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案例研究

向下

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案例研究 Empty 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案例研究

帖子  牙齿 周二 15 十二月 2009 - 12:28

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进入21 世纪,我国进行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在这次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替代了长期使用的《体育教学大纲》。如果说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有什么区别的话,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放开,这是改变过去教学大纲统得过死的缺陷,课程标准在规定的课程理念和目标的基础上,使体育教师如何实施课程标准有了很大的自主权;其二是多样化,这是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一刀切的缺陷,使学校、体育教师在构建课程结构和选择教学内容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区域特点得到照顾,学校特色得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实现,这就是新课程的特色以及它的多元化特征赖于生存的土壤。

笔者通过深入基层学校的实地考察和访谈,对新课程标准下涌现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进行研究,归纳出5 种具有明显校本特色的课程模式。这5 种模式是:以“必修+ 选修”项目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以传统体育项目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以新兴体育项目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以大课间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以开发社区体育资源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尽管这些模式在这些学校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这些模式对其它具体学校而言未必是可行的,因为每所学校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同时,这些模式也难以概括全国各地、各校体育课程开发的所有实际情况,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模式将会为其他学校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提供思路和借鉴。限于篇幅,笔者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校本课程模式为案例进行研究。

1 体育校本课程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体育校本课程

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对本校学生体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在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体育资源的基础上,所设计的旨在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方案。

1.2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指导下,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体育资源,为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和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就是学校在国家制订的某一课程标准框架内“做自己的事情”,通过自行设计、量体裁衣,设计个性化课程的过程。它应该包括两大范围:一是国定课程、地定课程校本化、个性化的改造与实施,即学校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定课程、地定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特点和需要的过程;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在具体实施国定课程、地定课程的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创编的,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课程的过程。

2 课程模式及其生成方式

《现代汉语词典》写道:模式即“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范式”。由此可见,模式不是一般的具体存在形式,而是更具典型意义的、有代表性的存在物。除“典型性”外,模式还应是“简约的”。

从上述分析认为,课程模式就是典型的、以简约的方式表达的课程范式,这种课程范式具有特定的课程结构和特定的课程功能,与某类特定的教育条件相适应。从根本上讲,课程模式是一种具体模式,且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课程模式多样化是与课程模式的标准化、划一性相对应的。多样化意味着打破僵化的、单一的课程模式,突出课程模式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模式多样化不仅指各级各类学校课程应有不同,更主要的是指同类学校课程的多样化。因此,研究课程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多样的课程实践从理论上进行特征分析,合理归类,概括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课程范式,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适合某类特定教育环境的课程模式。

课程模式是如何生成的呢? 概言之,课程模式生成的方式有两种:即归纳式和演绎式。

归纳式是指模式生成者或发现者对丰富的课程实践进行归纳、整理,梳理出具有共性的有效经验,从而提出带有鲜明个性的模式主题和课程结构的模式生成方式。归纳式又分有两种,一种是描述解释型的,其特点是侧重于对课程实践的描述和解释;另一种是经验升华型的,其特点是侧重提炼和梳理。演绎式与归纳式相反,是指学者们依据某种理论并结合某类教育环境,首先提出明确的课程主张,然后确定主题,设计课程结构,最后形成模式。如“体育大课间”课程模式,就是在“落实学生每天1 小时体育锻炼”的思想下构建的。演绎性生成方式的关键,是模式构建者首先要有独特的课程主张,新的课程主张是演绎生成方式的出发点。

虽然课程模式的生成方式可分为归纳式和演绎式两类,但在现实的课程实践中,课程模式的构建往往要同时运用两种方式。

3 以体育大课间为特色的校本课程模式案例评析

此课程模式的代表学校为西安市第53 中学,开发特色为课堂内外一体化,校本课程方案的目标是落实每天1 小时体育活动,课程开发者为全校师生员工组成的共同体。

3.1 西安市第53 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背景西安市第53 中学是一所拥有40 余年历史的公办中学,位于西安市南郊,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毗邻,环境幽雅。作为国家课改实验学校,学校一直关注对学生素质提高与特长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身体素质及体育特长更为关注。学校于2002 年7 月承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校体育管理体制、课程建设、资源开发实验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下,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主体意识,个性发展,快乐教育”的指导思想,确定了本校体育课程模式,以此为契机,结合本校特点,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

3.2 西安市第53 中体育校本课程结构的确立与实施

3.2.1 从实际出发,确立体育校本课程结构

依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本校的具体实际,最终确定了本校的“三课二操一活动”的体育课程结构和“A + X + A”的体育课结构,并紧紧抓住“X”进行辐射和拓展。

