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体育文化
地理与体育文化
可以说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是体育地理学发展最快的10年。从已有的体育地理学的文献可以看出,体育地理学中成功地使用了许多地理学中常用的经典理论和概念,如空间扩散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中心地方理论、空间边际收益理论、区域多样化理论、距离衰减规律等,这些理论提供了以地理学观点解析体育文化的基本的思路和框架。这一 时期,我们明显看到,体育地理所使用的概念、理论正在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
尽管体育地理趣味盎然,但是现有的水平仅仅停留在以有限的实例去解释体育文化中所包含的地理要素,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在一 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地理学的发展。在经历了一 个快速发展期后,近几年国外体育地理学的发展相对缓慢,Sports Place期刊也因稿源不足面临停刊的尴尬。但是,体育文化(包括体育产业)的生命力,就是体育地理的生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体育地理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以及体育地理研究在更多国家的广泛开展,体育地理学将迎来一 个新的高速发展期。
3·体育文化地理解析的概念框架
目前体育文化的地理学解析的概念框架几乎都是以美国俄科拉哈马州立大学罗雷(John Rooney)1975年提出的概念体系为基础的(如图)。由于这些概念体系首先在美国提出,而且多以美国的案例为研究背景,相比较而言,其他国家的体育研究发展较慢。
体育地理往往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讨论体育的原型、起源、扩散、体育的革新等内容,这需要以体育的空间组织和体育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为基础。这些研究基本上是以一 定的理论规则为依据的,以科学的方法寻求体育空间组织的规律性和模式。体育地理研究的一 项重要内容是体育的区域差异。可以划分出不同的体育区域,并且一 些体育项目有不同程度的地方化倾向。在时间上体育文化的起源、扩散和体育区域化形成,以及在空间上空间组织的形成和优化、体育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等核心内容共同构成了体育地理的概念体系。
4·地理学关注体育文化的独特视角
贝勒在其《体育地理学》前言中说:“当我开始研究体育时,我习惯于用体育现象来讲解地理,我发现,这样将地理与体育融合;以此来揭示现代科学的综合趋向,能使学生思维开阔,并能使我的地理课堂兴趣盎然。”
的确,体育地理是一 个值得研究的理论领域,它同时给体育和地理提供了独特的视野。与人文地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相比,体育地理研究并不成熟,学科研究的法则、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系统还需要进一 步完善。
4.1 体育文化的形成与空间扩散
体育的发展是一 个时间和空间的综合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体育从一 地向另一 地作等级扩散和(或)面状传播。现今所有的体育运动在时空上都有其原型和起源,其中大部分运动从起源地向各处扩散,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许多体育的历史研究,既具有大众性,也具有学术性,这其中隐含有地理的成分,尤其是早期具有明显地方性的体育运动更是如此。
体育文化的形成除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民族习惯、宗教信仰有关外,还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相联系。如羽毛球运动起源于英国小镇伯明顿并盛行于丹麦和印尼,多少与那里多静风天气有关。体育文化一 旦在某地发源,就会在空间传播。
对于体育文化的空间扩散也和其它流行文化(如服装、音乐、舞蹈)一 样,是一 个复杂的过程。一 项体育运动起源的地理因素分析、传播的方向和路径的寻求,以及该项体育运动影响的地域范围的探讨,都是颇具意义的体育地理研究范畴。
