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真诚“对话”:写作创新的开端 【语文论文】
学会真诚“对话”:写作创新的开端 【语文论文】
叶圣陶先生曾形象地把写作(作文)比作用笔去“说”。他认为,写作与说话有相通之处,都是把心里想说的、要说的、非说不可的话“发表”出来,只是“发表”的方式不同而已,即一 个用嘴,一 个用笔。他在《写作什么》一 文中指出:“作文原是说话的延续,用来济说话之穷,在说话所及不到的场合,就作文。”⑴目前中小学生作文教学质量不高,学生作文没有创新,就其根源,大概不出在考试指挥棒下,教师不敢让学生自由写作,学生未能把作文当作“说话的延续”看待,只是端起架子“做文章”之臼。结果可想而知,不是人云亦云说套话,东拼西凑、瞎编乱造说假话,就是不着边际说大话,虚张声势、大喊大叫说空话,甚至按照固定的结构模式和规定的立意套路去“套”,虽未出自一 人之手,但很像一 个厂子“批量生产”的产品,丝毫看不到带有个性的绿草和鲜花,看不到真诚地从自己心泉流出的清溪,使人感觉不到发自自己心灵深处的真情实感,自然也就寻不出创新的影子。要改变这种作文教学的现状,还作文教学之魂,让学生拣回在作文中失落的自由、自主个性和遗弃的真情,使作文教学走上写作创新的光明大道,笔者认为,除指导学生学会真诚的“对话”,别无他法。因此,让学生学会真诚的“对话”,不仅可夯实其扎实的写作基础,而且可使其真诚开始写作创新。
所谓“对话”,就是写作者(学生主体)通过自己的眼睛的细致观察和认识,通过自己的心灵深刻的体会和感悟,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与自然的、社会的、人、事、物、景、书籍(或文章)进行广泛、平等、真诚、友好、推心置腹的谈心沟通交流。真诚即诚实,按叶老的话说:“在写作上,‘诚实’是‘有什么说什么’,或者是‘内面怎样想怎样感,笔下便怎样想’”。⑵真诚“对话”表面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可难的,但要真正做到并不是一 件轻易之事,非下一 番训练的苦功夫不可。
一 、指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让学生伸开双臂,敞开胸怀,热情地去拥抱大自然、拥抱社会,让大自然把他们彻底浸染、洗涤、陶冶,让社会把他们彻底灼痛、烫伤、熔炼、锻铸,然后,将他们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观察、认识、思考、感受真实地用笔“说”出来,和大家一 起交流。
学生之所以将完全个性化的作文写得千篇一 律,没有个性,没有创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作文之“根”,即没有真实的、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没有生活,没有写作素材,怎么能写出具有创新性的好作文呢?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自然应该单把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不可把经验范围以外的事物勉强拉到笔底下来”。⑶如何才能“把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叶老告诫我们:“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走在这条路上,再加写作的法度、技巧等等,就能完成作文这件事了。”⑷ “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⑸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在此已不言自明。
每写起作文,学生们最感头痛的是无话可说,无生活感受可谈。他们总觉得“两点一 线”的生活太单调、太乏味,太无色彩和生气;没有生动有趣的事和景去叙去绘,更没有叫人感动的人、物、情去写去抒。这是典型的无“生活”无“经验”的表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之一 是学生自己缺乏对生活的敏锐观察意识和能力,之二是教师缺乏对生活贴近生活、观察体验生活的正确引导和指导。艺术家早就说过,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学生的生活再单调,他们在家里,在上学或回家的路上,在学校里总能见到一 些人,看到一 些景或物,遇到一 些事的,他们总要和一 些人打交道,总要处理一 些事情(哪怕是小得不起眼的小事),总要在一 种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里生活,对所遇的人、事、物、景或所读之书等等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 些认识、判断、评价甚至感慨或体悟。叶老所说的写作“经验”就来自于学生平日里用自己眼睛、耳朵、鼻子、嘴巴乃至心灵对生活中普通、平凡的人、事、物、景等的真诚“对话”,即真诚地去观察、认识身边所发生的每一 件事情,详细了解它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感悟这件事带给自己的启迪;真诚地去认识、观察了解身边的每一 个人,仔细看他(她)说些或说了些什么话,说话时用什么口吻,又怎样的表情,他们遇到事情有什么样的心态反映,他们怎样处理事情的,他们的动作行为有什么特点,反映着什么样的性格,体会他们的言行举止中带有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些思想情感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等。不仅能看到生活中的“亮色”即光明面,也能看到生活中的“暗色”即阴暗面;不仅能从最平常的事物中发现有用的东西,而且能看到它们的潜在价值和意义。