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不用“媒体”一样精彩

向下

不用“媒体”一样精彩 Empty 不用“媒体”一样精彩

帖子  王虎 周一 21 十二月 2009 - 19:11

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经历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再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因此,不少教师都借助多媒体,将教材中静态的内容动态呈现。然而农村大部分学校教学条件还很落后,许多学校连幻灯机都没有,更别说多媒体了。可以说,多媒体教学尚属“贵族消费”,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只能是“望洋兴叹”。所以,在偏僻、落后的农村小学,要用好新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应立足本地,根据具体的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笔者最近参加了一些片区的教学研讨活动,听了不少教师的探讨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没有多媒体的课也同样精彩。现将“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教学整理如下,与大家一同分享。
  
  一、生活入手——引出课题
  
  师(手中拿着纸牌):这张纸牌是什么形状的?一副纸牌呢?
  生1:一张纸牌是长方形,一副纸牌是长方体。
  师: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生:牙膏盒、化妆品盒、粉笔盒、冰箱……
  师:你们觉得长方体有什么特点?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的特征还是有所了解的,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研究长方体。
  [评析:教师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即“纸牌”入手,从平面到立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从直观上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建立了长方体的表象,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二、实物感知——形成表象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请同学们拿出长方体模型(事先准备好),先摸一摸,再想一想你们摸的平平的部分叫什么?
  生:面。
  师:再用手摸摸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的这一条共有的边,它叫什么呢?
  生1:边。
  生2:线段。
  ……
  师: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棱”。同学们用手摸一摸自己带来的长方体的棱,再用手摸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生:有一个点。
  师: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评析:借助教具、学具,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学生触摸长方体实物,从整体上观察长方体,直接感知长方体有面、棱和顶点三个要素,为进一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做好准备。]
  
  三、动手实践——加深理解
  
  1.探究长方体的面的特征。(课前要求学生自备如牙膏盒、化妆品盒等长方体物体,并为每组提供一个信封,里面装有长方形纸片)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研究长方体的面有哪些特点。先请每组同学选择1-2个想研究的长方体物体,然后采用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当然也可以用信封里的长方形纸片做一个长方体,看同学们能否发现长方体的面有哪些特征?待会儿每组派代表汇报你们的探究成果。
  师:哪组愿意先派代表来说说?
  生1:我们小组是把长方体纸盒剪开,得到六个面,通过面的比较得知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生2(展示作品):我们小组用信封里的长方形制作了一个长方体,发现只要挑选三组,每组两个相等的长方形就可以做成一个长方体了。
  生3:我们小组是用尺子测量出相对两个面的长与宽都是相等的,从而得到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这么多的办法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是相等的。
  师:现在,你们拿起自己的长方体进一步观察,看一看长方体的六个面各是什么形状?
  通过学生观察得出两种情况:一种是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板书:六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有四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书: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2.探究长方体的棱、顶点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长方体共有多少条棱?(12条)你是怎么数的?(引导学生数时,要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生1(拿出一个长方体):先数上面有4条,下面有4条,中间竖的有4条,一共有12条。
  生2:我是一组一组数的,相对的棱各有4条都是相等的,有3组,共12条。
  ……
  师:怎么证明相对的棱的长度是相等的?
  生3:我是通过测量发现的。
  生4:我是这样想的:长方体相对应的面相等,而这两个面是长方形,对边相等,所以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
  师: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证明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现在,再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长方体数一数,一个长方体共有多少个顶点?
  生:8个顶点。
 3.抽象概括总结特征。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探究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谁能较完整地说说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生答略,教师相机板书)
  [评析:改变以往教师包办的做法,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其在看、数、量、剪、拼、比、想等实践活动中,有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样,既凸显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及探究能力。]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小组合作,做长方体的框架)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和塑料拐角,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并讨论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
  师:谁愿意先来汇报第一个问题?
  生1:我们小组把12条棱分成3组,一样长的4条分为一组。
  师:谁来汇报第二个问题?
  生2:我们小组通过测量,发现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不相等。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真强,观察得也非常仔细。(结合长方体框架)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师再将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教师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放的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评析:通过让学生用小棒和塑料拐角,自己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这一实践活动,再现了长方体的表象,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与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时,教师注重在“变式”中理解,通过把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使学生真正理解了长、宽、高的含义。]
  
  四、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1.基本练习:P23第1、2题。
  2.综合练习:P23第3题。
  3.拓展练习(填一填):
  (1)把一个长、宽、高分别是16厘米、11厘米、7厘米的长方体,平均锯成两个小长方体。其中每个小长方体都有()个面、()条棱、()个顶点。
  (2)面积增加了()平方厘米。
  [评析: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空间观念又得以培养。尤其是第3题的变式拓展练习,让学生在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又培养了灵活应变的能力。]
  
  五、全课小结——总结升华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答略)
  
  总评:
  本节课求新存异,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教师仅用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和几件必需的教具、学具,没有多媒体的辅助,同样为大家呈现了一节较为精彩的课。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干。”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如能创造性地让学生动手操作、集体讨论,学习效果会更好。本节课在新知探究中,教师能立足实际,因陋就简,利用现有的教、学具,引领学生在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三个要素中,理解了长方体三要素的基本概念。再通过让学生看、摸、数、量、剪、比,甚至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长方体等丰富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亲历、感悟长方体的特征,使他们真正地理解了长方体的含义。正是这种简单的教学环节和简洁的教学方法,更充分地体现了该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与深刻的教学思想。更为重要的是,给学生呈现的是“满目葱绿”的课堂,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原文链接:http://www.shuxuejiaoshi.cn/html/skpk/skg/20090901/2615.html

王虎

帖子数 : 263
注册日期 : 09-12-01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