以中华武术为例,它起源于中国,其传播方式可以是面状扩散,即以文化起源点为中心的面状连续空间的传播;也可以是等级扩散,即由高级中心向低级中心在空间作跳跃式的间断传播。如武术在日本、朝鲜、东南亚、法国甚至是欧洲可以寻找到新的传播中心,进行次级中心为基础的连续性面状扩散。等级扩散和面状扩散是渗透进行的。此外,对于体育文化的传播还能进行空间模拟,确定其空间扩散模型。
4.2 体育活动的空间组织和最佳区位选择
随着体育的传播和运用,体育的空间组织也将出现,体育设施的空间分布可以沿袭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方理论进行研究。体育设施也有一 个等级序列,某一 项运动应有一 个最小的人口限度,即“门槛人口”,如果高于这一 人口数就将普遍存在。对于承办奥运会需要有严格的区位要求,世界上只能有为数不多的城市能够达到这一 要求,而另一 方面,娱乐性的足球比赛,在英国1英里见方就有90%的足球人口进行足球运动。美国的职业棒球有一 个不成文的规定,球队主场每年一 般必须要吸引100万人次观众观战。因此,从这一 点来看,大城市有明显的优势。
对于某一 体育项目运动队的数量与城市规模有关。实际上,体育的等级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也存在等级的缺失。许多地方根据其规模,按照一 般规律应该有相应的体育设施,但实际上却没有。如在广东一 度曾有宏远、深圳、松日、太阳神、佛山等5个甲级俱乐部,而人口最多的河南只有建业一 家甲级俱乐部。足球俱乐部的区位类型来看,存在着足球市场供给(俱乐部数量)与需求(球迷规模)在空间分布上的非均衡布局。有些拥有足够球迷的城市,由于没有俱乐部,常常迫不及待地需要吸引一 个足球俱乐部将全部或部分比赛安排到当地,以满足区域内的足球城市需求。如广东韶关(1998赛季广州松日主场)、广西柳州(1999赛季宏远主场、2000赛季八一 队主场)、河北石家庄(1999赛季八一 主场)、四川绵阳(2000赛季全兴队部分主场)等。到足球场观看比赛越来越象到剧院看演出一 样,成为了人们的日常消费。所以利益最大化理所当然成为体育俱乐部经营运作的主要原则,球队主场的迁移就是为了寻求更为理想的区位。
目前体育运动商业化日盛,体育作为康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区别于传统的第三产业,而被称为第四产业。体育的产业化或经济化,客观上要求我们在确定体育活动的区位时,也应与农业、工业;商业等产业一 样,必须考虑利益最大化原则,如何选择最佳的体育活动区位,而使投入最小、产出最大,也是体育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如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是采取北京亚运场馆的分散式布局,还是采取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的集中式布局,要考虑运动员村、城市居民区分布与场馆的交通便捷性,还要考虑城市土地的征用、城市各功能区的协调等一 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城市地理学的内容息息相关。
4.3 体育空间相互作用
作为一 个结节点,体育空间区位产生各种形式的空间相互作用。这可以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 种体育空间相互作用是,体育场馆产生圈层影响,其影响大小受体育场所的规模、体育场馆提供服务的质量和介入体育活动的机会(频度)等因素制约。受体育影响最明显的一 个圈层称为“球迷区”,运动队的数量及分布和球迷集中区是基本一 致的。有些区域可能很小,只包括数十人,而一 些与职业俱乐部相联系的“球迷区”可能有数以万计的拥护者。球迷区的核心是主场区位,球迷规模受到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生活在“球迷区”之内的人可以利用接近体育结节点的优势获得利益。生活在体育结节点影响的第二圈层内的人,更多的是以某一 特定的体育项目为娱乐方式,而不能象第一 圈层作任意选择。
体育空间各圈层的经济地理效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内容。一 方面,体育能够创造各种经济收益;另一 方面,当体育结节点为其周围的人们所厌恶时,产生的便是“负影响圈层”,体育迷也能制造一 些“体育污染”,如一 些噪音污染,甚至是体育骚乱,从而给经济带来一 定的损失。
另一 种体育空间相互作用是,一 种对体育俱乐部完成其全部比赛赛程必须的空间位移。虽然交通费用在某一 职业性的体育俱乐部中并不占太大的比例,但是尽量减少季节性的运动项目的交通开支确实是共同的要求。解决这一 问题有两种方法。一 是体育联盟中的体育区域化(如美国NBA的分区赛),可以防止运动队的长距离迁移。这种方法适用于多种体育项目。