经过了这样一 番真诚细致甚至痛彻心骨的“对话”交流,学生生活中的原汁素就会积淀起来,其胸腔里的生活的“实有化”的东西就会逐渐多起来。生活的原汁素积淀多了,作文时笔下“实有化”的东西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来,那些矫揉造作的东西想挤进去也没有他们的立脚之地。果真这样的话,写作无素材(或真实题材)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一 大半。但是,光靠学生自己的“经验”,写作素材还是很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还要给学生创造与生活“对话”的机会,多指导或亲自带领学生深入生活,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交给他们获得深刻而正确“经验”的方法,以帮助他们不仅开阔生活视野,丰富生活阅历,而且从生活中获得真知灼见,提高过滤生活的品位,筛选生活的技能和美化创造生活的审美趣味与独特能力。只要努力做到了以上两方面的“对话”,学生的写作素材问题就会全然解决。叶圣陶先生在总结写作什么时说:“要写出自己的经验。经验又必须深切,必须正确,这就从整个生活里去下功夫。有了深切的正确的经验,写作就不愁没有很好的材料了。”⑹把生活观察与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方式很多,如写日记、周记进行景物片断训练,一 事一 叙一 议生活小随笔,游记、参观记、访问记,人物专访、传记,新闻调查,抒情文等等,而最实际最有效的方式是“写生素描”。罗勇先生说:“国文教师似应采取图画一 课的教法,教学生多写生、多做小幅素描,如杂感短札之类,无所为而为,才是发露中诚的好机会。”⑺
二、指导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去与作品文本、作者真诚、深入的“对话”,了解作家观察生活及其思维方式,学习作家的思想与人品,以积淀他们的写作知识、技巧,丰富他们的人生经验和思想感情,提高他们的人生品质与境界。
如果说,学会向生活学习,与生活真诚“对话”是学生们学会写作,进行创新写作的必修之课的话,那么,学会向经典性作品的文本学习,与文本及其作家进行真诚深入的“对话”,也是学生们学习写作必练的功夫。前人(不光前人,还有同时代、同龄人)的作品或著作,都是“前人”生活经验和思想的结晶。老师引导、指导学生广泛、仔细、认真地去与文本“对话”,如了解研究他们写了什么事,所写这些事有什么时代或历史意义,对于这些事作家使用什么叙述方式叙写的,表达作家什么态度和思想感情;写了什么人,这些人有什么性格特征,有什么精神品质,作家用什么手法写这些人的,对这些人是怎样评价的?这些人物有什么典型意义?通过这些人物要反映什么社会现实;写了什么景,作家是以怎样的视角抓了怎样的特征写景的;抒了什么情,借什么来抒情的;讲了什么道理,阐发了什么哲理,这些道理或哲理是怎样讲出的;作家要在景、情、理中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等等等等。进行这些“对话”不仅在于了解前人对于纷繁生活的观察、认识、看法,学习和借鉴前人进行、处理、改造生活的方式、态度和经验,而且在于学习前人的运用来学语言结构经验、表达经验的技巧、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思维、表达思想的艺术和经验。通过这样一 个认真、细致而又极真诚的“对话”过程,学生可从中学到平日学不到的东西,可从中借鉴许多自己在生活中一 时难以经历和体验到的经验,从而使自己少走许多写作弯路。许多作品的作者不仅是中外著名的作家、诗人,而且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学者。与他们的作品倾心“交谈”,既可使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原则,又可使学生在“对话”中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接受他们的生活思想,获得人生启示。这种既学文又学生活、学思想、学做人的阅读活动,实在是一 种具有复合功能的写作素质“对话”活动,应加强指导和多层面训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学生阅读,一 部分的目的在给他们个写作的榜样。因此,教学就得着眼于(一 )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积蓄,以及(二)作者用什么功夫来表现他的积蓄。这才非发表不可;发表又要如何苦心经营,一 丝不苟那才真做到了家。” ⑻与作者“对话”的最务实有效的办法是写读书体会、随笔、札记、读后感,赏析性以及“商榷”性之类的文章。这样的“对话”多了,生活素材的积累也就愈加丰富起来,文章做法掌握也就会多起来,自然,学生自己观察、认识的能力也就提高,思想也便愈加成熟起来,人生境界也就开阔了,提升了。
三、指导学生学会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与自己的心灵真诚“对话”,“说”出自己想说的、要说的、非说不可的、真正属于自己个体化的话,发真正从自己的心里所生的感,阐真正是从自己心里悟出的理,抒真正感动着、感动了自己而又非抒不可的真实的情,让自己的思想、性情、审美趣味、人品等随文字一 同流泻出来,雕塑立体在读者面前。
