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的心理学思考
教师专业成长的心理学思考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是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不仅是专业发展的对象,更是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努力在专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1980年,《世界教育年报》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题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提出教师专业化的目标:其一,把教师视为社会职业分层中的一个阶层,专业化的目标是争取专业的地位与权力及力求集体向上流动。这种把教师发展放在整体社会结构中的分析是社会学者的研究取向。其二,把教师视为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专业工作者,专业化的目标是发展教师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这种以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为目标的取向应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视野来认识教师的专业成长。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是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自我认识、职业认同、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的变化发展过程,是专业自我、专业理想、职业体验的结合体。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心理学分析
1. 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个体基于现实的需要,对照专业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自己未来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是教师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个体心理的反映。是教师对照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根据社会赋予教师的特定要求,不断习得与教师相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精神追求,是努力实现预期目标的理想状态的反映,是形成教师独特生活方式的基础。
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从时间维度看,包括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能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得教师能够“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可以说,没有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就很难有教师理想的追求,也就难以有自我潜能的挖掘,也就不可能有教师的快速成长。“正是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所扮演的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路线的调节、监控角色,才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构成一个动态发展的循环,促使它朝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发展。”因此,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成长的基石。
2. 自我认识。自我是人格的核心,人的心理生活是由自我建构的,自我以对自身及自身有关的事件的解释构建起自己的心理世界。教师把自己作为稳定的主体来认识,并通过一定的标准,与他人比较,与他人的评价比较,形成对自己的个性、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的认识,形成现实和理想的自我概念时,就形成自我意识。在意识的不同状态上,既表现为直觉的自我意识,也表现为对自我整体的对象化意识。
青年教师热情上进、充满朝气,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专业基础厚实,善于接受新知识,能主动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理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成就动机强烈,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这是青年教师成长的优势。这种自我意识能充分满足教师个体的发展需要,制定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计划,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并将所订的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展示自我的主体力量,走向自我超越和潜力的自我实现。可以说,自我认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
3. 教师职业认同。“职业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成长方式和对待教育的态度。在目前的有关职业认同的研究中,有的重点强调教师角色,有的重点强调与职业认同发展密切相关的反思、自我评价。大部分研究者把教师职业认同看作是成为或作为一名教师的“个体的”和“职业的”两个方面持续综合的过程和状态。从“过程”看,教师职业认同是个体自我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从“状态”看,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促进者和新文化的创造者,通过言传身教,影响着学风,推动着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教学、科研和教书育人工作,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通过科技开发、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认识、自己承担工作的意义的理解,能产生光荣感、责任感。同时也促使他们思考:以什么样的素质来完成好工作,怎样完善专业素质,加快专业成长等问题。可以说,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4.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理论作为关于主体自我的现象学理论,描述的是主体的现象学特征,是教师本人关于自身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是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和评估。它在调节自身行为中发挥着能动性,决定着主体的行为和环境选择、行为的坚持性、行为努力程度以及行为成就。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分为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育效能感两个方面。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即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够克服社会、家庭及学生自身素质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国外大量研究证实:教师自我效能感对教学效果存在显著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不同,则会影响他们的具体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会影响教师成长与发展。
教师自我效能感不完全是一种动机,但它具有动机作用的性质,有着近似动机的功能。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改变环境,努力克服困难,调控自我,获得更高的成就。强的自我效能感使教师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导致自我怀疑,始终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目标,因而在面对重重困难时仍不放弃努力。可以说,自我效能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扬帆船