第三种体育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是,“体育雇员”(职业运动员)在其运动生涯中,在其可能效力的各地方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体育职业化成熟的英国招募职业俱乐部的运动员,以及在美国大学里招募运动员明显存在距离衰减效应。运动员极有可能效力于其出生地附近的俱乐部,而不是舍近求远。足球运动员在俱乐部之间的转会是另外一 种运动员的迁移方式。在我国由于运动员转会法规不健全,体育空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不强。
4.4 体育景观研究
体育景观是由纯自然的地理环境演化而来的,当体育运动在一 定地理空间发展到一 定程度,这一 空间就可能出现或自然形成或人工促成的体育标志物(如水上运动基地或室内田径场),而成为一 种暂时(或永久)的体育景观。
体育场所和人类活动的其它场所一 样,都是在一 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人们在丰衣足食之后,更加追求休闲娱乐和体格完美。在许多国家都出现了“体育绿色革命”,以草地为场所的运动大量出现,如马术、足球等,被称为“绿色体育”;随着人类驾驭地理环境能力的增强,相继出现了以海洋和湖泊为运动场所的“蓝色体育”(如冲浪、帆板、赛艇等),以及以雪山冰面为运动场所的“白色体育”(如冬奥会项目)。
十九世纪以前的体育景现以纯自然的为主,但是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开拓,自然的体育景观成分减少,地面变成了一 种“合成地毯”,越来越多的体育景观以半自然和半人工的为主。尤其需要人为控制比赛的各种条件,以保证竞赛的公平竞争的原则下进行。
近代体育的形成和发展,使越来越多不同规模和性质的运动场馆遍布城乡,并且逐渐成为人类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环境。这种环境使运动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有助于不同性质的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交流。如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可以通过室内冰场开展各类冰上运动。
4.5 体育文化的区域差异
对于不同区域内不同自然和社会条件下不同的体育文化现象的分布规律和特性的认识,是体育文化区域性的本质体现,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 是运动项目的区域性。如在阿尔卑斯山路附近的国家(瑞士、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等),雪上运动盛行且具有较高的运动水平;在具有辽阔海岸资源的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海洋性气候国家,热衷于在驾驭风帆中展示人的智慧和力量。第二是体育迷分布的区域性。体育迷这种文化现象的存在是以一 定的区域体育文化为背景的,如果没有足球运动的广泛开展,在巴西、意大利、英格兰就不会产生一 批狂热的球迷;我国的成都、大连、北京等球迷集中区亦不例外。第三是运动技术风格的区域性。如我国篮球南方队以广东队为代表,其特点是“小、快、灵”,而北方队以辽宁为代表,凭借身材和体力,发挥内线进攻的优势。足球也有类似的情况。
此外,体育文化的区域性有时也表现在某一 运动项目在某一 特定的地理空间内的集中程度,我们可以用反映这一 地区内该体育项目的高竞技水平和高普及率两方面的指标表示。对于体育地理来说,也很难确定体育的区域差异,但是如果运用区位商来确定哪些区域更强调何种体育项目是可行的。
5·我国体育地理学研究的潜力和优势
目前,虽然国外体育地理学研究进入了一 个相对缓慢的发展期,但是对于起步教晚的我国体育地理学研究来说,一 个快速发展时期才刚刚拉开序幕。显然,我国独特的国情,为我国体育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正是我国体育地理学研究的潜力和优势之所在。从地理学角度开展体育研究,至少在以下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1.博大的中华传统体育文化需要我们从文化地理的角度追根求源。
2.多民族的人口结构需要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和扩散规律进行研究。
3.辽阔的地域空间为体育景观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4.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从区位论角度研究体育场馆的区位选择。
