能原理) mv0=2mv1 故 V1=
&
冥月- 帖子数 : 50
注册日期 : 09-11-26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