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构建主体型模式的实践与认识

向下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构建主体型模式的实践与认识 Empty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构建主体型模式的实践与认识

帖子  清风 周四 26 十一月 2009 - 0:10

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和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所以课程改革的实质为课堂教学的改革。如何改革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我们根据“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基础原则,构建了“主体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简述如下:

一、“主体型”课堂模式的依据

(1)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的观察力已有了明显的提高,并能保持较长时间,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具有独立性。不喜欢别人叫他们去做这、去做那,他们喜欢自己分析问题,这一切说明了我们的学生已具备了主体型的自学能力。

(2)初中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也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已不满足老师的说教和课本现成的结论,喜欢开展不同意见的争论这一切为我们开展“主体型”讨论排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从数学学科特点来看,数学学科中的概念、定理是通过生活实践而得到的,并且运用到生活、生产中。因此,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主体型”课堂教学模式正是从这点出发,并能较好地将其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4)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尽管中学生的思维批判性、独立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不成熟,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帮助学生克服独立思考中产生的缺点和偏向,给予适时、有力的指导,这又为不可替代的教师的指导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此,课堂上以读书引路、观察入门、讨论与实验排疑、精讲来填补学生思路中的空白,通过练习和检查来达到巩固的目的,观察实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读中有讲,议中带练,互相渗透,穿插进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主体型”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主体地位体现

  1、培养读书习惯

  为使学生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学会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着重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教材内容来确定,开始基于学生的预习能力较差,我们采取提纲式预习方法,以预习提纲引路,指导学生开展定向思维,了解新知识的梗概,初步明确学习目的。

  如:教学“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一节中,我们出了如下预习题

  (1)这节课有几个定理?

  (2)怎样来证明这些定理?

  (3)你会几种证明方法?

  (4)定理的几何语言怎样写?

  通过阅读教材,学生得出有三个定理(推论)

  ①等边对等角;②三线合一;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如在证明“等边对等角”时,学生又提出了两种证明方法:

  (1)取BC的中点D,连结AD。



  

     

   (2)作∠BAC的平分线AD交BC于D。

    



  对定理几何语言表述为

  (1)“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3)等边三角形的每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完成了预习题,也就掌握了该节的知识点。

  随着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预习要求提高到内容分析式。

  如:“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我们又这样要求学生写预习提纲:①用配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②配方法的关键是什么;通过阅读教材学生都能仿照例题解形如x2=m或(x+a)2=m(m≥0)的方程。在解题的过程中并总结出配方法的解题技巧:

  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

  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形如(x+a)2=m(m≥0)。

  学生的自主性进一步得到加强,他们按照过去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独立归纳新课的知识要点,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了思维的广阔性,使学得的、知识更全面,更深刻。

  绝大部分学生能圆满完成后,预习又上升为质疑式,要求学生在书上勾勾画画,预习本上的内容只有:(1)不懂的解题过程;(2)与例题不同的解法;(3)对老师讲课的要求和建议;对质疑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并有计划地将学生质疑出的问题安排在讲课中。

  如在初三数学64页例1教学中(例略),部分学生对EF=(300-2x)海里这一过程看不懂,对于这一点重点做记号,讨论解决。

  还有部分学生提出另外的解法:设相遇时军舰航行了x海里,补给船为海里,则()2 =(300-x)2 +1002

  对于这一解法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且表扬了提出新解法的学生,鼓励学生要善于动脑,敢于提出自己见解。

  在阅读、思考、质疑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习惯,也为老师精讲提供了线索,对提高课堂效率起了决定性的因素。

2、开展小组合作

实践证明:科学知识并不全是教师讲懂的,倒往往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悟懂”的,当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知识有兴趣,思维也就活跃起来了。所以获得的知识也就最牢固。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求知兴趣,我们按座位前后四人结合成课堂活动小组,认真选举好组长,教学中凡是学生能通过讨论解决的问题尽量交给他们自己解决,凡是能通过动手操作得出定理、结论的,尽量安排学生去做,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小组合作中,学生兴趣昂然,为取得讨论发言权,积极寻找理论根据,在高度兴奋中获得知识,排除疑点,一般课堂小组合作包括下列三个方面(1)针对同学们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如:“一元二次方程经济类应用题”中的列等量关系、价格上涨(下降)数量变化的关系式(2)教师备课时有意安排的讨论题,如:应用题所得的结果须与实际相符?(3)开展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所得结果不与实际相符,在什么情况下应当舍去另一根?

  如:在初三数学66页例2教学中(例略),学生列出了等量关系式:

  每台利润 ×售出数量= 总利润

  但是对于随价格变化的数量关系式不会列,即对“每降价50元,销量就会增加4台”不理解。由此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①有多少个4台;②降了多少个50元;于是,设每台冰箱降价x元,则有元,就有4×台。并且举一反三,做一做题目中的“调查表明这各台灯每上涨1元,其销售量就减少10个”,设上涨了x元,则销售量就减少了10x个,于是得出方程

     (40+x)(600-10x)=10000

  再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中有时会出现方程的一个根不符合题意,需要舍去。因此,在该节的教学中,我提出了“在什么情况下要舍去一根?”

