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语文教育方式之我谈

向下

语文教育方式之我谈 Empty 语文教育方式之我谈

帖子  Admin 周四 10 十二月 2009 - 16:25

中学的语文教育是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追本溯源,中国的语文教学已经经历了30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大概分为“语言文字之学”、“语言文学之学”、“语言文章之学”这三大阶段。(注:《中学语文教学论》绪论成都天地出版社 2001年版)“语言文字之学”是以书面语言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的考证以及古训的寻求为其重点,是以教导识文断字为主要内容的语文教育阶段,这样的语文教学在我国古代习称为“小学”。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注重于对字、词的解释和对句子的分析等方面,并未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剖析、理解,教育思维也只能沿袭前人的思路,拘泥于前人的表达模式,没有太大的进步。自1903年中国语文独立设科以后,语文教育的内涵扩展到了文学领域,即语文教育的第二个阶段:“语言文学之学”:它不仅加深了对字词的理解,对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感情等也开始有所涉及,但只是局限于文学作品,将文学之外的其他文体排斥在了语文教学的范围之外,仍然有其一定的片面性。自1949年开始,中国语文教学进入了“语言文章之学”阶段,容文字、文学和文章于一体,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大大的丰富了中国的语文教学。从这三个阶段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这3000多年中对语文教育活动过程的性质和规律认识上的变化和极大的进步。语文教育已经由传统的工具性学科逐渐变为人文性学科--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我国的语文教育在现阶段的教育理论的研究远远落后于语文教育改革的实践,多数语文老师往往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语文专业知识方面,对一个语文教师应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研究和总结这些方面关注太少,因而使语文教育从理论层次上不能深入,很多优秀语文教师的优秀教学经验得不到深入研究和总结,因此也就无法普及和推广,特别是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在课程和教材方面又作了新的调整:比如说保留了必修课和选修课,去掉了活动课,再次强调了课外活动。而且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着眼点不是教师的“教”而在于学生的“学”。这就再次要求教师不是死板的教导学生读死书而应该掌握学生的心理从而教导学生如何自己分析课文。在我语文教育实习的两个月中,我学习了几种对于教授学生容易自己理解、分析课文内容及写作手法的教学方式。总结如下:

