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归纳、类比、猜想 【高中数学论文】

向下

归纳、类比、猜想 【高中数学论文】 Empty 归纳、类比、猜想 【高中数学论文】

帖子  Admin 周四 10 十二月 2009 - 15:44

数学解题与数学发现一 样,通常都是在通过类比、归纳等探测性方法进行探测的基础上,获得对有关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的猜想,然后再设法证明或否定猜想,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类比、归纳是获得猜想的两个重要的方法.
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 种推理形式.类比是一 种主观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因此,要确认其猜想的正确性,还须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
运用类比法解决问题,其基本过程可用下图表示如下:
  可见,运用类比法的关键是寻找一 个合适的类比对象.按寻找类比对象的角度不同,类比法常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1)降维类比
将三维空间的对象降到二维(或一 维)空间中的对象,此种类比方法称为降维类比.
【例1】如图,过四面体V-ABC的底面上任一 点O分别作OA1∥VA,OB1∥VB,OC1∥VC,A1,B1,C1分别是所作直线与侧面交点.
  求证: + + 为定值.
分析 考虑平面上的类似命题:“过△ABC(底)边 AB上任一 点O分别作OA1∥AC,OB1∥BC,分别交BC、AC于A1、B1,求证 + 为定值”.这一 命题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质很容易推出其为定值1.此外,过A、O分别作BC垂线,过B、O分别作AC垂线,则用面积法也不难证明定值为1.于是类比到空间图形,也可用两种方法证明其定值为1.
证明:如图,设平面OA1 VA∩BC=M,平面OB1 VB∩AC=N,平面OC1 VC∩AB=L,则有△MOA1∽△M***,△NOB1∽△NBV,△LOC1 ∽△ LCV.得
+ + = + + 。
在底面△ABC中,由于AM、BN、CL交于一 点O,用面积法易证得:
+ + =1。
∴ + + =1。
【例2】以棱长为1的正四面体的各棱为直径作球,S是所作六个球的交集.证明S中没有一 对点的距离大于 .
【分析】考虑平面上的类比命题:“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以各边为直径作圆,S‘是 所作三个圆的交集”,通过探索S’的类似性质,以寻求本题的论证思路.如图,易知S‘包含于以正三角形重心为圆心,以 为半径的圆内.因此S’内任意两点的距离不大于 .以此方法即可获得解本题的思路.
证明:如图,正四面体 ABCD中,M、N分别为BC、AD的中点,G
为△BCD的中心,MN∩AG=O.显然O是正四面体ABCD的中心.易知OG= ·AG= ,并且可以推得以O为球心、OG为半径的球内任意两点间的距离不大于 ,其球O必包含S.现证明如下.
根据对称性,不妨考察空间区域四面体OMCG.设P为四面体OMCG内任一 点,且P不在球O内,现证P亦不在S内.
若球O交OC于T点。△TON中,ON= ,OT= ,cos∠TON=cos(π-∠TOM)=- 。由余弦定理:
TN2=ON2+OT2+2ON·OT· = ,∴TN= 。
又在 Rt△AGD中,N是AD的中点,∴GN= 。由GN= NT= , OG=OT, ON=ON,得 △GON≌△TON。∴∠TON=∠GON,且均为钝角.
于是显然在△GOC内,不属于球O的任何点P,均有∠PON>∠TON,若有PN>TN= ,P点在 N为球心,AD为直径的球外,P点不属于区域S.
由此可见,球O包含六个球的交集S,若S中不存在两点,使其距离大于 .
(2)结构类比
某些待解决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类比物,但可通过观察,凭借结构上的相似性等寻找类比问题,然后可通过适当的代换,将原问题转化为类比问题来解决.
【例3】任给7个实数xk(k=1,2,…,7).证明其中有两个数xi,xj,满足不等式0≤ ≤ ·
【分析】若任给7个实数中有某两个相等,结论显然成立.若7个实数互不相等,则难以下手.但仔细观察可发现: 与两角差的正切公式在结构上极为相似,故可选后者为类比物,并通过适当的代换将其转化为类比问题.作代换:xk=tgαk(k =l,2,…,7),证明必存在αi,αj,满足不等式0≤tg(αi-αj)≤ ·