5.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等人在20世纪5O年代创立的一种激励理论,认为成就动机是人们追求卓越、力求成功的一种内驱力。麦克利兰以此来解释人们在工作中的动机。这种理论认为,成就动机具有挑战性,可以引发人的成就感,增强奋斗精神,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是否具有持续做某种工作或选择某种工作的倾向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其追求成功动机的强度、工作成功的可能性,以及该工作所具有诱因的价值。高成就动机的人一般具备以下特征:能够为解决问题而担当起个人的责任;善于在工作进程中调整目标,使自己能够在切实可以达到目标的工作中,不断获取成就动机的满足;希望及时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和成绩以及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性评价。麦克利兰认为,成就动机强烈的人往往具有高度的内在工作动机,外在的激励对其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少,只要能够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可以充分发挥能力,他们就会感到莫大的满足和幸福。教师有强烈的成就动机,非常渴望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学生、同行理解,赢得自尊,取得一定的地位,产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可以说,成就动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自我认识、职业认同程度、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等心理因素基础上的综合体现。
二、教师专业成长的心理培育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职业具有十分明显的稳定性,教师可以“一劳永逸”;由于教师被当作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其个人需要和专业发展被漠视,甚至受到压抑。日积月累,许多青年教师就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工具意识,失去了专业发展的愿望和动力。
教师由于教学时间短,教学经验缺乏,参与重大课题研究或学术会议的计划不多,没有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某些新的教学方法的尝试难以奏效,有时还会失败;平淡的、重复的教学易带来厌倦心理;职业发展阶梯漫长、艰辛,其间变化难以预料。因而表现为专业发展动机和信心不足,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比较薄弱。加强青年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培养,对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
1. 确立专业理想。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前途有着重要影响。它涉及到对教师专业的热爱程度、工作积极性的维持和专业动机的发展。具有专业理想的教师对教学工作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愿意献身于教育事业,并致力于改善教育素质以满足社会对教育专业的期望,努力提高专业才能及专业服务水平、能力。教师的专业理想容易受专业活动的自主程度、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支持和帮助以及领导的教育信念等因素的影响。学校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场所,学校领导要帮助青年教师确立专业理想,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中扮演关键的角色。校长不能只是行政领导,也应当是专业领导,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支持者,甚至是教师教育者。校长要通过学校发展规划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政策制定、资源的集聚与开发来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更要以自身的专业表现为教师提供楷模,推动教师的发展。
2. 形成专业自我。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库姆斯(Combs)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中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刻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凯尔克特曼( Kelchtermans)则进一步用“专业自我”概念来说明教师的专业素养,他认为,自我是一个复杂、多维、动态的表现体系,是人和环境之间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专业自我包括: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感、任务知觉、未来前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研究表明,具有强烈的专业自我的教师常常具有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只有当教师了解了自己的专业水平,认识到自己专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时,才能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而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的自主反思。教师通过经常性、系统化的自我反思,对自己当前的专业发展水平做出评价,有个性、有规划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学习。通过记录日常专业生活中的关键事件与自我专业发展保持对话,及时发现发展中的不足,并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做出适当的调整。
3. 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不仅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依据,而且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启发意义。“教师对专业发展持什么样的价值观、认同感,达到何种程度等一些因素影响甚至决定着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情感与能动作用。”关于教师专业成长阶段理论较多, 如Fuller , F. &Bown , O. 的教师关注阶段论; Katz ,L. 的教师发展四阶段论;Burden , P. 的教师发展三阶段论;Rmc Donald , F. 的教师发展四阶段论; Huberman , M. 等人的教师职业生活周期论。加强对这些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的学习,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与能力,使教师清晰地意识到目前的发展阶段和水平,计划、意识并预计自己的变化,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自己成长的具体目标,把握关键因素,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行动方案,并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完善。
4. 体验职业乐趣。马克思在论及职业选择时,曾言:“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教师职业是一种能“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的工作,学校要创造条件,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让青年教师感到进步与发展,使他们产生职业成就感。学校可侧重于从政策导向、管理模式、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平台。如,以《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指导,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设立教师教学科研基金,为青年教师“铺路”、“搭台”;根据学科的发展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安排多种形式的进修培训,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访学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对有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实行“低职高聘”,评聘分开,鼓励冒尖,使部分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建立合理的青年教师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促进发展;帮助解决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使他们全身心扑在事业上。同时,学校要加强与青年教师的沟通,激发他们的成长意识,保护热情,相信青年教师的能力,教给其成长的策略和方法,这样可使青年教师感到学校是展示才华、大干事业的舞台。