一 .启发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应该把自己摆在促进学生自我学习的位置上,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便应该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那么,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呢?“启发式,简单的说,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考力,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主动的方法。启发式是根据学生智能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前进和发展。或扩大认识范围,或加深认识程度,或把零散的认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等。总之,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就是启发式的基本含义。” (注:《霍懋征语文教学经验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年版)启发式不应该是一种方法而应该是一种原则,是一切教学方法必须遵循的总原则。当这种原则运用到教学中时,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方式。我们在教学上必须提供启发式教育。
启发式教育由来已久。在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运用启发式原则的是我国先秦时代的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曾讲过一段著名的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论语 述而》)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察言观色,调查研究。当学生想知而不知,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时候,教师应该略加点拨指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后获得答案。这就是古代的启发式教育,称为原型启发式。其合理性表现在着眼于引发矛盾、开启思路、诱导教育对象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获取知识。但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是等待学生愤悱,然后才进行启发。将启发式局限在仅是引导学生领悟已有的知识面上。从根本上来说并未鼓励学生去发前人所未发,向新的知识领域探索。这就可能导致学生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新的能力。
现代教育经过不断的改革,将传统的原型启发式教育的合理性保留了下来。在传统启发式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与发展:
第一、在教学思想上,正确处理好学习和思维的关系,重视发展学习思维能力,强调培养思维方法。
第二、在教学方法上,重诱导、重探索,不越俎代庖,不抱着学生走路。
第三、在教学形式上,重讨论、重问答,不搞单问传导而搞双向交流。
第四、在指导原则上,重追问、重多疑,提倡质疑存疑精神,反对盲从。
第五、在教学程序上,自始自终把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放在重要位置。
(注:《语文教学探赜索隐--中西合壁的语文教育观》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00版)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才能运用好启发式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呢?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以促进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
提问,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语文老师的课堂提问既是诱发学生登入科学殿堂的先导,又是促进学生探索真理的动力。老师所提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深度、难度,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这样,学生才能提起兴趣认真思考。一般可以将一个大的问题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小问题或者将上下文联系起来提问等等。例如:有的老师教《荔枝蜜》一文时,指出:文章的中心是歌颂社会主义劳动热情,但是课文的题目却是“《荔枝蜜》”,这与中心相符吗?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仔细阅读课文,深入了解作者怎样以感情变化的线索来安排结构。回答这种牵动全局的问题,尽管有一定的难度,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鲁迅的《祝福》,全文通过“祝福层层深入地刻画了祥林嫂性格和精神状态的变化过程”。有的老师据此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1、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祝福时,精神状态怎样?2、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祝福时,精神状态起了什么变化?3、祥林嫂在捐了门槛后祝福时,精神状态又有什么不同?4、祥林嫂最后怎样惨死在祝福的爆竹声中?这样抓住“祝福”这个具体的情节层层深入地提问,也就揭示了祥林嫂在封建社会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的压迫下遭受的非人折磨,从而使学生既领会了作品的深刻社会意义,又领会到鲁迅高超的构思技巧。
其次,我们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知识补充,或者是图片观察,以唤起学生的联想,启发想象。
事物与事物之间总是有着一定的,或多或少的联系的。通过事物之间的比较,唤起联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更高,兴趣也会更浓。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课文补充一些相关知识,如图片观察,诗歌背诵,讲诉典故等等。比如有个老师在教授《月光曲》时,学生对贝多芬为一个贫穷的盲女演奏一曲又一曲不理解。当课文分析到盲女判断出为她弹琴的人是贝多芬时,老师提问:“盲女热爱音乐,很想听音乐,但又买不起票,再听过曲子之后,她马上判断出弹琴者是贝多芬,你们想,贝多芬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想不出什么词来表达。这时老师补充了一个典故:“古时有一个叫俞伯牙的,是一个弹琴的高手,又有一个非常欣赏俞伯牙琴音的人,叫钟子期。有一次俞伯牙弹新作《高山流水》,子期听的入了迷,情不自禁的赞扬道:高啊,真象看到了泰山。好啊,真象听到泱泱江河的流水声。于是,他俩就成了知音。后来,凡是称了解自己的好朋友就叫知音。”学生听完这个典故便说:“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遇到了知音,心情非常激动。盲女就象钟子期,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贝多芬心甘情愿地为盲女弹了多首曲子。”从这个故事,既唤起了学生的联想,给学生搭上了理解课文难点的阶梯,也使学生理解了大音乐家贝多芬为什么为盲女即席创作《月光曲》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再次,我们可以通过戏剧表演启发、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思考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确立以学生为表演主体的思想,保护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作品的配乐、配画,参与朗读、讨论,参与对作品的改编、表演。还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表现的权利,就能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综合能力的锻炼,弘扬个性,表现自我,团结协作,深入思考。当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被激发起来的时候,学生就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积极的“主动者”了。所以,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的艺术性,营造氛围,创造共振,激励乐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不失为启发学生自主性的一种好方法。比如高中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有一位老师让学生先通过自学进行戏剧表演。学生为了能演好剧中的角色,反复的推敲课文,最后,演出成功,学生对课文也有了很深的理解。老师在后来的教课中只需要点明一些难点、疑点就完成了教学内容,学生吸收的知识也很多。

此外,在教授有关学习的文章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背诵学习过的或者自己平日搜集的有关课文或学习的成语、名言等。这样的培养和训练,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不仅没有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让学生学的生动活泼,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