5.体育的职业化和产业化需要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干差万别,不同的地貌区和气候区有不同的主要体育运动形式,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实力的制约,各地区不可能全面发良各项体育运动。因此,研究体育项目的设置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地理环境与体育项目的适应性评介,具有现实意义。
尽管体育地理趣味盎然,但是现有的水平仅仅停留在以有限的实例去解释体育文化中所包含的地理要素,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在一 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地理学的发展。在经历了一 个快速发展期后,近几年国外体育地理学的发展相对缓慢,Sports Place期刊也因稿源不足面临停刊的尴尬。但是,体育文化(包括体育产业)的生命力,就是体育地理的生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体育地理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以及体育地理研究在更多国家的广泛开展,体育地理学将迎来一 个新的高速发展期。
3·体育文化地理解析的概念框架
目前体育文化的地理学解析的概念框架几乎都是以美国俄科拉哈马州立大学罗雷(John Rooney)1975年提出的概念体系为基础的(如图)。由于这些概念体系首先在美国提出,而且多以美国的案例为研究背景,相比较而言,其他国家的体育研究发展较慢。
体育地理往往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讨论体育的原型、起源、扩散、体育的革新等内容,这需要以体育的空间组织和体育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为基础。这些研究基本上是以一 定的理论规则为依据的,以科学的方法寻求体育空间组织的规律性和模式。体育地理研究的一 项重要内容是体育的区域差异。可以划分出不同的体育区域,并且一 些体育项目有不同程度的地方化倾向。在时间上体育文化的起源、扩散和体育区域化形成,以及在空间上空间组织的形成和优化、体育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等核心内容共同构成了体育地理的概念体系。
4·地理学关注体育文化的独特视角
贝勒在其《体育地理学》前言中说:“当我开始研究体育时,我习惯于用体育现象来讲解地理,我发现,这样将地理与体育融合;以此来揭示现代科学的综合趋向,能使学生思维开阔,并能使我的地理课堂兴趣盎然。”
的确,体育地理是一 个值得研究的理论领域,它同时给体育和地理提供了独特的视野。与人文地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相比,体育地理研究并不成熟,学科研究的法则、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系统还需要进一 步完善。
4.1 体育文化的形成与空间扩散
体育的发展是一 个时间和空间的综合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体育从一 地向另一 地作等级扩散和(或)面状传播。现今所有的体育运动在时空上都有其原型和起源,其中大部分运动从起源地向各处扩散,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许多体育的历史研究,既具有大众性,也具有学术性,这其中隐含有地理的成分,尤其是早期具有明显地方性的体育运动更是如此。
体育文化的形成除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民族习惯、宗教信仰有关外,还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相联系。如羽毛球运动起源于英国小镇伯明顿并盛行于丹麦和印尼,多少与那里多静风天气有关。体育文化一 旦在某地发源,就会在空间传播。
对于体育文化的空间扩散也和其它流行文化(如服装、音乐、舞蹈)一 样,是一 个复杂的过程。一 项体育运动起源的地理因素分析、传播的方向和路径的寻求,以及该项体育运动影响的地域范围的探讨,都是颇具意义的体育地理研究范畴。
以中华武术为例,它起源于中国,其传播方式可以是面状扩散,即以文化起源点为中心的面状连续空间的传播;也可以是等级扩散,即由高级中心向低级中心在空间作跳跃式的间断传播。如武术在日本、朝鲜、东南亚、法国甚至是欧洲可以寻找到新的传播中心,进行次级中心为基础的连续性面状扩散。等级扩散和面状扩散是渗透进行的。此外,对于体育文化的传播还能进行空间模拟,确定其空间扩散模型。
4.2 体育活动的空间组织和最佳区位选择