“三课二操一活动”体育课程结构是:每周上三节各40 min 的体育课,每天一次40 min 的大课间操和一次5 min 的眼保健操;每周一节40 min 的课外体育活动。“A + X+ A”的体育课结构是每周三节体育课堂教学,其中两节是正常的按课程标准进行的体育课堂教学,另一节为体育特长课。

体育大课间活动,是本校体育课程的特色,在40 min 的大课间活动中,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广播操、自编操、韵律操和自己设计的24 种体育活动内容。24 个教学班由学校统一安排,科学轮换,并根据季节的变化,不断的调整形式和内容,使学生的身心得以调节,以便有充沛的精力走进课堂。

课外活动也是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的内容安排,以教授一些基本知识为基础,突出快乐为重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成立9 个体育兴趣小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参加,各兴趣小组都有专门老师对学生进行组织和管理,并和学生一起进行活动。

为了保证体育课程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聘请了省内数名体育专家为顾问,共同研究课程结构的确定、资金的投入、资源的开发、时间的调整等。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动员教师集资10 万元,改造硬化了操场,开辟了新的活动场地(绿茵体育乐园) ,使学校操场面积由3 771 m2 、人均2. 95 m2 分别增加到了5754 m2 、人均4.56m2 ,提高率达到64%。

自制体育器材多种。依据学校实际,参照相关资料,学校自行设计制作了“仰卧起坐器”、“转轮”等16 组共51 件体育器械,自制“121”健力器500 余个。另外,还根据一年四季的变化,发动学生自制沙包和其它小器材,增加了大小绳、键子、皮筋等健身器材,基本满足了体育课程的要求。

3.2.2 西安市第53 中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的初步成效

第一,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得以改变。通过对实验前、后学生体能素质测试结果的对比,结果表明,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有较为明显的改善,在形态、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经过两年的实践,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实验前相比,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人数由实验前的236 人,上升到实验后的393 人,提高了38 %。

第二,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培养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由于改革后体育活动形式新颖,项目丰富,运动量适中,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独特的、难以替代的作用。经过近两年的实验统计表明,学生在参加社会群体组织活动方法表现出较高的适应性、较强的竞争性及整体协作性。学生兴趣、情感、意志、能力、品质和性格在顽强的竞争中得到充分发展。此外,改革后的体育活动的多样性,亦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扮演“主人”的角色。如“攀岩”、“爬低网”、“跳大绳”、“跑步器”中,学生既是组织者,又是表演者,也是观众。各种不同角色的转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发了学生的潜力和天赋,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第三,全校教师科研水平得到提升。学校领导把体育课程改革作为全校工作的头等大事。为了切实做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学校组织各学科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班的学习,使教师明确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学校掀起了人人参与教育教学实验和科研工作的热潮,全校教师积极探索,先后撰写各类教研论文100 余篇,有力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

3.3 西安市第53 中体育校本课程模式的特点

第一,构建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体育课程体系。第53 中学实施的“三课二操一活动”的体育课程模式(简称“321”模式) ,把体育课、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第53 中学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构建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体育课程体系,该体系体现了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规定性和自主性相结合的现代课程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

第二,加强体育资源开发,凸显校本特色。为了确保每个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人人有活动场地,个个有活动项目,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因地制宜修建了1 000 多m2 的“快乐健身园地”,安装了“联合健身器”、“攀岩”、“拉力器”等15 项体育活动器械。在器材的设置上充分体现出“各尽所能,均可成功”的思想:拉力器配有不同重量,让力量大小不同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摸高架设置不同高度的铃铛,使不同身高的同学在努力跳起之后都能听到清脆的铃声⋯⋯。同时,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使学生了解各种体育器械的功能,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在各种机械旁树有标示牌,标明本练习的功能及安全提示,发挥体育隐性课程的作用。

3.4 西安市第53 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

第一,领导重视、科学组织是形成体育校本课程特色的关键。第53 中学的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实验工作,由校长负责组成实验领导小组,认真论证,确定“321”体育课程模式。为了确保实验扎实进行,取得成效而不流于形式,首先,学校表现出来的“一种暗示力和表现力”的引导下,一步步演化下去。

3 结语

体育教学无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达到这一复杂系统目标的道路更是千差万别,充满随机色彩,唯有坚持以序参量作为引领体育教学的主导力量,才能将体育教学引入更加丰富多彩、生机盎然、充满乐趣的、又是必然前进的(学生与教师都必然将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展) 奇妙旅程。

牙齿

帖子数 : 104
注册日期 : 09-12-10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