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再论高中数学《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

向下

再论高中数学《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 Empty 再论高中数学《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

帖子  数学教师 周二 22 十二月 2009 - 23:30

再论高中数学《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
何湘常



[内容简介]:本文论述了在柳钢一中实验了二年的《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的效果及操作,是实际教学中的总结。



[关健词]:问题系统 高中数学 实验



 一、实验介绍:
  中学数学《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实验》是一项关于教育思想、教材、教法及课堂结构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实验,其基本理论是全面落实数学问题系统、目标与检测、自学、情感等四个因素,以扩展数学习题的功能,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内在功能,其指导思想是把统编教材转化为一个科学的、生动的、富有启发性和导向性的问题系统组成的、符合该年龄段中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水平、直接为教与学服务的实验教材,并由此去转变规范教与学的方法,优化数学教学的基本因素,把数学教学变成数学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活动结果(知识)的教学,实现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负担轻,速度快,容量大,效果好”的教学目标。本实验是由柳州地区高中、柳州铁路局一中、柳州钢铁公司一中和柳州教育学院(王为民教授)在1994年8月共同研究决定,在这四校进行此实验, 教学改革实验的中心问题是教材建设问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问题,因此,我们四校联合并编写了一套高一的《代数》和《立体几何》教案本,在第一年的教改实验中,我们就这套教案本进行了多次的研究教学和观摩教学活动,并把教案本的使用方法传给了高95年级,我校有两个班参加了此项实验,实验的效果颇大,学生和教师都很适应这种教学方法。由于高二要进行会考,加之学校之间学生素质相差太大,有些学校提出实验暂缓进行到高二年级,先在高一年级反复实验几年再说,因此我校高中数学教研组的老师在王为民教授的大力支持下,继续进行此实验,我们编写了高二数学《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教案本(代数本),并且印刷出来,学生和教师人手一本。在两年的实验中,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很大提高,这得益于实验充分发挥了教与学的内在功能。

  二、教案本与问题系统引导教学
  现行高考的知识点取于教材,但题型及解题方法在教材中是难见的,就是说对教材全部熟练,高考不一定得到好的成绩,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就是针对这个脱节而进行的。实验所编教案本的使用离不开教材,因为教材的解题方法和定义是绝对权威的,而我们所编的教案本是把每节课都问题化,以学生为主体,个个问题让学生动笔动脑,教师只对学生作引导,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且对学生的负担和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减轻和减少。下面就我校在高二年级(94级)进行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的实验教材(即教案本)作出介绍。因在第一学年实验中,实验教师对教案的一些不足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如:<基础知识复习>, 这课前问题是以填空题出现最好;大题和难题要加一些解答过程;选题量可多而易;……等,在教材编写中,第五章——不等式就当今数学热点问题加入了不等式证明的放缩法和换元法,还加入了柯西不等式的应用,并列举了一些应用题。在数列这章教材中,相应侧重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混合求和运算,增加了简单的递推数列。在极限这一教学单元中,强调了极限的四则运算,对形如: 

(ap、bq不为零,p、 q为整数)

  

Lim an - bn

n→∞ an + bn (a、b为正数,且不为1)

  这两种极限的运算和讨论作了详细的介绍并补充了习题训练。对数学归纳法的证明以填空形式为主,训练当n=k+1(k∈N)的题型, 并又增加了归纳猜想和证明。在第八章中对复数与《解析几何》的联系作重点详编,复数的模的运算公式,如:

  |z|2= z·z, |z1|·|z2|=|z1z2|,

|z1 + z2|2 + |z1 - z2|2= 2(|z1|2 + |z2|2)

||z1| - |z2||≤|z1 ± z2|≤|z1| + |z2|

进行系统分析和运用。第九章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中主要是开拓视野,用活两个基本原理,题型多而量少。

  我们编写的教案本要求全面地贴近学生和教师的,是为高考而编写的,如92年高考题中有一题是归纳猜想,教材(课本)中是找不到这种题型的,教案本中就要有这类题型的,并且这种教案本是人手一册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能增加容量,课前又能作预习辅导材料,课后又能作习题本。

  以下介绍九五年十月二十日在我校举办的一次全市性关于高中数学《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实验》一节研讨课,就教案本在实验教学中的特色可“窥见一斑”,并请教于数学界的专家同仁。  课题:“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和公式<一>”(高中《代数》 下册P35)

  研讨课题: 如何使用实验教材引导学生系统自我学习、探索、 发现和概括?