针对课后习题,开展小组合作。有的同学提出“凡是负根都要舍去”,“明显”不合题意的要舍去,还有的同学说“出现了如为了尽量减少库存,舍去其中较大的根”等等。

  讨论后得出结论:

  ①要符合题意;

  ②要看是否有特殊规定,如“尽量减少库存”等。

  从而本节课的难点,学生通过自学已轻松地掌握了。课堂开展小组合作,教师要放得开,收得拢,教师本人要进入角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紧的地方画龙点睛地讲它一下,帮助学生走完认识某个具体概念的全过程,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生动活泼的小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排除了疑点,并且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

  三、“主体型”课堂模式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精讲内容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精讲不是照本宣科,不做必要的引申,也不是讲得越少越好,而是用精练、概括的语言把重点、难点、疑点讲深讲透,填补学生预习和讨论中的“空白”,这样学生听起来认真,又克服了依赖思想,教师讲解虽没有固定的形式,但大体上从以下三种方式出现(1)关键问题重点讲,备课时,根据教学大纲确定精讲内容,讲解时,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以解决问题为原则。

  如:初三数学“线段垂直平分线”这一节通过筛选决定精讲①定理的具体运用。②逆定理的作用。

   如图:∵PC⊥AB,AC=BC

   ∴PA=PB

   强调只要垂直平分,就可得线段相等,而没有必要再用全等证线段相等;对于逆定理则讲解:∵PA=PB

   ∴点P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并举例说明。

  例如:已知:如图,P是∠AOB平分线上的一点,PD⊥OB,PC⊥OA,垂足分别为C、D。

求证:(1)OC=OD;

(2)OP是CD的垂直平分线。

      



   证明:(2)∵OC=OD

       ∴点O在线段CD的中垂线上

    ∵CP=PD

       ∴点P在线段CD的中垂线上

   ∴OP为线段CD的中垂线

  由于课堂上教师讲解的不是面面俱到,所以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课本的阅读,也为课堂练习巩固赢得了时间。

  发现问题及时讲,课前把一些一般性的学习内容布置给学生自学或预习,上课时先不讲直接用,在用中发现问题,再有针对性地点拨,启发式讲解,如:在处理习题中,大部分学生对“截长补短法”这种辅助线的方法没有掌握,课堂上及时讲解了这种方法,并让他们自己讨论总结这两种方法适用的特征,由于教师讲解的是学生迫切要求知道的,他们听讲很认真,并且记得也牢。

  例如:如图在ΔABC中,∠C=2∠B,∠1=∠2,求证:AB = AC+CD

   证法一:(补短法)延长AC到E,使CE=DC

    ∴∠CDE=∠DEC ∴∠ACB=2∠E

        又∵∠ACB=2∠B

         ∴∠B=∠E

        又∵∠1=∠2,AD=AD

         ∴ΔABD≌ΔAED(AAS)

         ∴AB=AE 又AE=AC+CE=AC+DC

         ∴AB=AC+DC

      

  证法二(截长法):如图在AB上截取AF=AC,

       易证△AFD≌△ACD

      ∴AF=AC,DF=DC,∠AFD=∠C,又∠C=2∠B

      ∴∠AFD=2∠B=∠B+∠BDF, ∴ ∠BDF=∠B

      ∴BF=FD=DC

      ∴AB=AF+BF=AC+CD

  变式1:如图,在△ABC中,AD是高,已知AB+BD=CD,求证:∠B=2∠C

  总结适用这种辅助线的方法的解题技巧:

  出现了角平分线;

  条件或结论中出现了一条线段等于两条线段和的;

  或用截长或用补短;

  构造全等三角形使条件间建立联系。

  对待学习有困难的个别讲,由于课堂讲授时间短,因而有时间对学习困难的进行个别辅导。学习有障碍的原因很多,但最常见的有(1)反应慢(2)懒惰两种,辅导时前者着重于课程辅导,主要是结合新课适当地补知识上的缺漏,指导他如何阅读教材,分析问题,交给他们学习方法。对于后者,则侧重于课本知识的检查过关,激励他们自强好胜,赶上和超过好学生。总之,教师讲课的原则是一是目的明确,中心突出。二是心中时刻装有学生。

四、“主体型”课堂模式的练习设计

练习是知识掌握和巩固的重要环节,作业的布置和检查是练习必不可少的手段,为使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为使各类学生都有收获。我们推行了三种类型作业,一类是基本要求对全班而言,要求全班同学必须完成。如:课后“做一做”“随堂练习”“习题”等;二类是较高要求对70%~80%的学生而言。如:与教材配套的《课堂作业》中每节课的双基训练。三类是综合性较强的习题,这是为20%~30%的反应灵敏的学生设计的。如:《课堂作业》中的“拓展与创新”及其它新题型。课堂上以完成第二类的练习为主,当堂测验,独立思考,像考试那样让学生完成。每次作业后留5分钟的时间来核对。对于完成好的学生要求做第三类作业。这样以来,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并且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为了激励学生,采用测验以组记分,优胜组的组员都可以在教师后面的竞争栏内得一面红旗,这样充分发挥小组作用,好学生主动帮助差等生,差等生也生怕拉分不体面,由于教学中发挥了学生的力量,在整体上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五、“主体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1)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但必须将激发学生兴趣与传授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学到扎实的基本知识。

(2)这种教学模式,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但绝对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即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否则课堂纪律紊乱,偏离教学中心。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更谈不上创新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3)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知识遗漏,及时补缺,从而达到整体提高的效果,教师应在知识补缺的同时,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尽量使其在暴露不足的同时也体会到成功感,使教学工作始终在良性环境下进行。

(4)采用“主体型”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学生思想活跃,反应灵敏,教师要处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用新的科学技术知识武装自己,所以说这种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总之,新课程改革关系到方方面面,主体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任重而道远。要真正变教学为导学,还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仍需一个长期的过程,仍需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我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才能走出一条真正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课改之路。

清风

帖子数 : 175
注册日期 : 09-11-25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