叶圣陶先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作文论》里就揭示了作文的本质,即“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可近80年过去了,我们的学生的作文大多不但没“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反而套话、假话、大话、空话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顾名思义,所谓作文,即学生写或写出的文章。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自然包括教师教写作文,学生学写作文和师生共同修改评价作文三大环节。虽然修改评价环节对作文的最后定型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作文的重点还在于学生的学写(草拟并自改定稿)。写是表达,即学生用文字表达他(她)的思想。叶老说:“思想依傍语言。思想是脑子里在说话—说那不出声的话,如果说出来,就是语言,如果写出来,就是文字。” ⑼我们切不可忽略作文的主体—学生,不是作家、文章家或大学教授。回寻学生不会写或写不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的原因,难道与我们语文老师的指导(教)没有关系和责任?
作文通常有命题和非命题两种形式。命题作文一 般有写作要求,如题目、题材内容、构思、结构、技巧、字数、卷面等。作文前教师除提出写作要求外,重点还要做好“写诚实的、自己的话”的指导,即要教学生学会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与自己的心灵真诚的“对话”,说自己想说的、要说的、非说不可的真话、实话,坚决与假话、大话、空话、套话作斗争,叙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写出体现个人思想、性情、审美趣味、人格品质的真正具有个性化特点的语言。教师对学生“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的指导到家了,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学生大多也就会按照老师的指导要求写作属于“诚实的、自己的话”的作文。
学生学习写作符合“诚实的、自己的话”要求的真作文,就要学会与自己的心灵真诚“对话”。这里包括三个方面三个层次三种境界的内容。
一 是认真审视自己是否真正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了,真正“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 部分,是一 种发展,是一 种享受。” ⑽即写的人、事、物、景、理都是自己的“经验”。
二是认真思考所写的文字是否都是经过自己的心灵熔炉铸炼的真正自己的话(语言),抒发的是否都是个人的真情、真感受,表达的是否都是自己的纯真思想:叙述是否诚实详备,描绘是否诚实传神,议论是否诚实与环境一 致,是否画龙点睛……叶老说:“要养成抒写意思情感的习惯,那只须反问自己,内部有什么样的意思情感,便做什么样的文” ⑾ “自己发抒的文字以与自己的思想、性情、环境等一 致为‘诚实’,从旁描叙的文章以观察得周至为‘诚实’”。⑿
三是认真审视自己的写作态度是否真诚谨严,思路是否真诚缜密,自己的作文是否真诚与做人紧密结合在了一 起。作文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训练语言?难道不是为了训练敏捷的思维,表达鲜明正确的思想,体现纯朴尚美的人品?过去“为作文而作文”的传统作文思想和模式随已打破并有了改变,但“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还没有彻底建构起来。在这方面,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与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科研项目——做人与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努力把做人的生命活力与作文教学目标互激互动,高扬起学生的主体精神,已作了良好的探索,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益和积极的社会影响。⒀我们应按课题成果提供的经验,努力“引导学生追求做人的真谛,把作文教学过程视作涵养道德情操,升华思想境界,提高文化品位这种洗礼心灵的过程;另一 方面则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做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等主体需求之中,融入生命的知、情、意、行的和谐成长之中,融入人之为人的语言特质的铸炼之中。” ⒁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 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 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文教学呼唤创新,学生的作文写作更需要创新,但最根本最急迫的还需呼唤回归作为之魂,即学会真诚“对话”,写出真正自己的“经验”,写出真正自己的感受,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把一 个活生生的自我形象立起来。没有这样的“真诚”与个性,任何作文创新之说都将是一 句空话,一 切写作创新之行为都将是徒劳的。
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先师的作文教学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恒久性,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值得我们永久学习、借鉴,其博大科学的教学思想更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
注释:
⑴《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第411页,以下⑵—⒀均引自此书,故只注页码。
⑵第405页;⑶第411页;⑷第363页;⑸第359页;⑹第415页;⑺第441页;
⑻转引自叶圣陶先生引,见第443页;⑼第448页;⑽第398页;⑾第397页;⑿第407页。
⒀《确立作文教学新理论》,《中国教育报》2002年10月6日第3版。
⒁《论作文教育理念的创新》,2002年第5期《语文学习》第28页。
所谓“对话”,就是写作者(学生主体)通过自己的眼睛的细致观察和认识,通过自己的心灵深刻的体会和感悟,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与自然的、社会的、人、事、物、景、书籍(或文章)进行广泛、平等、真诚、友好、推心置腹的谈心沟通交流。真诚即诚实,按叶老的话说:“在写作上,‘诚实’是‘有什么说什么’,或者是‘内面怎样想怎样感,笔下便怎样想’”。⑵真诚“对话”表面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可难的,但要真正做到并不是一 件轻易之事,非下一 番训练的苦功夫不可。
一 、指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让学生伸开双臂,敞开胸怀,热情地去拥抱大自然、拥抱社会,让大自然把他们彻底浸染、洗涤、陶冶,让社会把他们彻底灼痛、烫伤、熔炼、锻铸,然后,将他们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观察、认识、思考、感受真实地用笔“说”出来,和大家一 起交流。
学生之所以将完全个性化的作文写得千篇一 律,没有个性,没有创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作文之“根”,即没有真实的、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没有生活,没有写作素材,怎么能写出具有创新性的好作文呢?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自然应该单把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不可把经验范围以外的事物勉强拉到笔底下来”。⑶如何才能“把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叶老告诫我们:“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走在这条路上,再加写作的法度、技巧等等,就能完成作文这件事了。”⑷ “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⑸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在此已不言自明。
每写起作文,学生们最感头痛的是无话可说,无生活感受可谈。他们总觉得“两点一 线”的生活太单调、太乏味,太无色彩和生气;没有生动有趣的事和景去叙去绘,更没有叫人感动的人、物、情去写去抒。这是典型的无“生活”无“经验”的表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之一 是学生自己缺乏对生活的敏锐观察意识和能力,之二是教师缺乏对生活贴近生活、观察体验生活的正确引导和指导。艺术家早就说过,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学生的生活再单调,他们在家里,在上学或回家的路上,在学校里总能见到一 些人,看到一 些景或物,遇到一 些事的,他们总要和一 些人打交道,总要处理一 些事情(哪怕是小得不起眼的小事),总要在一 种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里生活,对所遇的人、事、物、景或所读之书等等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 些认识、判断、评价甚至感慨或体悟。叶老所说的写作“经验”就来自于学生平日里用自己眼睛、耳朵、鼻子、嘴巴乃至心灵对生活中普通、平凡的人、事、物、景等的真诚“对话”,即真诚地去观察、认识身边所发生的每一 件事情,详细了解它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感悟这件事带给自己的启迪;真诚地去认识、观察了解身边的每一 个人,仔细看他(她)说些或说了些什么话,说话时用什么口吻,又怎样的表情,他们遇到事情有什么样的心态反映,他们怎样处理事情的,他们的动作行为有什么特点,反映着什么样的性格,体会他们的言行举止中带有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些思想情感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等。不仅能看到生活中的“亮色”即光明面,也能看到生活中的“暗色”即阴暗面;不仅能从最平常的事物中发现有用的东西,而且能看到它们的潜在价值和意义。经过了这样一 番真诚细致甚至痛彻心骨的“对话”交流,学生生活中的原汁素就会积淀起来,其胸腔里的生活的“实有化”的东西就会逐渐多起来。生活的原汁素积淀多了,作文时笔下“实有化”的东西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来,那些矫揉造作的东西想挤进去也没有他们的立脚之地。果真这样的话,写作无素材(或真实题材)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一 大半。但是,光靠学生自己的“经验”,写作素材还是很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还要给学生创造与生活“对话”的机会,多指导或亲自带领学生深入生活,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交给他们获得深刻而正确“经验”的方法,以帮助他们不仅开阔生活视野,丰富生活阅历,而且从生活中获得真知灼见,提高过滤生活的品位,筛选生活的技能和美化创造生活的审美趣味与独特能力。只要努力做到了以上两方面的“对话”,学生的写作素材问题就会全然解决。叶圣陶先生在总结写作什么时说:“要写出自己的经验。经验又必须深切,必须正确,这就从整个生活里去下功夫。有了深切的正确的经验,写作就不愁没有很好的材料了。”⑹把生活观察与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方式很多,如写日记、周记进行景物片断训练,一 事一 叙一 议生活小随笔,游记、参观记、访问记,人物专访、传记,新闻调查,抒情文等等,而最实际最有效的方式是“写生素描”。罗勇先生说:“国文教师似应采取图画一 课的教法,教学生多写生、多做小幅素描,如杂感短札之类,无所为而为,才是发露中诚的好机会。”⑺