5. 内在进取、自我更新。侧重于青年教师自身人格、业务知识、科研能力等自身素质的研究,以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体验职业成长的快乐。如,加强师德修养,增强青年教师的事业心、使命感和责任感,要立大志,珍惜机遇;要求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勤于学习,勇于探究,培养自己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自我拓展能力;要注重教学科研实践,不断学习别人的经验,总结自己的教训,经过锤炼,形成教学风格,创造科研特色;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发挥思维敏捷、富于创造的优势。通过主动学习,勇于实践,完善人格,挖掘潜能,不断地重塑新的自我。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事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采取积极措施,优化青年教师的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是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不仅是专业发展的对象,更是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努力在专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1980年,《世界教育年报》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题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提出教师专业化的目标:其一,把教师视为社会职业分层中的一个阶层,专业化的目标是争取专业的地位与权力及力求集体向上流动。这种把教师发展放在整体社会结构中的分析是社会学者的研究取向。其二,把教师视为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专业工作者,专业化的目标是发展教师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这种以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为目标的取向应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视野来认识教师的专业成长。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是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自我认识、职业认同、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的变化发展过程,是专业自我、专业理想、职业体验的结合体。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心理学分析
1. 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个体基于现实的需要,对照专业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自己未来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是教师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个体心理的反映。是教师对照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根据社会赋予教师的特定要求,不断习得与教师相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精神追求,是努力实现预期目标的理想状态的反映,是形成教师独特生活方式的基础。
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从时间维度看,包括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能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得教师能够“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可以说,没有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就很难有教师理想的追求,也就难以有自我潜能的挖掘,也就不可能有教师的快速成长。“正是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所扮演的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路线的调节、监控角色,才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构成一个动态发展的循环,促使它朝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发展。”因此,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成长的基石。
2. 自我认识。自我是人格的核心,人的心理生活是由自我建构的,自我以对自身及自身有关的事件的解释构建起自己的心理世界。教师把自己作为稳定的主体来认识,并通过一定的标准,与他人比较,与他人的评价比较,形成对自己的个性、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的认识,形成现实和理想的自我概念时,就形成自我意识。在意识的不同状态上,既表现为直觉的自我意识,也表现为对自我整体的对象化意识。
青年教师热情上进、充满朝气,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专业基础厚实,善于接受新知识,能主动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理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成就动机强烈,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这是青年教师成长的优势。这种自我意识能充分满足教师个体的发展需要,制定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计划,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并将所订的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展示自我的主体力量,走向自我超越和潜力的自我实现。可以说,自我认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
3. 教师职业认同。“职业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成长方式和对待教育的态度。在目前的有关职业认同的研究中,有的重点强调教师角色,有的重点强调与职业认同发展密切相关的反思、自我评价。大部分研究者把教师职业认同看作是成为或作为一名教师的“个体的”和“职业的”两个方面持续综合的过程和状态。从“过程”看,教师职业认同是个体自我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从“状态”看,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促进者和新文化的创造者,通过言传身教,影响着学风,推动着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教学、科研和教书育人工作,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通过科技开发、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认识、自己承担工作的意义的理解,能产生光荣感、责任感。同时也促使他们思考:以什么样的素质来完成好工作,怎样完善专业素质,加快专业成长等问题。可以说,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4.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理论作为关于主体自我的现象学理论,描述的是主体的现象学特征,是教师本人关于自身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是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和评估。它在调节自身行为中发挥着能动性,决定着主体的行为和环境选择、行为的坚持性、行为努力程度以及行为成就。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分为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育效能感两个方面。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即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够克服社会、家庭及学生自身素质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国外大量研究证实:教师自我效能感对教学效果存在显著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不同,则会影响他们的具体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会影响教师成长与发展。
教师自我效能感不完全是一种动机,但它具有动机作用的性质,有着近似动机的功能。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改变环境,努力克服困难,调控自我,获得更高的成就。强的自我效能感使教师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导致自我怀疑,始终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目标,因而在面对重重困难时仍不放弃努力。可以说,自我效能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扬帆船
5.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等人在20世纪5O年代创立的一种激励理论,认为成就动机是人们追求卓越、力求成功的一种内驱力。麦克利兰以此来解释人们在工作中的动机。这种理论认为,成就动机具有挑战性,可以引发人的成就感,增强奋斗精神,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是否具有持续做某种工作或选择某种工作的倾向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其追求成功动机的强度、工作成功的可能性,以及该工作所具有诱因的价值。高成就动机的人一般具备以下特征:能够为解决问题而担当起个人的责任;善于在工作进程中调整目标,使自己能够在切实可以达到目标的工作中,不断获取成就动机的满足;希望及时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和成绩以及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性评价。麦克利兰认为,成就动机强烈的人往往具有高度的内在工作动机,外在的激励对其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少,只要能够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可以充分发挥能力,他们就会感到莫大的满足和幸福。教师有强烈的成就动机,非常渴望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学生、同行理解,赢得自尊,取得一定的地位,产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可以说,成就动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自我认识、职业认同程度、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等心理因素基础上的综合体现。