  教学过程: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实验教材《数列》 第一章的第五课“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公式”,先看学习提要和问题(一)的两个问题;(5分钟)

   《学习提要》

  1、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和公式有哪两个形式?是如何导出的?

  2、如何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公式解题?

  [评述]: 实验教学每节课开始,均以问题形式给出教学目标, 提出学习任务,重点和关键,以利教与学的导向。

  问题<一>:

  1、在等差数列{an}中,若自然数n、m、p、q,n+m=p+q,则

an、am、ap、aq有关系:(an+am=ap+aq)

 2、如何计算 1+2+3+…+100=( )

  [评述]: 问题<一>为迁移性问题,为引进学习新知识作铺垫, 起温故知新作用;如题1,为说明a1+an=a2+an-1=…,题2则是推导等差数列Sn的方法原型。

  (教师):接下去,同学们看问题<二>与<三>中公式的推导部分。(10分钟)

  问题<二>:

  1、如何计算4+5+6+7+8+9+10=?

2、在等差数列{an}中,如果记Sn=a1+a2+…an, 称Sn为等差数列{an}的前n项的和,问Sn具有怎样的表达式? 即Sn=?

  问题<三>:

  1、试用下面竖式计算题1中七个数的和:

    S7= 4 + 5 + 6 + 7 + 8 + 9 + 10

+) S7=10 + 9 + 8 + 7 + 6 + 5 + 4

2S7=(4+10)+( )+( )+( )+( )+( )+( )

=(7)×14

∴ S7=7×14/2 = ______

2、一般地,设有等差数列a1、a2、…an,它的前n项的和为Sn=a1+a2+…an

    仿上题列竖式:

    Sn=a1+a2+…an

+) Sn=an+an-1+…a2+a1

2Sn=( )+( ) +… +(  )+(  )

    ∵ a1+an=a2+ ( )=……

    ∴ 2Sn=n·(a1+an)

  由此得到等差数列{an}的前n 项和公式:

   



  公式⑴求Sn需知_____________三个条件,再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___代入上式,得到等差数列Sn的另一形式:

    





  这里求Sn要知三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叫学生:<1> 、写出公式⑴、⑵; <2>、 用语言表达推导公式的方法;<3>、应用公式求Sn的方法需知三个条件。

  [评述]:两个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 逐渐掌握数列的求和公式,这些公式推导的问题都由学生自已动笔写,加强印象,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教师只能强调重点和关键。

  教师组织学生研究讨论例1、例2。(8分钟)

  例1、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下面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2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多少支铅笔?

解: V形架上各层的铅笔数组成_____数列;记为{an},其中a1=____, an=____, n=_____;

∴ Sn=__________=________.

答: 这个V形架上共放铅笔___支。

  例2、求集合M={m| m=7n, n∈N,且m<100}的元素个数,并求这些元素的和。

解: ∵ m=7n<100, ∴ n<100/7≈14.27

又 n∈N, ∴ n= ____, 即集合M中的元素共有(14)个,将它们从小到大列出,得:

   7,7×2,7×3,……,7×14;

  这个数列是_____数列,记为{an},其中a1=___, an=___, n=__,

∴ Sn=______= _______.

[评述]: 这是一组及时性反馈练习,有帮助引导思维作用,老师不用抄题、讲解,学生直接解答,师生只研究讨论解题的关键步骤——:(1)等差数列的判定;(2)如何找出三个已知条件a1、an、n? (3) 解答的规范表述方式。

  (教师): 下面同学们做练习<四>,老师巡视,进行辅导、 指导和了解学生解答情况,并叫部分学生到黑板抄写自己的解答。(17分钟)

  问题<四>:

  1、求等差数列13,15,17,……81的各项的和。

解: 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记为____,其中: a1=____, an=____ d=____, 则得 n= _____.

∴ Sn= _________= __________.

答:  2、在正整数集合中有多少个三位数? 求它们的和。

解: 正整数集合中的三位数从小到大是:

   100,101,102,……,______。

  这是一个_____数列,其中 a1=____, an=____, d=____,

所以 n= Sn=

3、某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an=3n-2, 求它的前n项的和的公式。

解: (略)

  4、求自然数n, 使2·22·23……2n=(1/2)21

解: (略)

  5、若等差数列a, b, 5a, 7,……,c各项之和是2500,求a, b,c.