随着体育的传播和运用,体育的空间组织也将出现,体育设施的空间分布可以沿袭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方理论进行研究。体育设施也有一 个等级序列,某一 项运动应有一 个最小的人口限度,即“门槛人口”,如果高于这一 人口数就将普遍存在。对于承办奥运会需要有严格的区位要求,世界上只能有为数不多的城市能够达到这一 要求,而另一 方面,娱乐性的足球比赛,在英国1英里见方就有90%的足球人口进行足球运动。美国的职业棒球有一 个不成文的规定,球队主场每年一 般必须要吸引100万人次观众观战。因此,从这一 点来看,大城市有明显的优势。
对于某一 体育项目运动队的数量与城市规模有关。实际上,体育的等级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也存在等级的缺失。许多地方根据其规模,按照一 般规律应该有相应的体育设施,但实际上却没有。如在广东一 度曾有宏远、深圳、松日、太阳神、佛山等5个甲级俱乐部,而人口最多的河南只有建业一 家甲级俱乐部。足球俱乐部的区位类型来看,存在着足球市场供给(俱乐部数量)与需求(球迷规模)在空间分布上的非均衡布局。有些拥有足够球迷的城市,由于没有俱乐部,常常迫不及待地需要吸引一 个足球俱乐部将全部或部分比赛安排到当地,以满足区域内的足球城市需求。如广东韶关(1998赛季广州松日主场)、广西柳州(1999赛季宏远主场、2000赛季八一 队主场)、河北石家庄(1999赛季八一 主场)、四川绵阳(2000赛季全兴队部分主场)等。到足球场观看比赛越来越象到剧院看演出一 样,成为了人们的日常消费。所以利益最大化理所当然成为体育俱乐部经营运作的主要原则,球队主场的迁移就是为了寻求更为理想的区位。
目前体育运动商业化日盛,体育作为康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区别于传统的第三产业,而被称为第四产业。体育的产业化或经济化,客观上要求我们在确定体育活动的区位时,也应与农业、工业;商业等产业一 样,必须考虑利益最大化原则,如何选择最佳的体育活动区位,而使投入最小、产出最大,也是体育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如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是采取北京亚运场馆的分散式布局,还是采取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的集中式布局,要考虑运动员村、城市居民区分布与场馆的交通便捷性,还要考虑城市土地的征用、城市各功能区的协调等一 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城市地理学的内容息息相关。
4.3 体育空间相互作用
作为一 个结节点,体育空间区位产生各种形式的空间相互作用。这可以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 种体育空间相互作用是,体育场馆产生圈层影响,其影响大小受体育场所的规模、体育场馆提供服务的质量和介入体育活动的机会(频度)等因素制约。受体育影响最明显的一 个圈层称为“球迷区”,运动队的数量及分布和球迷集中区是基本一 致的。有些区域可能很小,只包括数十人,而一 些与职业俱乐部相联系的“球迷区”可能有数以万计的拥护者。球迷区的核心是主场区位,球迷规模受到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生活在“球迷区”之内的人可以利用接近体育结节点的优势获得利益。生活在体育结节点影响的第二圈层内的人,更多的是以某一 特定的体育项目为娱乐方式,而不能象第一 圈层作任意选择。
体育空间各圈层的经济地理效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内容。一 方面,体育能够创造各种经济收益;另一 方面,当体育结节点为其周围的人们所厌恶时,产生的便是“负影响圈层”,体育迷也能制造一 些“体育污染”,如一 些噪音污染,甚至是体育骚乱,从而给经济带来一 定的损失。
另一 种体育空间相互作用是,一 种对体育俱乐部完成其全部比赛赛程必须的空间位移。虽然交通费用在某一 职业性的体育俱乐部中并不占太大的比例,但是尽量减少季节性的运动项目的交通开支确实是共同的要求。解决这一 问题有两种方法。一 是体育联盟中的体育区域化(如美国NBA的分区赛),可以防止运动队的长距离迁移。这种方法适用于多种体育项目。
第三种体育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是,“体育雇员”(职业运动员)在其运动生涯中,在其可能效力的各地方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体育职业化成熟的英国招募职业俱乐部的运动员,以及在美国大学里招募运动员明显存在距离衰减效应。运动员极有可能效力于其出生地附近的俱乐部,而不是舍近求远。足球运动员在俱乐部之间的转会是另外一 种运动员的迁移方式。在我国由于运动员转会法规不健全,体育空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不强。
4.4 体育景观研究