二、教师专业成长的心理培育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职业具有十分明显的稳定性,教师可以“一劳永逸”;由于教师被当作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其个人需要和专业发展被漠视,甚至受到压抑。日积月累,许多青年教师就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工具意识,失去了专业发展的愿望和动力。
教师由于教学时间短,教学经验缺乏,参与重大课题研究或学术会议的计划不多,没有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某些新的教学方法的尝试难以奏效,有时还会失败;平淡的、重复的教学易带来厌倦心理;职业发展阶梯漫长、艰辛,其间变化难以预料。因而表现为专业发展动机和信心不足,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比较薄弱。加强青年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培养,对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
1. 确立专业理想。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前途有着重要影响。它涉及到对教师专业的热爱程度、工作积极性的维持和专业动机的发展。具有专业理想的教师对教学工作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愿意献身于教育事业,并致力于改善教育素质以满足社会对教育专业的期望,努力提高专业才能及专业服务水平、能力。教师的专业理想容易受专业活动的自主程度、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支持和帮助以及领导的教育信念等因素的影响。学校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场所,学校领导要帮助青年教师确立专业理想,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中扮演关键的角色。校长不能只是行政领导,也应当是专业领导,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支持者,甚至是教师教育者。校长要通过学校发展规划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政策制定、资源的集聚与开发来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更要以自身的专业表现为教师提供楷模,推动教师的发展。
2. 形成专业自我。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库姆斯(Combs)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中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刻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凯尔克特曼( Kelchtermans)则进一步用“专业自我”概念来说明教师的专业素养,他认为,自我是一个复杂、多维、动态的表现体系,是人和环境之间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专业自我包括: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感、任务知觉、未来前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研究表明,具有强烈的专业自我的教师常常具有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只有当教师了解了自己的专业水平,认识到自己专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时,才能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而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的自主反思。教师通过经常性、系统化的自我反思,对自己当前的专业发展水平做出评价,有个性、有规划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学习。通过记录日常专业生活中的关键事件与自我专业发展保持对话,及时发现发展中的不足,并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做出适当的调整。
3. 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不仅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依据,而且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启发意义。“教师对专业发展持什么样的价值观、认同感,达到何种程度等一些因素影响甚至决定着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情感与能动作用。”关于教师专业成长阶段理论较多, 如Fuller , F. &Bown , O. 的教师关注阶段论; Katz ,L. 的教师发展四阶段论;Burden , P. 的教师发展三阶段论;Rmc Donald , F. 的教师发展四阶段论; Huberman , M. 等人的教师职业生活周期论。加强对这些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的学习,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与能力,使教师清晰地意识到目前的发展阶段和水平,计划、意识并预计自己的变化,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自己成长的具体目标,把握关键因素,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行动方案,并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完善。
4. 体验职业乐趣。马克思在论及职业选择时,曾言:“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教师职业是一种能“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的工作,学校要创造条件,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让青年教师感到进步与发展,使他们产生职业成就感。学校可侧重于从政策导向、管理模式、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平台。如,以《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指导,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设立教师教学科研基金,为青年教师“铺路”、“搭台”;根据学科的发展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安排多种形式的进修培训,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访学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对有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实行“低职高聘”,评聘分开,鼓励冒尖,使部分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建立合理的青年教师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促进发展;帮助解决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使他们全身心扑在事业上。同时,学校要加强与青年教师的沟通,激发他们的成长意识,保护热情,相信青年教师的能力,教给其成长的策略和方法,这样可使青年教师感到学校是展示才华、大干事业的舞台。
5. 内在进取、自我更新。侧重于青年教师自身人格、业务知识、科研能力等自身素质的研究,以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体验职业成长的快乐。如,加强师德修养,增强青年教师的事业心、使命感和责任感,要立大志,珍惜机遇;要求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勤于学习,勇于探究,培养自己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自我拓展能力;要注重教学科研实践,不断学习别人的经验,总结自己的教训,经过锤炼,形成教学风格,创造科研特色;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发挥思维敏捷、富于创造的优势。通过主动学习,勇于实践,完善人格,挖掘潜能,不断地重塑新的自我。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事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采取积极措施,优化青年教师的成长。
牙齿- 帖子数 : 104
注册日期 : 09-12-10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