[分析]: 解答等差数列问题需要知识几个已知条件,这里已知:

   Sn=2500,尚缺几个条件。

解: ∵ a, b, 5a成等差数列,∴ b=_____=3a, ……(1)

又∵b, 5a, 7成等差数列,∴ 5a=____= (b+7)/2 ……(2)

  由(1)、(2)得 a=____, d=_____.

代入 Sn 和 c=an 中求n、c.

答:

[评述]: 这是一组巩固、强化知识技能的练习, 有些题从统编教材外补充的,在这里又一次充分显示实验教材既是教师教案,又是学生练习册的优势,课堂上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板书、提问、讲解、笔记等,使实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负担轻,高速高效的特点。

  教师与学生共同对黑板上解答的科学性、规范性作订正,并研究问题<五>中的题1。 (5分钟)

  问题<五>

  1、证明:如果一个数列的前n项的和公式是一个关于n的一元二次函数,且无常数项,那么,这个数列为等差数列。(略)

  2、……(略)

  最后,教师叫学生就《学习提要》的问题作小结,并布置课外作业。

  [评述]: 问题<五>是综合性问题,有引向高深层次的作用,最后的小结是对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标程度的检测。

  三、实验操作情况:

  高中数学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的实验在我年级(94级)实验两年以来,主要是如何用好教案本,它不同于复习资料,也不同于教材(课本),我们是这样使用它的:

  <1>课前把它当预习本,要求每个学生阅读教材后, 能正确填写教案本中的复习和概念的填空,并适当抽查学生的进度,如遇难题可暂停等到上课时再做。事实上,两个实验班的学生有许多超前了2至3课,如(1) 班的凌小平、陈洪,(2)班的黄超梅、黄静等,有了课前预习, 课堂教学就非常顺利且效果良好,并使课堂气氛活跃。

  <2>课堂中把它当作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课堂练习, 教师课前熟悉这节课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并要有节制地穿插一些相关内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其味无穷;但又不超过教案本的内容,否则会造成误为数学深奥无比。以问题系统引导为主,围绕教育实验目的,使教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3>课后把它当作练习本,因为课堂中不一定把每节课处理完, 有些题型在进行系统训练时,插入的各种题型可能较多,也可能是本节课内容多,总之,教案本后有一些习题是留给学生课后去作的;所以,它是课后的练习本。

  实验我们进行到了高二年级,已受到各校的关注,特别是王为民教授,多次来我校指点实验,除提出不同意见外,还在我校实验班进行了多次指导教学,并组织实验的研究教学活动,邀请柳州地区高中、柳铁一中、柳铁二中、市三中的教师到我校进行了一次观摩教学,各校教师对我们的实验热情作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高二年级的实验工作,我校校长刘卓琳、地高校长候代忠、柳铁一中教导主任朱克宁等,对我们的实验教学作了具体的指示,并希望我们继续下去。

  四、实验总结:

  实验进行的两年中,取得了相当满意的效果,这当然也取夺于我校学生有良好的素质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效果在以下两方面:

  <1>减轻了教师的负担。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的实验, 主要引导了学生的自觉学习习惯,因为每节课都要学生预习,学生只有预先阅读教材后,才能正确填写教案本,填写完教案本后,等于做完课本中的容易练习,这样,一节课后,有许多练习可以不必作了,而我在实验班布置作业以教案本的少量练习为主,对教材中的习题让学生自己去做,如果学生已经会了,就可以不必去做了,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就必须多加强教材习题训练,否则,他的考试成绩就差。这样,有了教案本,我的备课工作量减少了,作业批改量也减少了许多(有时没有)。

  <2>成绩提高幅度大。

  我校平时测验是用南宁二中的测试卷,在单元测验中,竞有许多人次能得满分,这是我这几年教学中,少有遇见。在96年5月的段考中, 我校是用某重点中学的段考试卷,考试内容是复数,下面是此校段考情况:

 



从上表中可看出,实验班的成绩大大超过重点校的成绩。这样的成绩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总之,我们认为,这两个实验班的成绩与实验的效果是必然的。

  五、实验的发展

  有人说,高三年级是关键的一年,弄不好会搞砸的,别前功尽弃了;现在已进入高三年级,高三年级虽不同高一、高二年级有那么多新课程,但我们已作好了继续实验的准备,相应编好了高三教学用的数学专题讲座。只要实验对我们有利,对教学有利,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我们就把它坚持下去,毛主席说过: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实验,我校领导和教师大力支持,只要我们有恒心,有信心,我们的实验就会成功的。

数学教师

帖子数 : 56
注册日期 : 09-12-22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