二、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在受教育者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议论、表情、手势、服饰、环境、气氛等有利条件,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教育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方式主要利用手段,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态度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以达到高速、高质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注:《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00版)
现代中学语文教学需要运用“心理暗示”这一有效方式。现代中学语文教学除了应该传授相应的学科知识以外,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责任。然而,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心理教育,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过多地强化了心理教育的内容,过分地渲染了心理教育的氛围,就容易淹没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这既不利于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更不利于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所以,现代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寻找到恰好具备了这些要求的:它既不正面渲染,也不过多强化,而是利用语文教育的有利条件,从侧面间接地施加心理影响,以达到激发学生心理潜能,调动学习热情,排解心理障碍的目的。所以,中学语文教学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应该有效地借助心理暗示这一基本方式。
另外,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从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沉闷,灌输、刻板和僵化的教学方式依然大量存在,这就不可避免地抹杀了语文学科自身所具有的磁性,导致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压抑,缺乏兴趣,学习效果也就不尽人意,但他们又非常清醒地意识到语文学科的成绩对他们的中考、高考成绩的重要性。这种矛盾的心理很容易使他们对语文学科学习的情绪大起大落,由而产生过度焦虑、自卑、烦恼或逆反甚至厌学等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若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地加以疏导和解决,就会越演越烈,形成严重的学习障碍。这些障碍就需要学科教学运用心理暗示这一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如何能运用心理暗示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为课堂生动有趣呢?
首先,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兴趣: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人的一切行动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于一定的目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搞好学习的内在动力。所谓学习动机,包括了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直接兴趣两个方面。(注:《语文教学探赜索隐--中西合壁的语文教育观》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00版)学生没有学习的动机,对任何学习都不会有兴趣,就更不要提主动学习了。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碰到的最大敌人不是自己能力不够,也不是学习内容深,而是在学习中面临一定的动机障碍,其归因的结果是:教师只是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和其学习能力的提高,却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意识和手段,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足够的热情,学习效果必然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心理暗示的第一任务便是激发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暗示中的激发动机包括激发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两个方面。外部动机激发着眼于创造各种外部条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比如当学生有了些许的进步或回答出问题后,可以适当的给学生一定的奖赏或者赞许。这样学生因为受到了表扬或奖赏,会对学习产生积极心态,认为学习对于自己而言是可以很好的完成得,他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了;内部动机激发着眼于优化学生个人内部的心理因素来提高学习的动机水平,比如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成功感、自尊、自信等。在这两种动机之中,外部动机是一种外在诱发因素,有助于内部动机的激发;而激发内部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心理暗示在这一任务中的最终目的。
其次,我们应该诱导学生的学习情绪,促成他们的积极心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我们心理主宰系统产生影响力的第一要素便是当时的内心情绪与状态。学科教学的效果与学生当时的情绪息息相关。中学语文的教学如果忽略了对学生情绪的把握、诱导与调控,教学效率必然会因此受到影响,教学中的其他活动也就无法推进。比如有一位初上讲台的老师在授课时,完全没有和台下的学生进行交流甚至一个眼神也没有,只是自顾自的讲自己的。课后,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枯燥,听不懂。相反,有一位老师在课堂中不仅和学生有所交流,甚至留出一些课堂时间和学生进行课文讨论。学生的自主情绪被调动,积极的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将课文分析的很透彻,而且印象深刻。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暗示也具有诱导任务和功能,诱导情绪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学习积极心态。心态是学习的控制塔,积极的学习心态可以促使学生迎接学习中的挑战,充满乐观与自信,容易生发出主动进取的精神,并进而克服学习中产生的消极因素;消极的学习心态则容易让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并由此滋生出其他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课堂氛围和各种少许奖励手段刺激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一些情绪、眼神、手势等心理暗示手段诱导学生积极的情绪,促成学生主动进取的积极心态。
另外,老师在课堂上还应该融合民主的师生关系。心理暗示要在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因此,师生关系的基本完善是决定暗示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暗示活动是一正面的积极的诱导教育,被暗示者必须要对暗示者具有充分的信赖和期望,才能在暗示信息中获得启示,受到感染,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如果师生之间缺乏融洽民主的关系,信赖和期望则无从谈起。所以,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暗示,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念,将民主教育思想引进课堂,并善于建立和维持与学生亲密无间、融洽协调、相互依赖的关系,然后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关系资源,运用多种暗示手段去激发动机,诱导情绪和挖掘潜能,从而为心理暗示的成功创造有效条件。


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如果老师只是呆板单一的利用一只粉笔一张嘴,就激不起学生好学、乐学的兴趣,也使他们得不到善学的充分条件。因此,老师应该改变“一只粉笔打天下”的局面,辅之以生动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在选用教学方式时应该要体现出教学的科学性,遵循教学规律。而在运用规律时又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机械教学,按照某一个固定的程序运转,而应该依据当时的条件和需要去合理的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多种兼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可以为不同学科服务,不同的教学方式也可以为同一学科服务。教学是完成一定任务、实现一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它同样是随着时代和种种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我们要以动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看待教学以及作为教学手段的方式方法。想一劳永逸的解决一切教学问题是不实际的。

Admin
Admin

帖子数 : 376
注册日期 : 09-11-25

http://jinsz.cool5site.net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