二、指导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去与作品文本、作者真诚、深入的“对话”,了解作家观察生活及其思维方式,学习作家的思想与人品,以积淀他们的写作知识、技巧,丰富他们的人生经验和思想感情,提高他们的人生品质与境界。
如果说,学会向生活学习,与生活真诚“对话”是学生们学会写作,进行创新写作的必修之课的话,那么,学会向经典性作品的文本学习,与文本及其作家进行真诚深入的“对话”,也是学生们学习写作必练的功夫。前人(不光前人,还有同时代、同龄人)的作品或著作,都是“前人”生活经验和思想的结晶。老师引导、指导学生广泛、仔细、认真地去与文本“对话”,如了解研究他们写了什么事,所写这些事有什么时代或历史意义,对于这些事作家使用什么叙述方式叙写的,表达作家什么态度和思想感情;写了什么人,这些人有什么性格特征,有什么精神品质,作家用什么手法写这些人的,对这些人是怎样评价的?这些人物有什么典型意义?通过这些人物要反映什么社会现实;写了什么景,作家是以怎样的视角抓了怎样的特征写景的;抒了什么情,借什么来抒情的;讲了什么道理,阐发了什么哲理,这些道理或哲理是怎样讲出的;作家要在景、情、理中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等等等等。进行这些“对话”不仅在于了解前人对于纷繁生活的观察、认识、看法,学习和借鉴前人进行、处理、改造生活的方式、态度和经验,而且在于学习前人的运用来学语言结构经验、表达经验的技巧、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思维、表达思想的艺术和经验。通过这样一 个认真、细致而又极真诚的“对话”过程,学生可从中学到平日学不到的东西,可从中借鉴许多自己在生活中一 时难以经历和体验到的经验,从而使自己少走许多写作弯路。许多作品的作者不仅是中外著名的作家、诗人,而且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学者。与他们的作品倾心“交谈”,既可使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原则,又可使学生在“对话”中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接受他们的生活思想,获得人生启示。这种既学文又学生活、学思想、学做人的阅读活动,实在是一 种具有复合功能的写作素质“对话”活动,应加强指导和多层面训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学生阅读,一 部分的目的在给他们个写作的榜样。因此,教学就得着眼于(一 )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积蓄,以及(二)作者用什么功夫来表现他的积蓄。这才非发表不可;发表又要如何苦心经营,一 丝不苟那才真做到了家。” ⑻与作者“对话”的最务实有效的办法是写读书体会、随笔、札记、读后感,赏析性以及“商榷”性之类的文章。这样的“对话”多了,生活素材的积累也就愈加丰富起来,文章做法掌握也就会多起来,自然,学生自己观察、认识的能力也就提高,思想也便愈加成熟起来,人生境界也就开阔了,提升了。
三、指导学生学会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与自己的心灵真诚“对话”,“说”出自己想说的、要说的、非说不可的、真正属于自己个体化的话,发真正从自己的心里所生的感,阐真正是从自己心里悟出的理,抒真正感动着、感动了自己而又非抒不可的真实的情,让自己的思想、性情、审美趣味、人品等随文字一 同流泻出来,雕塑立体在读者面前。
叶圣陶先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作文论》里就揭示了作文的本质,即“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可近80年过去了,我们的学生的作文大多不但没“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反而套话、假话、大话、空话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顾名思义,所谓作文,即学生写或写出的文章。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自然包括教师教写作文,学生学写作文和师生共同修改评价作文三大环节。虽然修改评价环节对作文的最后定型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作文的重点还在于学生的学写(草拟并自改定稿)。写是表达,即学生用文字表达他(她)的思想。叶老说:“思想依傍语言。思想是脑子里在说话—说那不出声的话,如果说出来,就是语言,如果写出来,就是文字。” ⑼我们切不可忽略作文的主体—学生,不是作家、文章家或大学教授。回寻学生不会写或写不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的原因,难道与我们语文老师的指导(教)没有关系和责任?