证明:令xk=tgαk(k =l,2,…,7),αk∈(- , ),则原命题转化为:证明存在两个实数αi,αj∈(- , ),满足0≤tg(αi-αj)≤ ·
由抽屉原则知,αk中必有 4个在[0, )中或在(- ,0)中,不妨设有4个在[0, )中.注意到tg0=0,tg = ,而在[0, )内,tgx是增函数,故只需证明存在αi,αj,使0<αi-αj < 即可。为此将[0, )分成三个小区间:[0, ]、( , ]、( , )。又由抽屉原则知,4个αk中至少有2个比如αi,αj同属于某一 区间,不妨设αi>αj,则0≤αi-αj ≤ ,故0≤tg(αi-αj)≤ ·这样,与相应的xi=tgαi、xj=tgαj,便有0≤ ≤ ·
(3)简化类比
  简化类比,就是将原命题类比到比原命题简单的类比命题,通过类比命题解决思路和方法的启发,寻求原命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比如可先将多元问题类比为少元问题,高次问题类比到低次问题,普遍问题类比为特殊问题等.
  【例4】已知xi≥0(i=1,2,…,n),且xl+x2+…+xn=1。
求证:1≤ + +…+ ≤ .
  【分析】我们可先把它类比为一 简单的类比题:“已知xl≥0,x2≥0,且xl+x2 =1,求证1≤ + ≤ ”.本类比题的证明思路为:∵2 ≤xl+x2=l,∴0≤2 ≤1,则1≤xl+x2+2 ≤2,即1≤( + )2≤2,∴1≤ + ≤ .这一 证明过程中用到了基本不等式和配方法.这正是要寻找的证明原命题的思路和方法.
证明:由基本不等式有0≤2 ≤xi+xj,则
0≤2 ≤(n-1)( xl+x2+…+xn)=n-1
∴1≤xl+x2+…+xn +2 ≤n,1≤( + +…+ )2≤n
∴1≤ + +…+ ≤ .
所谓归纳,是指通过对特例的分析来引出普遍结论的一 种推理形式.它由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前提是若干已知的个别事实,是个别或特殊的判断、陈述,结论是从前提中通过推理而获得的猜想,是普遍性的陈述、判断.其思维模式是:设Mi(i=1,2,…,n)是要研究对象M的特例或子集,若Mi(i=1,2,…,n)具有性质P,则由此猜想M也可能具有性质P.
如果 =M,这时的归纳法称为完全归纳法.由于它穷尽了被研究对象的一 切特例,因而结论是正确可行的.完全归纳法可以作为论证的方法,它又称为枚举归纳法.
  如果 是M的真子集,这时的归纳法称为不完全归纳法.由于不完全归纳法没有穷尽全部被研究的对象,得出的结论只能算猜想,结论的正确与否有待进一 步证明或举反例.
本节主要介绍如何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获得猜想,对于完全归纳法,将在以后结合有关内容(如分类法)进行讲解.
【例5】证明:任何面积等于1的凸四边形的周长及两条对角线的长度之和不小于4十 .
【分析】四边形的周长和对角线的长度和混在一 起令人棘手,我们可以从特例考察起:先考虑面积为1的正方形,其周长恰为4,对角钱之和为2 即 .其次考察面积为1的菱形,若两对角线长记为l1、l2那么菱形面积S= l1·l2,知
l1+ l2≥2 =2 = ,菱形周长: l=4 ≥2 =4。
由此,可以猜想:对一 般的凸四边形也可将其周长和对角线长度和分开考虑.
【证明】设ABCD为任意一 个面积为1的凸四边形,其有关线段及角标如图.则
SABCD = (eg+gf+fh+he)sinα
≤ (e+f)(g+h)≤ ,
∴e+f+g+h≥2 ,则对角线长度之和不小于 .
∴a+b+c+d≥4,则周长不小于4.
综上所述,结论得证,
【例 6】在一 直线上从左到右依次排列着 1988个点P1,P2,…,P1988,且Pk是线段Pk-1Pk+1的k等分点中最接近Pk+1的那个点(2≤k≤1988),P1P2=1,
P1987 P1988=l.求证:2l<3-1984。
【分析】本题初看复杂,难以入手.不妨先从特殊值出发,通过特殊值的计算,以便分析、归纳出一 般性的规律.
当k=1时,P1P2=1(已知);当k= 2时, P2是P1P3的中点,故P2P3= P1P2= 1;当k=3时, P3是P2P4的三等分点中最接近的那个分点,则P3P4= P2P4= ( P2P3+ P3P4) = P2P3+ P3P4,故P3P4= P2P3= ①
由此可推得4 P5= × ②,P5P6= × × ③
由①、②、③,可归纳以下猜想:
PkPk+1= Pk-1Pk。
【证明】
于是有:
令k=1987,则有
故2l<3-1984。

Admin
Admin

帖子数 : 376
注册日期 : 09-11-25

http://jinsz.cool5site.net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