体育景观是由纯自然的地理环境演化而来的,当体育运动在一 定地理空间发展到一 定程度,这一 空间就可能出现或自然形成或人工促成的体育标志物(如水上运动基地或室内田径场),而成为一 种暂时(或永久)的体育景观。
体育场所和人类活动的其它场所一 样,都是在一 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人们在丰衣足食之后,更加追求休闲娱乐和体格完美。在许多国家都出现了“体育绿色革命”,以草地为场所的运动大量出现,如马术、足球等,被称为“绿色体育”;随着人类驾驭地理环境能力的增强,相继出现了以海洋和湖泊为运动场所的“蓝色体育”(如冲浪、帆板、赛艇等),以及以雪山冰面为运动场所的“白色体育”(如冬奥会项目)。
十九世纪以前的体育景现以纯自然的为主,但是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开拓,自然的体育景观成分减少,地面变成了一 种“合成地毯”,越来越多的体育景观以半自然和半人工的为主。尤其需要人为控制比赛的各种条件,以保证竞赛的公平竞争的原则下进行。
近代体育的形成和发展,使越来越多不同规模和性质的运动场馆遍布城乡,并且逐渐成为人类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环境。这种环境使运动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有助于不同性质的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交流。如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可以通过室内冰场开展各类冰上运动。
4.5 体育文化的区域差异
对于不同区域内不同自然和社会条件下不同的体育文化现象的分布规律和特性的认识,是体育文化区域性的本质体现,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 是运动项目的区域性。如在阿尔卑斯山路附近的国家(瑞士、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等),雪上运动盛行且具有较高的运动水平;在具有辽阔海岸资源的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海洋性气候国家,热衷于在驾驭风帆中展示人的智慧和力量。第二是体育迷分布的区域性。体育迷这种文化现象的存在是以一 定的区域体育文化为背景的,如果没有足球运动的广泛开展,在巴西、意大利、英格兰就不会产生一 批狂热的球迷;我国的成都、大连、北京等球迷集中区亦不例外。第三是运动技术风格的区域性。如我国篮球南方队以广东队为代表,其特点是“小、快、灵”,而北方队以辽宁为代表,凭借身材和体力,发挥内线进攻的优势。足球也有类似的情况。
此外,体育文化的区域性有时也表现在某一 运动项目在某一 特定的地理空间内的集中程度,我们可以用反映这一 地区内该体育项目的高竞技水平和高普及率两方面的指标表示。对于体育地理来说,也很难确定体育的区域差异,但是如果运用区位商来确定哪些区域更强调何种体育项目是可行的。
5·我国体育地理学研究的潜力和优势
目前,虽然国外体育地理学研究进入了一 个相对缓慢的发展期,但是对于起步教晚的我国体育地理学研究来说,一 个快速发展时期才刚刚拉开序幕。显然,我国独特的国情,为我国体育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正是我国体育地理学研究的潜力和优势之所在。从地理学角度开展体育研究,至少在以下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1.博大的中华传统体育文化需要我们从文化地理的角度追根求源。
2.多民族的人口结构需要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和扩散规律进行研究。
3.辽阔的地域空间为体育景观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4.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从区位论角度研究体育场馆的区位选择。
5.体育的职业化和产业化需要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干差万别,不同的地貌区和气候区有不同的主要体育运动形式,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实力的制约,各地区不可能全面发良各项体育运动。因此,研究体育项目的设置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地理环境与体育项目的适应性评介,具有现实意义。
牙齿- 帖子数 : 104
注册日期 : 09-12-10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