作文通常有命题和非命题两种形式。命题作文一 般有写作要求,如题目、题材内容、构思、结构、技巧、字数、卷面等。作文前教师除提出写作要求外,重点还要做好“写诚实的、自己的话”的指导,即要教学生学会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与自己的心灵真诚的“对话”,说自己想说的、要说的、非说不可的真话、实话,坚决与假话、大话、空话、套话作斗争,叙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写出体现个人思想、性情、审美趣味、人格品质的真正具有个性化特点的语言。教师对学生“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的指导到家了,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学生大多也就会按照老师的指导要求写作属于“诚实的、自己的话”的作文。
学生学习写作符合“诚实的、自己的话”要求的真作文,就要学会与自己的心灵真诚“对话”。这里包括三个方面三个层次三种境界的内容。
一 是认真审视自己是否真正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了,真正“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 部分,是一 种发展,是一 种享受。” ⑽即写的人、事、物、景、理都是自己的“经验”。
二是认真思考所写的文字是否都是经过自己的心灵熔炉铸炼的真正自己的话(语言),抒发的是否都是个人的真情、真感受,表达的是否都是自己的纯真思想:叙述是否诚实详备,描绘是否诚实传神,议论是否诚实与环境一 致,是否画龙点睛……叶老说:“要养成抒写意思情感的习惯,那只须反问自己,内部有什么样的意思情感,便做什么样的文” ⑾ “自己发抒的文字以与自己的思想、性情、环境等一 致为‘诚实’,从旁描叙的文章以观察得周至为‘诚实’”。⑿
三是认真审视自己的写作态度是否真诚谨严,思路是否真诚缜密,自己的作文是否真诚与做人紧密结合在了一 起。作文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训练语言?难道不是为了训练敏捷的思维,表达鲜明正确的思想,体现纯朴尚美的人品?过去“为作文而作文”的传统作文思想和模式随已打破并有了改变,但“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还没有彻底建构起来。在这方面,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与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科研项目——做人与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努力把做人的生命活力与作文教学目标互激互动,高扬起学生的主体精神,已作了良好的探索,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益和积极的社会影响。⒀我们应按课题成果提供的经验,努力“引导学生追求做人的真谛,把作文教学过程视作涵养道德情操,升华思想境界,提高文化品位这种洗礼心灵的过程;另一 方面则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做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等主体需求之中,融入生命的知、情、意、行的和谐成长之中,融入人之为人的语言特质的铸炼之中。” ⒁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 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 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文教学呼唤创新,学生的作文写作更需要创新,但最根本最急迫的还需呼唤回归作为之魂,即学会真诚“对话”,写出真正自己的“经验”,写出真正自己的感受,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把一 个活生生的自我形象立起来。没有这样的“真诚”与个性,任何作文创新之说都将是一 句空话,一 切写作创新之行为都将是徒劳的。
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先师的作文教学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恒久性,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值得我们永久学习、借鉴,其博大科学的教学思想更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
注释:
⑴《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第411页,以下⑵—⒀均引自此书,故只注页码。
⑵第405页;⑶第411页;⑷第363页;⑸第359页;⑹第415页;⑺第441页;
⑻转引自叶圣陶先生引,见第443页;⑼第448页;⑽第398页;⑾第397页;⑿第407页。
⒀《确立作文教学新理论》,《中国教育报》2002年10月6日第3版。
⒁《论作文教育理念的创新》,2002年第5期《语文学习》第28页。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